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老子新解读     
1.论自然无为思维 老子所谓自然无为乃客观世界和主观行为的科学规律的统一,两者主体虽不同而本质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并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即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道德经》整部著作的中心思想就是这个科学规律的无为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注《老》史上,解读“道法自然”历来有一分歧:一说以“道”为至高依据;一说以“自然”为最终依据。王安石和苏辙的《老子注》亦体现出这一区分。王安石认为“道法自然”以“道”为万物之本;“法”乃道体在现象界展示自己的方式,即所谓“法度”;“自然”意为“道”成法度乃自己如此。苏辙将“道法自然”解释为“道”效法“自然”,将“自然”置于“道”之上,“自然”既是万物生发的内在力量,也是人真实本性的自然呈现,其发展趋势具有自发的秩序性。王、苏二人之解读分歧肇始于“道”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建构起各自的政治实践活动,王安石强调“尽法”,而苏辙更强调“复性”;在此基础上,两人以人为中心阐释出政治秩序构建的两种不同模式,即落实在政治治理中的推崇“法度”和关照“民情”。  相似文献   

3.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4.
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种体现“道性”的自然、无形、无情、无名,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利而不害”的无为精神,谓之“无为之德”。大力弘扬无为之  相似文献   

5.
一、无为而治的真义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 ,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 ,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 ?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 ,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 ,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 ,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 ,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 ,不对它横加干涉 ,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 ,事物才能正常…  相似文献   

6.
李享 《中国宗教》2022,(5):74-7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具有清逸脱俗、简淡玄远的美学风格,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趣,讲求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在各个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是“道”的艺术体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道教美学思想源自老子。《道德经》指出,“道”是最高范畴,当然也就是道教美学的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实也是道教美学的总纲:凡是与“道”相协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规律的就是“美”的。  相似文献   

7.
1.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一章》2.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八章》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道德经·九章》5.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二十二章》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三十三章》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三十七章》9.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四十一章》1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  相似文献   

8.
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的“道”在被人们纳入认知的视野作了种种探究后 ,这里试图从价值趣向上对其底蕴再作寻问。离言绝待的“道”所示于人的是天人之际的消息 ,领受这消息用生命的体悟也许比智思的推求更切当些。一、“道法自然”老子论“道” ,并未把“道”悬设为某种类似泰勒斯的“水”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那样的实体 ,也从未在《道德经》中有过“什么是道”或“何谓道”式的发问。他不仅对“道”未作任何落于言筌的界说(定义 ) ,甚至对这“不知其名”者勉强“字之曰道”也要分外申明乃是出于不得已 (见《老子》二十五章 ,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号 )…  相似文献   

9.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10.
李健 《哲学动态》2022,(12):62-69
对老子的“自然”概念可作两层分疏:“法自然”与“辅自然”。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言,从文法修辞上可以还原为“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人法地、天、道也就是人“法自然”(自然是地、天、道的本质),人“法自然”的诠释路线可以克服“道法自然”的诠释困境。就“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而言,讲的是圣人“辅自然”,意在君王应顺辅百姓之自然。其他关于“自然”的原文及思想,均可统摄在“法自然”与“辅自然”的两层义涵之中。人“法自然”是在天人(天道与人道)关系里讨论修身智慧,是向上法(人取法地、天、道之自然),凸显天道的本原地位;圣人“辅自然”是在君民关系里讨论治国智慧,是向下辅(圣人辅百姓之自然),凸显民的自主性地位。  相似文献   

11.
祖师语录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 :“大”。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12.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德经》既是道家学说的开山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即使在2500年后的今天,《道德经》所提出的道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认识价值和生活指导价值。笔者认为《道德经》中最具有现实价值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即道法自  相似文献   

14.
道德通玄静夫“道”者,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一体。道教早课《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又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欲求大道,须先积德。因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德”是“道”的动转,故,无德难求道。即有了德,求“道”须用“通”字才能超凡入圣。以人身内修而言,人有道德,疾病不生,诸魔不侵,再通过内功修炼,即能长生不死,若再不断加修,通玄达窍,出神入化,也就成为人们崇奉的活神仙。夫“玄”者,深远…  相似文献   

15.
老子将整个世界的存在之本与生化之源称之为道,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展示出独具特色的天人关系。现代,人们通过对老子思想的解读,不难发现,老子思想在体悟天道、协调人我、调整心态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汉晋时期道家的个案研究较多,但从整体上把握,特别是从道与自然关系的转变来研究汉晋道家的则不多。汉代《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明确提出了"道性自然"观点,认为自然是道的自然、道化生万物和治身治国都要遵循道的特点——自然。魏晋时期的王弼、郭象则认为,自然是万物的自然,万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遵循万物之性的结果;同样,治身治国也要以人之自然本性为准则。汉晋道家思想从道性自然到道率万物之性的转变,体现出道法自然理念在汉晋时期的发展,也是汉晋时期社会变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老子作为一名史官,通晓《周易》,其思想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周易》的影响。如其“贵柔”以及对“强”“壮”的警觉等思想与《周易》初爻、上爻的爻位爻象象征的意涵颇有内在的关联。其“人法地,地法天”的思想与《周易》的卦爻整体结构体现出来的思路颇有一致之处,其“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可能就是在此一卦爻整体结构中演绎出来的。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论思想可能与《易》类筮法体系的哲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从统一了有无、名称、自然以及本末的论证方式来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的道论涉及到了本体论的诸多议题,并非仅仅拘泥于有无之辩。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的道论尽管确立了"无"在逻辑上先于"有"的理论,但是却忽略了"无"为什么可以内在于"有"。因此,过度依赖"无"或整体性存在的结果是,使"道"有可能成为一种与人的认知以及实践活动相分离的抽象原理。  相似文献   

19.
从统一了有无、名称、自然以及本末的论证方式来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的道论涉及到了本体论的诸多议题,并非仅仅拘泥于有无之辩。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的道论尽管确立了"无"在逻辑上先于"有"的理论,但是却忽略了"无"为什么可以内在于"有"。因此,过度依赖"无"或整体性存在的结果是,使"道"有可能成为一种与人的认知以及实践活动相分离的抽象原理。  相似文献   

20.
自然造化问题,是道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认为,自然造化,是“无为”而自成、自化。他主张“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大道取法自成;“万物将自化”(同上,三十七章),万物自行化生;“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上,六十四章),大道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有所施为。庄子及其学派继承并推展了老子“无为而自化”的自然造化观。《大宗师》指出:“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