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见解,即“女人易哭,男人易怒。”许多人都同意这种见解,但又觉得也有些不对劲的地方。这种差别是天生的吗? 简单的回答就是,男人与女人的情绪有差别,主要的是后天的社会条件造成的,而不是先天固有的。在有些情况下,如行经期和分娩的时候,女人的情绪变化可能比男人更坦率,然而,这是指总体的情绪。而不仅仅是悲伤、愤怒、痛苦、烦闷等。在那些参与情绪活动的部位,男人与女人在身体上有相同之处。表达情绪的面部、提供“燃料”并运行情绪的喉咙、肺和躯干。尽管有些  相似文献   

2.
人们除了一般地从科学上把痛苦理解为一种特殊感觉方式以外,也曾经从哲学上对痛苦加以解释。海德格尔则没有研究科学治疗学对痛苦的说明,也没有研究痛苦对哲学伦理学可能有的贡献。他研究痛苦完全遵循着现象学的方法:他关注的是,在痛苦中,通过痛苦,什么呈现在人前,使什么变得更为清楚明显了。本文目的就是阐述并详细说明这一方法。但事先要提醒一下,海德格尔在哪儿也没有提出过关于痛苦的系统论述。在我们所能得到的他的所有著作中,都找不到他对痛苦的详细分析。他对痛苦的主要陈述凑在一起,也不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的批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卢卡奇是20世纪最权威的和最具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说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权威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因为,他的理论是以实践为导向或面向实践的,而且致力于改变世界。当然,这一理论包含着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中介系统——从确立最抽象的方法论和人类学的基础到勾画彻底重建个体社会和共同体的具体方案。但是,对一种理论来说,以实践为导向,首先意味着它必须是批判性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社会行为方式、文化领域,都不应被视为可孤立地思考、公正地描述、不考虑价值判断的分析和解释,或可作纯粹理解的既定对象。整个社会领域,包括已经被改造成为我们最接近的环境的那部分自然界,都必须看作是一种人的产品。因此,作为历史的一个阶段,它是满足且也破坏人类渴望的一项未完成的工作。对于任何有意义的人类未来来说,这些生活方式都是不可缺少的。与此同时,它们也有着显著的局限性,即削弱人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给人类带来连续不断的痛苦和苦难,因此是有待克服的。在辩证的扬弃,(Aufhebung)的这个意义上说,卢卡奇是一位第一流的批判思想家。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考察中国和美国的思想家是否为"道德律令"这一哲学问题提供科学的辩护。第一,本文描述了健康的满足感、长时间的痛苦感及其客观的度量方式。第二,亲情、社会同伴关系与爱的情感有一定的关联,其形态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关怀加以衡量。第三,人类对社会固有等级制的反应体现为我们看重的尊重感或羞耻感,体现为各种情感与群体标准的和谐一致。以上种种情况促使了彼此的协调合作。我们已经有了衡量这种尊重感或羞耻感的客观方法,让人感到"满足"与"痛苦"的结果导致了判断某些事情的是非标准。因此,价值、情感与事实这三个维度表明了它们各自的存在,一起构成了"道德律令"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李红  陈康 《现代哲学》2023,(4):94-100
理由主观主义者认为,实践理由依赖欲望;而理由客观主义者主张,实践理由取决于价值。近来,德里克·帕菲特用来反驳理由主观主义的极度痛苦论证引发不少讨论。这一论证旨在表明,理由主观主义蕴含了不合情理的后果,即人们没有理由想要避免极度痛苦。帕菲特相信,极度痛苦论证决定性地反驳了理由主观主义,从而有力支持了理由客观主义。本文表明,鉴于帕菲特把痛苦这类感觉的好坏归因于人们的享乐式好恶,即使极度痛苦论证成功地反驳了理由主观主义,它也并不由此支持他的理由客观主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实践唯物主义”之说,用以代替以往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说法。什么叫“实践唯物主义”?各人的解释不一样。有人将它称之为“实践本体论”,但加以限制说,它只是就人类社会而言,不包括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见解。有人将它称之为“实践—元论”,认为实践之元,不具有“万物本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今年年初的重要谈话中,提出了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以为,贯彻这三条标准,当前需要在思想上明确如下几个问题:(一)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东西,并非都是资本主义本质所固有的.决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和剥削制度混为一谈,加以全盘否定.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比如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学习和借鉴.“坐井观天”或“邯郸学步”的态度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2,(8)
哲学是理论系统化的宇宙观。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普遍规律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宇宙的本原问题;二是宇宙是否可知问题。佛学是佛教义理之学,它蕴涵着极深的智慧,特别是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理智认识宇宙真理过程中的至要问题,佛学作为生命解脱智慧之学,就不可能不对此问题有明确的阐释。本文试图从探究佛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点,来揭示佛学的宇宙观实质。  相似文献   

9.
论西方伦理学的道德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西方伦理学的道德论证,指西方伦理学对人类道德生活的论证方式。作为一门哲学的基本学科,两千多年来,随着西方社会从古代经中世纪直到现、当代的发展,西方伦理学的道德论证方式也经历了相应的变化。这一演变不仅形成了西方古代和现代的两种伦理学范式,而且还反映出西方古代和现代道德生活的不同。了解这一过程,不仅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线索,而且对于我们合理地组织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本文拟根据德语的相关文献,从古代的幸福论和现代的义务论、客观的宇宙论论证和主观的人类学论证、最高的价值是不可…  相似文献   

10.
下面这些片断的、得不出明确结论的札记所提出的问题,比它们所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我不满意目前在这个问题上的许多争论,但又提不出任何更好的、有条理的见解,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得出了札记中包含的这些不够成熟的论证和不够肯定的见解。然而,不论这些看法正确与否,即使它们很不完善,我认为它们也可能给那些已经有了卓越见解的人们提供更多的见解。一、区别在近代哲学中,许多人都曾考虑过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别。有些人把这一区别当作他们的哲学学说的核心,并使这一区别与必然命题和偶然命题(先天命题和后  相似文献   

11.
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即社会公正,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也是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国际学术界还是国内学术界,从理论上分析公正或正义都不能离开自由和平等这两个范畴,因为自由和平等都是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是支撑其他价值的基架。但由  相似文献   

12.
人类普遍价值标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否存在人类普遍价值标准?普遍价值标准如何才是“普遍有效的”?这问题涉及对普遍价值标准论证。有三种方案:本体论、现代科学范式和生活世界。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对普遍价值标准进行证明的一种典型形式。它属于一种依据先在的预定本质论证价值物之普遍性或终极性的思维形式。本体论对“是”的思考设置了某种普遍有效的终极价值标准,终极存在被说成是最高价值。因此,本体论更多地是“承诺”而不是“论证”。它不可避免地将人的思维陷进两个基本困境之中:第一,自我中心困境。本体论以“承诺”为前提进行最高价值的普遍性论证,实质…  相似文献   

13.
张俊 《道德与文明》2012,(3):148-151
德行都应该配享幸福,这是人类一种素朴而普遍的公义愿望诉求和道德信仰.在本质上道德与幸福是两种价值,二者本无必然之因果关联.根据王海明的分析,道德只是实现幸福的“正相关要素”之一.所以,德福一致并不取决于德行一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根本上也不取决于个体或社会群体的德福一致和德福背离的次数比例.但社会的道德向善选择却需要德福配享作为内在的信念支撑.德福配享,本质是人类社会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不可或缺的一种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4.
关于儒家与道家的关系问题,学者多有不同见解,或强调二者精神之不同,或强调二 者之互补,或争辩儒道二者孰为主流。本文通过孔子之仁的观念和老子之自然的观念试图说明儒道 两家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 孔子强调仁者安仁,为仁由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固然是强调仁的内在 意义,但同时也透露了儒家道德实践中的自然的原则,即自然的道德流露高于勉强的或有意的道德 行为,而这一点恰好与老子所强调的自然的价值相一致。笔者曾论证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是自然而 然的原则,儒家在道德实践这一中心课题上也是承认自然高于人为做作的。在这方面,儒家与道家 的精神是相通的。论者常认为道家是反对儒家伦理的,据笔者考察,老子并非一概反对儒家道德,只 是反对强制的或虚伪的道德表现。道家的自然原则为儒家的道德原则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标准,为儒家道德原则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润滑剂。  相似文献   

15.
俞吾金同志的《马克思时空现新论》(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以下简称“俞文”),对恩格斯和列宁的时空理论的评价问题,对时空的起源问题,时空的关系问题,以及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的关系问题都提出了若干发人深思的见解,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关于时空的起源问题,是“俞文”的核心问题,也是要害问题。“俞文”引用古尔德的话说:“对于马克思来说,劳动是时间的起源—一既是人类时间意积的起源,又是对时间进行客观地测量的起源”。如果这句话真是马克思的原意,那么这句话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重要论点:即人类的时间意识和…  相似文献   

16.
关于技术与价值关系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技术与价值的关系是当今技术哲学及其相关学科(如STS)研究的核心,也成为我们的时代所关注的问题的一个焦点。本文拟对这一论题中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作一简单探讨。技术是人类的一种以取效为目标的理性活动对于“什么是技术”或“技术的本质”,国内外文献中给出的定义不下几十种,诸如技术是知识、是技能,是物质工具、设备和产品,是人的意志或活动,是文化现象或社会过程等等,其中每一种都联系着对技术与价值关系的特定理解。本文倾向于把技术看作人类活动、实践的一个基本类型、方面和方式,即以追求效用为目标的理性活动。它包括物…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纠缠于是否承认非人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但"内在价值"概念深深地依赖于个体主义的思想框架,源于笛卡尔和康德的哲学。个体主义预设个人具有独立于他人的自主性,因而具有内在价值。其实,个人的自主性依赖于理性,但个人理性总是在特定的生活共同体或文化共同体中生成的,脱离了生活共同体个人就无从形成其理性。个人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个人价值取决于个人对他人和共同体的作用(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关于非人动植物也有内在价值的论证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要害在于相信人类理性或科学的进步将日益穷尽自然的一切奥秘,相信技术的进步将保证人类能随心所欲地制造物品、改造环境。纠正这一致命错误才是摆脱现代文明之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论坛荟萃     
于幼军: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发展理论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是从本世纪60、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发展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社会全过程的永恒的主题。马克思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其主要思想是: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相似文献   

19.
医疗保障的基础、运行条件与发展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根据公平原则确定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和功能1 1 基本需要完全平等从人们在社会中的基本贡献来看 ,每个人都是缔结社会的一个成员 ,社会又是任何人不可须臾离开的 ,对每个人具有最高价值。因此 ,只要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 ,便做了一大贡献———缔结社会。任何人的其他一切贡献皆基于此。所以 ,缔结社会在每个人所做的一切贡献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贡献。与此相对应 ,每个作出了此种贡献的的成员都应该获得人类社会的一员所理应得到的东西 ,即享有生存所必需的起码的权利———人权或基本权利。进而言之 ,每个人才能有大小、贡献有高低 ,但…  相似文献   

20.
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生活在这世界上痛苦总是多于快乐,这是人们所共知的。我们总发现快乐实质上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多,而痛苦却总是暗藏在人生的每个角落,等待着心灵的一次又一次的承受。人类与天主失去盟约之后,伴随罪恶的到来,人类免不了痛苦、灾难与死亡。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老师,因为主耶稣先为我们尝了苦爵。天主造人的时候,给人的欲望之心太大了,人的欲望永远满足不了自私的需求。人的每—个目标是瞬息而逝的,占有了一件东西,当对这件东西不再爱不释手时,便会对这件东西的欲求逐渐消失。于是,欲望又以新的形态出现,即新的痛苦就会伴随其它形式席卷而来。 人生像商品,谁都想在外表包上一点光彩的东西,以迷惑别人的眼目。人有痛苦的时候总想饰掩;反之,凡是出风头,凡是有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