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级665名学生的师生关系及学校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维度,初中三年级显著低于其他3个年级,而在冲突性维度则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在冲突性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师生关系可以归为3种类型:亲密型、一般型和冲突型。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在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方面均显著好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师生关系对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校喜欢和回避对学业行为、退缩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探讨小学儿童的数学态度、学业拖延、数学元认知与数学成就之间的纵向联系及内在作用机制,对515名三、五年级小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学业拖延在儿童的数学态度与数学成就之间发挥着即时和纵向中介作用;(2)不同水平数学元认知个体在纵向中介模型中“数学态度→数学成就”这一路径上存在差异。这意味着较积极的数学态度有利于减少小学儿童的学业拖延行为,进而提高其数学成就,而高数学元认知则能够监控和调节个体的数学态度,使其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高数学成就。该发现为有效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提供了重要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项对初中二年级超常与常态儿童学业情感态度的研究,其特点是详细考察学生对于学习课程(特别是数学课程)的情绪感受范围和层次。从得到的结果使我们看出,超常(高智力)班学生对学业内容有着比常态班学生更积极的情感态度;而超常班学生情感态度测量与学习成绩较低相关是出于他们的智力水平;另外,性别差异上女生突出的现象是由于青春期起始阶段。本研究显示,学业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仅基于较高的智力,儿童积极的学业情感是重要的心理因素,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自我归因指的是人们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及成因推论.有关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涉及到外部特征及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的较多,而对内部因素,尤其是他们如何看待、解释自己的学业失败,即对他们学业失败的自我归因研究较少.自我归因作为主体意识,无论其正确与否,一旦形成都会对个体的情绪、态度、行为及未来的预期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试图探讨学习困难儿童学业失败自我归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信度和效度较高的自编问卷,通过对我国经济发达不同地区的九所不同类别高校167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揭示:不同类别大学生间的性道德观念存在显著差异;不过,大学生总体上对性道德持肯定态度,对性行为道德、边缘性行为道德的认可程度较高,对独自性行为存在矛盾心态,对同性恋倾向持否定态度。本研究提出:性行为道德由"贞操、感情、自愿、责任、忠诚"五因素构成;边缘性行为道德由"感情、自愿、责任"三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6.
我国6-14岁儿童对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的区分与认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规则认知是衡量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维度之一.本研究利用儿童学习与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违规行为问题,采用故事-问题法,对6岁、8岁、10岁、12岁、14岁五个年龄组共150名儿童进行了研究,试图揭示中国儿童对道德和社会习俗的认知特点.结果发现,至少6岁的中国儿童已表现出对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的直觉区分,但对二者的深刻的理解则需到8岁左右才能达到;儿童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强调公平原则,他人幸福和义务责任等因素,而对社会习俗的认识,则强调社会习俗传统、团体规则和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7.
 这项纵向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1)在幼儿园里所提供的认知任务对儿童的学业成就的预见性;(2)教师和母亲对儿童的一般认知能力和实际成就的评价对于学业态度的预言性.在进入幼儿园以前对儿童进行初试,255名幼儿园儿童被追踪到一、二、三、五、十年级,认知任务中的一个分项目与中学成就分数保持着相关,特别是在阅读方面.十年级儿童的能力的自我概念、成功期望、成功的价值以及对任务难度的认识都表现出性别和学习内容范围的影响.男孩往往偏爱算术,而女孩则更喜欢阅读.儿童的学业态度与母亲对他的早期评价及实际成就分数都有相关,女孩尤为如此.母亲的评价与女孩对算术的态度有正相关.在全部11个年龄时期中都存在着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闫嵘  俞国良 《心理学报》2009,41(7):602-612
采用言语交际策略认知结构访谈故事情境,考察了小学3~6年级学习不良儿童言语交际策略理解水平的发展以及言语行为对其策略理解的影响。被试为两所普通小学儿童,其中学习不良117名,一般儿童124名。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儿童言语交际策略理解水平在总体发展上显著落后于一般儿童,但滞后仅存在于意图表达间接程度较高的暗示策略上。其次,在不同言语行为类别上发展趋势不同。对于礼貌请求策略,学习不良儿童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而一般儿童则表现出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趋势;对于委婉应答策略,学习不良儿童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市1018名流动儿童和319名城市儿童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并探讨学业行为、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两者在高分组(>41)和低分组(<28)所占比例分别为39.8%、60.2%和92.7%、7.3%,差异显著;(3)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校际差异,混合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4)流动儿童的自尊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学业行为中的学习效能感、学习自信心和师生关系中的低冲突性、支持性、关系满意度可以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比较了幼儿及小学儿童在亲社会与反社会情境下对说谎/说真话的理解及幼儿对其所作的道德评价上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自4岁开始儿童能够明确地理解说谎/说真话,并作出相应的道德判断.但3岁幼儿无论是对说谎/说真话概念的判断,还是道德评价,不能对行为与言语作明确的区别.习俗性特征对说谎概念判断的影响始于9岁.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儿童道德义愤的发展及其对第三方公正行为的影响,实验1考察106名幼儿园大班、小学2年级和4年级儿童的道德义愤在年级以及数目和价值不公平分配上的差异;实验2考察57名小学儿童在有无代价条件下,其道德义愤对第三方公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义愤呈现随年级增长而不断增强的趋势;儿童由数目不公平分配引发的道德义愤得分显著高于价值不公平分配;幼儿园大班和2年级儿童在数目不公平分配中的道德义愤得分均显著高于价值不公平分配,而4年级儿童在数目和价值不公平分配中的道德义愤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诱发道德义愤的儿童更多地做出第三方公正行为,并且更愿意选择补偿受害者;在不同诱发道德义愤条件下,是否需要付出代价都不会影响儿童的第三方公正行为。研究说明儿童的道德义愤随年级增长而发展,并影响第三方公正行为。  相似文献   

12.
5~14岁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认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问题的提出道德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虽然为确定儿童道德认知水平提供了一个基本构架,但不能具体反映儿童对各种道德现象的认知水平。因而,要深入了解儿童道德认知规律,必须对各种具体的道德认知现象进行研究。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种,儿童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涉及道德评价、道德动机等方面。了解儿童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我们解释许多儿童道德行为的机制,也可以为教育工作引导儿童开展合作、分享、援助等多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6579名小学三、五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根据儿童学校适应的指标将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分为良好型、闲适型、紧张型、高危型四种类型.(2)良好型的儿童,在学业自我评估、学业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三个水平上的得分为正向,在问题行为上的得分为负;高危型儿童的结果与适应良好型的儿童完全相反;而在闲适型的儿童中,学业动机为负、心理健康水平为正;在紧张型的儿童中,学业动机为正向、而心理健康水平是负向的.(3)建立儿童学校适应的判别函数,为儿童在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提供了初步诊断依据,同时也对有关学校适应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农村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状,本研究编制了农村儿童社会性发展问卷,并对2681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儿童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道德、社会态度、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等五个方面,部分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交往水平明显高于留守儿童。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评估农村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5.
成就动机、成就目标与学业冒险行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分析探讨了成就动机、成就目标与学业冒险行为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我国小学生倾向于回避中等水平的学业冒险活动,而选择稍稍低于自身能力水平的学习任务。2.不同成就动机特点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业冒险行为水平,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水平越高,学生的学业冒险行为水平也越高。3.从成就目标的影响看,定向于以强调提高自身知识与能力水平为主的掌握目标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定向于成绩目标的学生则表现出回避学业冒险行为的倾向。4.反馈对学业冒险行为水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成功信息的反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冒险行为水平;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支配下的学生得到结果反馈后,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业冒险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16.
论主体道德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主体承担道德责任的原因、范围和限度,分析道德责任感的发展阶段和构成要素,增强主体道德责任感,能使人们尤其是人文学科工作者自觉地承担起对社会、他人和国家的道德责任,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主体道德责任问题进行初步的探析。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都负有这样或那样的道德责任。可以说,“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①1.主体对自己行为负有一定道德责任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先哲们作了许多探讨,集大成者应首推康德,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中,责任占有非常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具有良好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数据库,使用多水平建模,分析了来自全国100个区县421所学校的心理环境特征对10826名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途径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4~6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及学业成绩中分别有10.0%和33.3%的变异来自学生个体以外的学校因素。(2)在控制学生年级、性别、家庭背景和学校所在地、师资、学校学生总体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等基本特征后,学校总体和学生个体知觉两个层次的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影响均显著大于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与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相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相对较强。(3)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受到学校所在地、学校师资水平、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调节。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处于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庭年收入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作用;对处于农村、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性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具有重要影响,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仅部分中介其作用;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强度受到学校所在地、师资水平和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用设置故事情境的方法研究了儿童关于意图的二级心理状态的理解与归于权威人物的道德评价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关于意图的二级心理状态的理解影响儿童归于权威人物老师的道德评价,且存在年龄差异。5岁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老师是否知道行为者的行为意图影响老师对行为者行为的道德评价,但5岁儿童的认识尚不够深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认识渐趋稳定成熟。权威人物的道德评价影响儿童关于意图的二级心理状态的理解,这种理解同时受到行为者行为结果的影响且存在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使用结构访谈法对120名儿童(其中学习不良儿童60名)的策略信念与策略理解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学习不良儿童组与一般儿童组的差异更多体现在对具体策略的元认知因果解释水平上,他们更多持有较低水平的“信息获得”解释,而对照组儿童则更多持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加工”解释,提示对策略理解水平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学习不良儿童难以将新学到的策略主动应用到其它情景中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4-10岁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正云  李伯黍 《心理科学》1993,16(5):274-278
应用道德情绪归因和情绪/道德判断两项作业,研究120名4、6、8、10岁儿童道德情绪归因能力的发展,结果发现,大多效4—6岁儿童对犯过者的成功行为体验积极的情绪,而大多数8—10岁儿童则体验消极的情绪。因而可观察到,我国儿童的道德情绪归因从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一般模式,发展的转折年龄大致在6岁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