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及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就生活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生活需要道德、包含了道德但并不等于道德,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道德生活是一种属人的或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并渗透在物质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有意义和价值并能予以价值评价的生活,是一种主体自由意志自觉自为并能进行道德选择的生活,是一种通过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关系涵盖一切道德活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道德生活是人们通过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利益,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身幸福的过程.它具有自为性、精神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道德生活蕴含于现实生活之中又超越现实生活.道德生活的实现既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更有赖于其内在要素,而连接外在条件与内在要素的桥梁和中介则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人们在追求幸福中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清代家庭的同居共财的生活状态,决定了清代人的基本家庭道德观念和根本的道德选择就是以家庭利益和家庭和谐为目的。在清代人看来,家庭利益的保证就是重视忠孝,家庭和谐的前提就是处理好亲子关系、夫妇关系和长幼关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兄友弟恭、长幼互爱的道德原则并未被清代人所严格地遵循,清代家庭道德生活出现了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变化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4.
清代婚姻道德生活是通过婚姻选择、婚姻缔结和婚姻解除来呈现的。清代婚姻选择受着政治禁忌、尊卑禁忌、乱伦禁忌等的限制。这些限制反映了清代人在婚姻选择方面有着不同的价值动因。就大体趋势而言,道德在清代婚姻缔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式微,而财物的作用却越来越突出。这种婚姻重财之风,使正常的婚姻缔结方式发生了异化,导致了收继婚、买卖婚、劳役婚、兄弟合娶、童养媳婚、抢婚等不正常婚姻的出现。夫妻离婚的权力由夫妻双方、双方父母、家族乃至清朝政府共同掌握,它意味着离婚是一个符合清代正义观的社会事件,离婚过程中的财产处理是一个道德问题,是一个谁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脑力劳动职业,官员职业具有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清代官员有其特殊的道德生活,这种道德生活具体地表现在官员对自己与国家、与同僚、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处理和是否正当地行使权力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清代道德生活在其性质上与以往封建朝代无异.封建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满族变成统治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使清代道德生活具有道德制度化程度的提高造成道德虚伪的流行、首崇满洲、士人明哲保身、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和妇女命运悲惨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清代道德生活经历了从磨合时期到稳定时期再到裂变时期三个阶段.其磨合时期所要处理的主要社会关系是民族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民族之间的道德生活冲突.其道德生活的磨合,在其根本上并不是对私人生活领域道德生活的整合,而是对公共生活领域道德生活的整合.其稳定时期所要处理的主要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利益矛盾.在全社会都关注和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下,此时期的思想文化被强势地赋予了同质性,且清代人在各有其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达成了一定的道德共识.清代道德生活的裂变是稳定时期道德生活日积月累的结果,它表现在观念上是道德认同乃至整个社会认同的危机,在行为上则是伪善的流行甚至公开背离清朝政府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腐败和贫富差距是造成这一裂变的主要原因,它们使利益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使社会危机不断深化,也使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鲁芳 《哲学动态》2012,(1):81-85
理想的道德生活能否建立,不仅仅在于理想的道德理论的建构,更为重要的是理想的道德理论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活秩序。因此,道德是否得到充分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能否发挥现实的作用,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品质。不良生活秩序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生活的道德意义,使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的君臣关系呈现出一种二重化的结构,以汉献帝为中心的君臣关系和三国中各自的君臣关系.这一时期君臣关系中的道德生活就是围绕上述两重结构而展开的.在以汉献帝为中心的君臣关系结构中,忠于汉室和汉献帝的思想、行为与怀有异心、欲取汉室而代之的思想行为同时并存,体现初尽臣道和不尽臣道的明显差异.在三国各自的君臣关系中,其道德生活呈现出从正常到不正常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巴比塔——论人类道德生活的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找通向天堂捷径的设想和人类的历史同样古老,许多民族的神话中都有这一类故事。这类行为常被认为有一点“不敬”,却没有什么不光彩。像—切深刻的神话一样,它代表了规划所具有的魅力,这种魅力不是由于人类的幼稚,而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常态。没有任何失败可以剥夺这种计划的感召力。而且,它还象征着这种事业的结局。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生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道德状态,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人的身心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让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而道德生活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超功利的精神性审美生活,是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和谐的创造性生活。生态伦理教育、政治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文化伦理教育将为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生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2.
道德生活界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道德生活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行为选择和价值评价时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价值场。它不仅为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评价提供现实的“场景”,而且在人们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模铸功能;它不仅是现实的客观存在,而且真实地表征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古典形态,秦汉时期道德生活在变动格局方面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它不但具有由多样性向统一性、由非标准性向标准性、由特殊性向普遍性运动的态势,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统一化、标准化、礼制化与反统一化、反标准化、反礼制化的斗争。从空间格局上看,在当时多样的道德生活中,还存在着非主流道德生活与主流道德生活的相互转化性。就道德生活与法律生活的关系看,二者之间存在着互动性,这集中地表现为法律是当时道德生活标准化、礼制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明代独特的道德生活是有其偏执的政治导向、失序的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无根社会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究其实质乃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念无力为新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提供价值支撑,道德生活中的种种失范现象最终都导源于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Four different undergraduate psychology courses with no allotted classroom time slots were taught in the same term by means of a computer-based version of Keller's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PSI), called computer-aided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CAPSI).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ratings indicate that CAPSI is a viable on-line educational method.  相似文献   

16.
From 1999 through 2003, applied research in Brazil's Zona da Mata was undertaken to identify the reasons why some households choose, either actively or by default, not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assistance efforts. Class-based guiding hypotheses held that participation would correlate positively with economic, demographic and health measures of household need, but found only limited support. These hypotheses found their greatest support within the community's small but rapidly growing Pentecostal congregation, but were generally contradicted within the community's much larger Catholic congregation, and totally contradicted by full participation, regardless of need or religious affiliation, within one of the research community's 14 hamlets. The hamlet's contradiction resulted from a pooling of an extended family's labour and resources to achieve full participation. The larger community's contradiction of the guiding hypotheses resulted from the wealthiest Catholic households' self-described ‘Christian obligations’ to provide garden produce upon request to the poorest Catholic households.

The earth does not yield its fruits without a particular human response to God's gift, that is to say, without work. (John Paul II, Centesimus Annus, cited in Neuhaus 1999 Neuhaus, Fr. Richard John. 1999. Appointment in Rome, New York: The Crossroads Publishing Company.  [Google Scholar])  相似文献   

17.
明代初期道德生活的政治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道德生活的偏执性,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特殊的。追根溯源,是明代初期政治生活的特殊性所引发的。分封、废相、厂卫、教化、粮长等制度的改革与创设,不同程度地将社会道德生活引入了无以复加的偏执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