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形式先天,或质料先天——论舍勒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任之 《现代哲学》2008,4(1):74-80
先天(a priori)这一概念是康德哲学原则性的主题之一,他将先天等同于形式,这不仅成为其理论哲学的起点,实际上也构成其伦理学的基础.舍勒正是将其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建基在他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判之上.本文将主要着眼于"形式先天"与"质料先天"的区分,集中讨论并初步检讨舍勒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了存在论的解读。在他看来,康德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本质出发,在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存在论之奠基的进程中,达到了这一奠基的"根柢"亦即作为源始时间性的超越论想象力。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进一步将超越论想象力生存论化为此在的时间性结构。这表明基础存在论或者说作为此在的形而上学乃是出于此在之有限性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第三者"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借助于一系列的"第三者"使纯粹理性的总课题得以可能,并使其认识论体系得以完善:在先天综合判断中,作为真正形而上学判断的综合判断,借助经验而得以可能;把范畴看作是先天知识得以产生的"第三者";继而,在对范畴的客观有效性进行演绎的过程中,通过"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这一"第三者",将感性杂多转换为"客体",从而使范畴的客观演绎得以有效完成。  相似文献   

4.
戴继诚 《现代哲学》2001,1(3):83-86
“纯粹概念图式”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内容。“图式”一词有许多种不同译法,如“范型”、“构架”、“范式”、“图型”等,它指一种由时间表现出来的结构,但这一结构是“先验”的,它与经验的图象,尤其是心理学上的“意象”(image)有很大的不同(详下文)。康德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知性纯粹概念”如何运用到感性直观上去的问题。按照康德的理论体系,纯粹知性概念——范畴是先天的,它来源于思维主体而非经验。他写道:“先验分析论乃将吾人所有之一切先天的知识分解为纯粹悟性自身所产生之种种要素。在分析时,首先应注意以下主要四点。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自然科学命题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即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的候选项有四个,分别是:时间图型、可能的经验、范畴和统觉的综合统一,但后三个都不是第三者。第三者只有时间图型。时间图型不仅是连接范畴和知觉的第三者,而且是连接先天综合判断主词和谓词的第三者。两个第三者是一回事,因为连接范畴和知觉的结果就是构成先天综合判断。后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是学界相对忽视的部分。本文提出"三个步骤"的解读,指出在后天综合判断的形成过程中,既需要将范畴添加到知觉上,又需要将不同的知觉连接起来,因而它的第三者是时间图型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作者将《纯粹理性批判》视为康德哲学的“哲学全书”,认为它不仅是对“我能够知道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而且也是对理性关切的另外两个问题,即“我应该做什么?”与“我可以希望什么?”问题的回答;同时,康德对于“知识”与“希望”的探讨最终都是为道德服务的。康德通过先天综合不但解决了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且一举解决了道德及其基础———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使哲学不但具有了超越时代与文化的自明的有效性,而且也展示出其道德———实践的优先性,这使得《纯粹理性批判》成为了自然科学时代具有“世界公民”性质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曾指出,人们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普遍性的强调是错误的,康德观点的真正力量在于其更具经验性规定的合理性观念。但在康德这里,只要我们能够寻找并确立存在着不来自于经验、纯粹先天的道德法则,那么这些道德法则在经验应用中的普遍有效性就是必然之事。因此,康德道德法则之普遍性特征实际上是由其纯粹性所必然蕴含的。通过有理性存在者的设定,康德最终阐明的确存在纯粹先天性的道德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致力构建起此种纯粹的道德哲学,这也是其道德法则之普遍性的根本保证。但罗尔斯基于其正义理论的论证需要,过于强调了康德道德法则的经验应用而有意弱化了道德法则的普遍性规定,如此对康德经验性误读无疑使得康德道德哲学的先验性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8.
一、现代“科学逻辑”的先验范畤如果把康德的作为一种科学逻辑的《纯粹理性批判》与现代“科学逻辑”作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一种“意识分析”,后者则是一种“语言分析”。康德力图阐明科学的客观有效性,为此他实际上是用先验逻辑取代了由洛克和休谟发展出来的知识心理学,但是他的探究方法仍然与作为意识之“极点”的“意识的综合统一”相关联。而且根据这一先行概念,康德提出了他的先天综合法则,即关于诸如直观、想象、知性和理性等心理能办的功能法则,以取代休谟的心理学联想法则。这与现代“科学逻辑”是大相径庭的。现代“科学逻辑”不仅对心理能力不置一词。而且连  相似文献   

9.
先验对象是感性直观杂多具有概念的统一性的先天根据,康德也称之为纯粹知性的客体。比较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两版中关于先验对象的有关论述和修改,在第一版中,康德把依据概念的统一性和意识的统觉的统一性等同起来,先验对象作为感性杂多统一性的根据,不仅包括知性概念的一种纯粹运用,也包括先验主体,由此,这一概念的内涵比较模糊。在第二版中,康德并没有真正删除这一概念,而是用消极意义的本体取而代之,这一修改不仅取消了先验对象与先验主体的同一,同时也使先验对象的内涵得以明确。  相似文献   

10.
按照康德的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的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的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的“综合”只能是知性的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的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的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的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我所说的“对象之谜”.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解开这个谜,围绕关于《纯粹理性批判》之范畴演绎的分析,说明知性范畴不仅构成了知识的先天条件,同时也构成了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张任之 《现代哲学》2007,4(6):80-88
一方面,在休谟的主要著作中,先天(apriori)这一概念很少出现,但胡塞尔却认为休谟的"观念的关系"是惟一真正的认识论上重要的先天概念。另一方面,"先天"是康德哲学原则性的主题之一,"先天的形式"可谓康德对先天的基本理解,但胡塞尔却宣称,康德缺乏真正的先天概念。胡塞尔正是通过对休谟和康德"先天"概念的反省而发现他本人所谓的"本质-先天"概念,并在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效应。  相似文献   

12.
陈志远 《现代哲学》2005,1(1):111-120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问题。可能性问题是先验真理问题,而综合正是回答先天综合判断真理问题的关键。本文对康德综合概念的四重含义进行了考察,它们是逻辑学的综合概念、认识论的综合概念、方法论的综合概念、存在论的综合概念。本文对相关的分析概念进行了连带的考察,但是同时指出综合概念是整个批评的基石和线索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方以智易学哲学中的"四分用三"说是对邵雍先天易学"体四用三"说的继承和发展。他区分了"有体之体"和"无体之体"、"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并基于体用的两层内涵提出"体用互余",强调体用相对待之中有统贯体用的无对待之至体。同时,体用交轮体现为"一其体用",这是方以智对《系辞传》"易无体"而"以前民用"的诠释。方氏的体用思想与其"先天即在后天中"的易学主张是一致的,其目的在于纠正阳明后学以先天之本体而废后天之工夫的流弊,强调后天之时用。  相似文献   

14.
“为信仰留余地,则必须否定知识”。这是康德哲学的一条名言。多年来,不少著述引以之为评价康德哲学的根据和原则。但我认为,这条名言的译文与康德的原意不符,现提出个人看法,以供讨论。本世纪30年代,康德的这一名言被译为:“所以我必须废除知识,替信仰留出地位”(《纯粹理性批判》第26页,胡仁源译,商务印书馆)。50年代的蓝公武译本,这条名言译为:“故我发见其为信仰留余地,则必须否定知识”(《纯粹理性批判》第19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这一名言在  相似文献   

15.
在《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第三章中,为了实践目的,康德提出感性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区分。根据《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以下简称GMS),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既可以是两个世界,也可以是人看待自身的两种方式。康德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对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做出区分。在理论哲学中,除了解决二律背反外,这一区分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实践哲学腾出位置。通过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区分,康德解决了道德律与自由之间的循环论证问题,并通过这一区分试图论证道德律作为先天综合命题的可能性。尽管最终康德断言我们对理知世界一无所知,因而也对自由一无所知,所以道德律作为一项令式的可理解性仍然是一个问题,但至少在消极的意义上遏制了道德虚无主义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朱耀平 《现代哲学》2004,(4):97-102,120
与康德认为只有表现在意识行为中的“形式范畴”才具有先天性不同,胡塞尔认为不论是形式范畴还是质料范畴都具有先天性;先天与后天的区别,表示的正是一般对象与个体对象在本体论上的区别。这意味着在胡塞尔那里,“先天’’不再是“行为的名称”.而是“存在的名称”。海德格尔在充分肯定胡塞尔的这个思想的理论价值的同时,又对它做了“实质性的修正”,把先天与后天的区别最终归结为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区别”。  相似文献   

17.
《纯粹理性批判》中想象力的定位是康德学界的一大难题。本文认为,要解答这一问题,须重新思考两版《纯粹理性批判》中想象力概念的不同之处。康德在第一版对想象力的"主观演绎",实质是对亚里士多德经验想象力所进行的"先验"改造。第二版的改动则说明,康德意识到,从亚氏想象力推知出的先验想象力,仍缺少必要的先验规则。深入理解相关问题,则须内在地引入休谟想象力概念,以分析康德对先验想象力的推导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想象力的疑难在于康德未能区分经验想象力与先验想象力在综合规则上层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康德伦理学的主旨自然是要为人类行为提供一条先天有效的普遍实践法则,以回答"我该做什么"这一中心议题.为了保证实践法则的普遍有效性,康德提出伦理学必须排除一切来自心理学和人类学的东西,伦理学的原理绝对不能建立在经验人类学基础上,于是,在纯粹道德学说的先验形而上学和经验人类学之间作出严格分离.按康德自己的说法是:纯粹道德学说不可建立在人类学上,但它能够而且必须运用到人类学上.作者在这里主要指出了康德晚年出版的一部重要伦理学文献:《伦理的形而上学》,这部书的意义尤其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处在许多康德伦理学研究者的视野之外,是造成某些片面理解的原因之一.翻译弗尔施纳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我们完整地考虑康德伦理学思想的系统布局,消除不必要的对康德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19.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被设定为实存的神作为道德律的"规定根据";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他把神圣的、绝对完美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即神意视为使先天综合的定言命令成为可能的"第三者";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神意是一个必须被用作原型的实践理念,该理念将神圣的道德律呈现在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眼前。但康德在赋予神意对于道德律以多重意义时,也为此设置了一个限度,这就是:被设定为实存的神对道德律作用的间接性和直接作用于道德律的神的观念性。  相似文献   

20.
广松涉认为,对近代认识论基础的问题式及其构成机制和局限进行反思,首先需要将着眼点放在康德哲学的问题式及其构成机制上。康德哲学的总的问题式就是在以先验逻辑学为基础的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三位一体”的哲学构架中,探讨人的认识以及纯粹理性的先天综合判断及其能力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式潜含着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认识论问题——即“主体际共同主观性”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