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道德判断中的情绪与认知因素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对近年来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有关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研究发现和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介绍了外源性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行为研究证据,大脑情绪功能障碍者在道德判断中的异常表现以及道德两难任务所对应的大脑激活模式,着重探讨了情绪因素影响道德判断的神经机制和道德判断中情绪加工与认知加工相互作用的过程。揭示了情绪是道德判断的必要因素,道德判断是情绪加工和认知加工协同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新兴多学科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研究水平、认知研究水平和脑神经研究水平这三个研究层面。当前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态度、理解他人意图、自我认知、情绪表达与控制、道德判断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就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现有的道德决策脑机制研究更多地关注了认知和情绪的交互作用,较少关注个体对"自我相关性"和"风险水平"信息的整合加工,更是忽视了帮助情境和伤害情境下道德决策的心理与脑机制的异同。因此,有必要通过行为、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多模态脑功能成像(f MRI)等多种方法来系统考察帮助和伤害情境下自我相关性和风险水平交互影响道德决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共情训练对道德决策的干预作用。旨在揭示道德决策的时间进程和神经基础;探寻自我相关性与风险水平对道德决策的影响,及其在不同情境和共情水平下可能存在的变异;共情训练能否有效提升个体的道德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4.
彭义升  方平  姜媛 《心理科学》2011,34(6):1325-1331
随着脑成像等新技术的运用,关于情绪调节脑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近期国外情绪调节脑机制的研究在理论模型上有了新发展;研究关注的情绪调节从有意情绪调节扩展到自动情绪调节;研究针对的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以及目标群体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情绪调节脑机制的个体差异研究也有了新进展。本文试图对近期国外情绪调节脑机制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国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道德直觉背景下的道德决策: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方平  姜媛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4):573-579
以往对道德直觉的研究表明了情绪因素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者提出道德决策中存在有意识认知和无意识情绪两种加工过程, 二者之间不能够完全分离与孤立。针对这种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经典电车和人行桥困境中的道德判断差异等问题, 近年来大量研究通过对道德行为者和道德判断者自身原因、道德情境等主客观因素的深入考察, 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揭示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的合理性及道德决策差异背后的其他原因, 形成了道德直觉背景下相关领域诸多新的关注点。未来研究有必要针对道德决策研究的方法学、情境的扩展及认知—情感系统内部交互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内疚是个体做出危害他人的行为或违反道德准则之后产生的良心上的反省, 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内疚在道德规范和人际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主要采取自我报告范式、情境模拟范式、过失范式和经济博弈范式考察内疚的发生发展及其功能。近年来, 研究者尝试揭示内疚脑机制, 研究发现内疚主要激活前额叶皮层和脑岛等脑区, 前额叶可能与内疚的认知成分相关, 而脑岛主要与内疚的情绪成分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一步考察内疚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7.
药物成瘾理论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瘾过程伴随着一系列脑机能和心理机能的改变,但对药物滥用如何导致这些改变以及它们如何诱发成瘾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近年来,由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研究者对药物成瘾过程的认知机能及其脑机制获得了新的认识,且基于对负性生活事件及外部压力在维持药物滥用及诱发复吸行为中的作用的测量学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而提出的成瘾理论为该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重点评述了药物成瘾的认知加工模型和以压力或负性情绪为核心的相关理论模型及其研究,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探讨社会科学问题与理论的多学科交叉领域。近来,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凭借生态效度高、成像安全、对头动耐受性高、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了该领域新兴的热点技术。无论是在婴儿发育和社会经济决策的单脑研究中,还是在人际互动的多脑研究中,它都有广泛应用。未来近红外光学成像的应用可以向多脑神经反馈、脑机接口技术、设备无线化和多模态成像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先前有关情绪与创造力的研究多以行为实验为主, 且存在研究结果不一致、缺乏可比性等问题。本项目拟借助认知神经科学技术, 以认知加工的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为线索, 采用新颖性判断、远距离联想、顿悟字谜任务等改进的实验范式, 通过时空二维脑机制参数, 重点测查创造力相关脑区激活的时间进程与空间模式, 揭示情绪影响创造性认知活动的大脑动态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王亚鹏  董奇 《心理科学》2006,29(6):1512-1514
本文从情绪的效价载荷及其脑功能成像研究、面部表情的识别及其脑功能成像研究以及情绪的诱发及其脑功能成像研究等三方面介绍了情绪加工的脑机制及其研究现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脑皮层在加工不同效价载荷的情绪时具有很大的重叠性;有关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神经环路负责调节对不同面部表情的反应;有关诱发的情绪的研究表明,前扣带回皮层在表征实验诱发的情绪时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章最后指出了情绪研究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指出在我国开展情绪的脑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分别从动机和认知的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这些工作中,最为突出的是“均等”,“互惠”和“情绪”三个模型的提出.均等和互惠模型试图从动机角度理解个体的公平行为,而情绪模型则更强调个体在公平决策中的认知和情绪的加工过程.近年来脑成像的研究也为这些模型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其中与公平准则最密切的脑区是脑岛和背外侧前额叶:前者一般被认为是反映了个体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负性情绪体验;而后者主要负责决策过程中的抑制控制.但这些脑区具体的功能还存在很多争议,反映了不同理论模型对特定脑区功能的不同理解.未来研究应注意三个模型之间的相互补充,以及加强多模态的脑指标的运用,并注重相关脑区的整体性,此外,公平决策行为中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情境对其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包开亮  霍涌泉 《心理科学》2012,35(5):1272-1279
从认知神经科学面临的三个挑战--(1)神经科学是“还原” 的,不能完全解释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2)认知神经科学无法真正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3)认知神经科学只能揭示出神经事件与认知活动或行为活动的相关性--入手来讨论其心理学理论价值,阐明认知神经科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主流趋势。同时指出,认知神经科学只是心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种,它能解决的问题也只限于特定的范围,对它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13.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i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research that seeks to understand phenomena in term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3 levels of analysis: the social level,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motivational and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behavior and experience; the cognitive level,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formation-processing mechanisms that give rise to social-level phenomena; and the neural level,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brain mechanisms that instantiate cognitive-level processes. The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pproach entails conducting studies and constructing theories that make reference to all 3 levels and contrasts with traditional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tific research that primarily makes reference to 2 levels. The authors present an introduction to and analysis of the field by reviewing current research and providing guidelines and suggested directions for future work.  相似文献   

14.
文化神经科学是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下来全面深入考察个体的"心理、行为与脑认知机制"之间规律的一门学科。文化神经科学所倡导的神经-文化交互作用模型表明该学科以融合视野引领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变革成为可能。同时,从文化学视野来审视,亦折射出其在文化学层面的短板,即人文精神与文化意蕴在"文化"名义下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review article, we summarize recent progress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neural structures and circuitry underlying dysfunctional social cognition in autism. We review selected studies from the growing literature that has used the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techniques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o map out the neuroanatomical substrates of social cognition in autism. We also draw upon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 with neurologically normal individuals and individuals with brain lesions to highlight the insights these studies offer that may help elucidate the search for the neural basis of social cognition deficits in autism. We organize this review around key brain structures that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social cognition deficits in autism: (1) the amygdala, (2) the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region, and (3) the fusiform gyrus. We review some of what is known about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structure to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n review autism studies that implicate that particular structure. We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f several potential future directions in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social deficits in autism.  相似文献   

16.
张颖  冯廷勇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7):1139-1148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 青少年风险决策的发展认知神经机制成为了新近的一个热点课题。从双系统理论模型(社会情感神经网络系统、认知控制神经网络系统)出发, 对与青少年风险决策相关的大脑结构、功能的变化进行了阐述, 重点分析了新近的大脑功能连接、脑网络的研究; 阐述了青少年风险决策认知神经机制的主要理论模型:双系统模型和三角模型。未来研究还应加强对认知神经机制理论模型的检验、整合和创新, 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深入研究社会参照系统(同伴关系、亚文化等)在青少年风险决策中的作用及机制, 以及从认知神经层面如何预防和干预青少年高风险行为。  相似文献   

17.
创伤性分离症状及其认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创伤性分离是具有心理创伤经历的人常表现出来的典型症状,它包括记忆缺失、幻听、人格解体等,它主要表现在分离性障碍中,在其他精神疾病中也常见,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该文阐释了创伤性心理、创伤性分离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创伤性分离症状的几种理论:人格结构性分离理论,背叛创伤性理论,回避加工假设与警戒-回避假说等。其中人格结构性分离理论主要是以临床治疗为取向,采用EMDR技术,侧重于研究创伤性分离对人格结构产生的影响;而背叛创伤性理论,回避编码假说以及警戒-回避假说是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探讨创伤性分离的症状与记忆。通过对几种理论的比较分析。发现后三种认知理论对创伤性分离症状的解释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否存在回避警戒”,二“是否存在回避加工”,三“是否存在回避记忆”,而关于这几方面问题发生的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揭示群体规范和公平价值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提升儿童-青少年在群际互动当中的公平感知与规范执行, 是教育心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先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大多采用问卷法, 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存在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2)大多采用情景实验, 聚焦社会互动的最终行为输出端, 无法实时有效地把握社会决策的动态进程; 3)脑成像研究仍以fMRI技术为主, 侧重于评估认知加工潜在的脑区激活模式及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 缺乏对群际公平规范执行中大脑激活动态模式的精确把握。针对这些不足, 本项目从资产分配情景出发, 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联合运用认知、行为、眼动和电生理等多层次测评手段, 对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的发生过程进行认知解析, 探讨认知控制和心智化在其间的关键作用机制及其心理发展轨迹。研究结果将服务于中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 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公正感与行为。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possibility of integrating sociological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ideas on consciousness and developing a new research area: neurosociology of consciousnesse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imited knowledge on consciousness produced in these disciplines and the necessity of finding ways to study the social roles concerning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Applying several ideas on consciousness from these disciplines (intersubjectivity, close connection with collective forms representations, deriving awareness from the brain’s processes, and so on), I show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reconcil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simple combination of the different ideas. The integration should be pursued in light of the neuroscientific findings concerning consciousness 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role behavior,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so on). In integrating the concepts, I predicted the role of time delay in conscious awareness in decision making, synchronization of neural oscillations under conscious perception, and the activations of certain brain zones in correspondence to different conscious cognitive processes for understanding in face-to-face situation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optimal path for neurosociological research on consciousness is in its primary development without a rigid binding to either sociology or neurosc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