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外刊学论     
黄勇:“儒家仁爱与全球伦理———程氏兄弟如何回应基督责难”(Yong Huang,“Confucian Love and Global Ethics:How the Cheng Brothers Would Help Re-spond to Christian Criticisms”,Asian Philosophy,Vol.15,No.1,March2005)儒家仁爱与基督神爱具有两个重要区别。一方面,基督神爱认为在神与爱之间只有一条单向通道:一个完全超越的上帝发出绝对的爱的命令,而人类只需加以服从。因此,人们在施爱时,无需考虑所爱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只要一视同仁地施爱即可。这样的爱必然会导致其与公正概念之间的冲突。儒家仁爱能有效地避免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外刊学论     
博斯特罗姆 :“我们是否正生活在计算机的仿真之中 ?”(Bostrom ,N ,“AreWeLivinginaComputerSimulation ?”ThePhilosophicalQuarterly ,Vol 5 3 ,No 2 1 1 ,2 0 0 3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 ,计算机的发展显示了其巨大的能力和威力。计算机运算速度正以几何级数在增长 ,其运算能力越来越强。由于数字计算机拥有模拟人的思维的能力 ,并正在显现出替代人的思维的潜能 ,因此 ,计算机巨大的仿真能力是毫无疑问的。如此 ,随着计算机技术模拟人的智能的水平的提高 (人工智能 ) ,未来社会很可能就进入了一个“后人类” (posthuman)的…  相似文献   

3.
外刊学论     
跨文化哲学不只是限于作比较哲学研究,而是一种“对照”(contrast)的哲学。“对照”是差异性和互补性、连续性和间断性之间律动、辩证的相互作用,它最终能导致哲学中不同传统的真实互益。“对照”的智慧在中国哲学中有其起源,在《易经》、《老子》和其他哲学文本中有丰富的资源,《太极图》展示了一种“结构的对照”。将它置于时间的坐标,就有“动态的对照”,所有个体生活史、群体历史与宇宙过程都通过先、后瞬间连续和间断地相互作用,处于一种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外刊学论     
凯吉尔:“担忧的仪式:生物技术与文化”(Caygill,H.,“Liturgies of Fear:Biotechnology and Culture”,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Sage,2000)生物技术的发展被认为给人类生命的未来带来了潜在的不可逆转的威胁,由此产生了一种忧虑文化。这种文化在宗教的、政治的和艺术的文化界限内被思考和建构。这一逐渐显现的文化,可以用回应生物技术威胁的三种理想型的观点为例证来阐明:1995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通谕《生命的福音:人类生命的价值和不可侵犯性》(Evangelium vitae:the Value andInviolability of Human Life);1992年英国医…  相似文献   

5.
外刊学论     
塔米尼奥:“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海德格尔最后一次讨论课纪念”(Taminiaux,J.,“Heidegger and Husserl’sLogical Investigations:in Re-membrance of Heidegger’s Last Seminar”in Moran,D.and Embree,L.E.eds.,Phenomenolgy:Critical Concepts in Philosophy,Vol.4,Routledge,2004)《存在与时间》所表达的对胡塞尔的感激和称赞不能掩盖那里表达的分歧和批评。海德格尔在现象学研究和先天方法上都表示了对胡塞尔的感谢,但也指出了胡塞尔忽略了存在论问题。尤其在此在问题上,他认为,通达此在的有效路径是对我…  相似文献   

6.
外刊学论     
佩措尔德:“美学与全球化的挑战”(Paetzold,H.,“AestheticsandtheChal lengeof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YearbookofAesthetics,Vol. 8, 2004)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学、政治学和生态学的问题,而且,还与文化有着重要的因果关联。那么,全球化究竟导致了文化单维同一,还是文化多元化的结果? 这两个答案都是有道理的。首先,全球化引发了两种类似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发现了“同一化”的趋势。由于交往技术———电视和计算机应用———的兴起,电影、摄影和电视系列节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播撒,这被称之为“全球文化工业”。另一方…  相似文献   

7.
外刊学论     
伯恩斯:狄尔泰的历史哲学(Burnes,R.,“Dilthey’s Philosophy on History”,Philosophies ofHistory:From Enlightenment to Postmodernity,Blackwell,Chap-ter.VI,2000)狄尔泰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概从1880年到该世纪末,第二阶段则一直延续至其去世之前。发生在第一阶段的主要事件是1883年《人文科学导论》第一卷的出版。这本书原计划是要写两卷,狄尔泰在这里试图提供一个对“历史理性的批评”,即提出“一个人文科学研究的经验主义基础,……以展开人类对自身、社会以及历史的认识能力的理论批评。”但是,这些问题在第…  相似文献   

8.
外刊学论     
达勒斯罗姆:“康德和当代现象学”(Dahlstrom,D.O.,“Kantunddie Gegenw rtigePh nomenologie”,in:WarumKantheute?WalterdeGruyter,2004)胡塞尔“回到事物自身”的口号是对早一代人的“回到康德”口号的一种隐射。现象学并不是来自于康德传统,而是来自布伦塔诺(F.Brentano)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以及博尔扎诺(B.Bolzano)和弗雷格发展的数学主义。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指责康德哲学缺少“真正的先天概念”和超验方法的“不彻底性”。但是胡塞尔也宣称“不应放弃”而应“永恒化”康德的遗产。海德格尔甚至认为康德是“他所寻求之路正当性的…  相似文献   

9.
外刊学论     
奥沃加德:“论列维那斯对胡塞尔的批评”(Overgard,S.,“On Levinas'sCritique of Husserl”,Metaphysics,Facticity,Interpretation:Phenomenology inthe Nordic Countrie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主体间性的问题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真正困难,列维那斯的哲学计划来自对欧洲哲学,尤其是对胡塞尔(包括海德格尔)现象学处理主体间性问题的不满。但本文认为,列维那斯对胡塞尔主体间性的批评来自对胡塞尔的误解,在主体间性上,胡塞尔和列维那斯主要是同盟者,而不是对立者。列维那斯对胡塞尔的批评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意…  相似文献   

10.
外刊学论     
郝大维:“从指涉到顺应:道家与自然”(David L.Hall.,“From Reference toDeference:Daoism and the Natural World”,inDaoism and Ecology:Ways With-in a Cosmic Landscap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对秩序的理解存在着美学和逻辑两种模式。相对于西方某些主流对待伦理和生态的方法,道家的优势在于把自然界作为美学秩序来理解。“无名的道”不是作为本体论的根据,而是所有可能秩序的非连贯的总和。道家“无宇宙论”(acosmotic)的宇宙论默认了一个由万物中的特殊个体构成的去中心的世界。这些事物没有单一秩序的连贯性,所以…  相似文献   

11.
外刊学论     
德迪吉恩 :“神秘化消失后 ,人类如何生存 ?关于现代性”(DeDjnHerman .,“Commentsurvivreaud啨senchantementdumonde ?AProposdelamodemit啨 ,”Re vuephilosophiquedeLouvain ,No 4 ,2 0 0 2 )新的文化是新的科学思想及其相关思想影响的产物 ,现代哲学是对这种新文化的全面思考。这方面的思考连续不断 ,其中一些思考持续至今。尽管如此 ,现代思想家对新的现代事物的反应速度之快和头脑之清醒 ,仍然令人震惊。一些哲学家 ,如笛卡尔、帕斯卡、霍布斯和斯宾诺莎很快理解了正在发生的一切 ,并从一开始就预见到现代科…  相似文献   

12.
外刊学论     
希基:“费希特对独断论的批判:现代意义”(Hickey, L.,“Fichte’sCri tiqueofDogmatism: TheModernParallel”,ThePhilosophicalForum, Vol.XXXV65~80, No.1, Spring2004 )费希特的早期哲学近年来开始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的 (现象学式的 )解读方式中,他的哲学不再被简单地看成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而是被看成对心灵所做的一种非自然主义解释,即对我们的基本信念和概念的确证不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因果联系,而是通过行动者自由选择的合理性规范所得到的。按照这种解读,费希特的观念论根本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批判性的。它要解释…  相似文献   

13.
外刊学论     
利曼:“哲学,哲学史,和意向主义谬误”(Leaman, O., “Philosophy, itsHis tory, andtheIntentionalistFallacy”,HistoryofPhilosophyQuarterly, Vol. 20,No.4, October2003)哲学主要是对论证的评价,有效性的标准与历史无关。同样,意向谬误认为历史与语境(context)不会增加对客体的审美深度,甚至会影响这种深度。高明的哲学提供观念与论证,且是从一些简单的命题出发经过论证才变得复杂。所以历史在理解哲学中的作用是值得怀疑的。在伊斯兰哲学中,历史在此方面的作用用横向细节 (hori zontaldetail)与纵向细节(verticaldetail)来表达。…  相似文献   

14.
外刊学论     
布罗克:“关于虚构人物的虚构论”(Brock,S.,“Fictionalism about FictionalCharacters”,Nous,Vol.XXXVI,No.1,2002)尽管遭到反对,哲学家们一直以主张违反常识观念的理论闻名。约在过去20年间,数目益增的哲学家热心于循此传统。据他们看来,如果一个纯粹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物存在,则此一人物就确实存在。据这些虚构人物的实在论者(realists about fictional characters)看来,福尔摩斯、蝙蝠侠、超人等都不是无外延的词项,而是实有所指的名称。令人惊讶的  相似文献   

15.
外刊学论     
维斯克:“哲学与多元主义 ”(Visker,R.,“PhilosophyandPluralism”,Philos2ophyToday,115~127,Summer2004)“提问 、批判 、建构 :哲学的诸方面 ”,无论是主题本身还是对这一主题的说明都表明了这样一种哲学立场:它将提问 、批判和建构视为哲学的不同方面 ,从而允许我们将不容置疑的多样性连接到一个统一体之中。也许正像梅洛 -庞蒂晚期哲学中所表述的 ,这是一种 “不可共存性的共存性”(compossibilityoftheincompossibles)。而哲学 ,就如同生存本身一样 ,既不是一种,也不是多种 ,而是一个表面分离的整体 ,一个能够容纳不可共容性的…  相似文献   

16.
外刊学论     
新教伦理中“自由”概念占有中心地位。马丁·路德将自由看做上帝的馈赠,认为人要在行善中实现自由。自由仍然是个神学议题,但已经世俗化。他将存在于信仰中的自由指向个体,伦理学的基准点随之摆脱以往的基督教控制,转向作为主体的人。人的选择自由导向责任的视角。伦理学因而要讨论如何行善、履行责任。人在世俗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和责任是博爱。经济行动也是进行选择的活动。但经济学不像伦理学那样将自由作为根本前提,而是  相似文献   

17.
外刊学论     
贝维尔 :“什么是文本 ?一种实用论”(Bevir ,M .,“WhatIsaText?APragmat icTheory” ,InternationalPhilosophicalQuarterly ,Vol.42 ,No .4,2 0 0 2 )《简明牛津英语字典》说文本是“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近来 ,文本的观念已经扩展到绘画、行为、衣着、风景———总之 ,一切我们附着意义于其上的事物。通常在狭义上 ,我们用以为例的文本是有着文字的物理存在 ,然而文本的关键是 ,它们都具有意义。在探究文本是什么的问题时 ,我们追问 :对象如何具有意义 ?对象所具有的意义的本质是什么 ?为回答这些问题 ,必须在“对象”…  相似文献   

18.
外刊学论     
伯杰:“针对复数量化、句间结合、作为严格指示词的回指代词的形式语义学”(Berger,A.,"A Formal Semantics for Plural Quantification,Intersentential Binding and Anaphoric Pronouns as aigid Designators",Nos,Vol.ⅩⅩⅩⅥ,No.1,2002) 众所周知,自然语言中某些特定的复数量化(plural quantification)和句间代词性交互指称(intersentential pronominal cross-reference)是无法由标准的一阶逻辑加以形式化的。前者最著名的例子大概是吉奇-卡普兰(Geach-Kaplan)语句: (1)有些批评家只是彼此之间相互崇拜。  相似文献   

19.
外刊学论     
莫尔加德:“王阳明‘拔本塞源论’的学说及其论辨”(M llgaard,E.,“Doc trineandDiscourseinWangYangming’sEssay‘PullingUptheRootandStop pingUptheSource’”,JournalofChinesePhilosophy,Vol.31,No.3,September2004)王阳明《传习录·答顾东桥书》中的“拔本塞源论”,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极具特色的文论。它代表了阳明伦理学的高峰。每一个读过此文的人也许都会被其中强烈的至善论倾向及其内容的广泛性所吸引。在我看来,正是由于其内容的空泛 (empt),使得蕴涵其中的至善倾向变得愈加突出。事实上,王阳明所关注的,并不是已成定…  相似文献   

20.
外刊学论     
克莱因:“《道德经》中‘德’的两种解释”(Cline,E.M.,“Two Interpretation ofDE in the DAODEJING”,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Vol.31,No.2,June 2004) 对《道德经》中的“德”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安乐哲等人认为,“德”相对于普遍性的道是一种特殊性,是事物的生成或者呈现。而P.J.伊冯侯(P.J.Ivanhoe)认为,“德”是美德,与儒家的德的概念关系密切。这两种解释我们分别称为特殊论与美德论。 两种解释都涉及道家在说明“德”的时候使用的两个隐喻。第一个隐喻是关于新生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