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在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逐渐地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劳动者,帮助他们克服资本主义的残余意识(其中包括宗教偏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执行这个最重要的历史任务时,宣传科学知识则起着巨大的作用。科学和宗教是正相反对的东西,是两种根本上对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变相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的形式”。和宗教相反,科学是自然界、社会、思维以及它们客观发展规律的可靠的知识体系。宗教、对各种怪异现象的信仰、超自然力  相似文献   

2.
这个题目看似有些多余,其实并不多余。因为宗教的核心是崇拜,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的信仰。既有信仰就必有崇拜的对象,于是那些具有超自然位格的对象被奉为神明,人们将他们供在寺堂庙观里,由此,神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神职人员,如教会的僧侣、祭司,或者是通过阅读经典,参加仪式节日等形式来完成其过程的。神在宗教中是至高无上的力量,是人们追求或效仿并为之献身的超自然的存在,它不可缺少,又无处不在,于是宗教也就往往变成了"以神为本"的事物。这个"以神为本"成为世界古代宗教的表征之一,只是在佛道教当中能够找到某些例外。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关于儒学与儒教之争已逾20年。概括起来,主要涉及如下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什么是判定宗教的依据。主张汉代至清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即儒教是宗教者,最核心的观点是儒教崇拜天地鬼神,而鬼神崇拜只能用宗教来定性。宗教学家普遍认为,神灵信仰是宗教的核心要素,其他如宗教仪式、教规教戒等是次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宗教”的定义大致如此。比如,《辞海》对宗教的定义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英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宗教的定…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前,西方的学术著作对“宗教”(re-ligion)的定义基本上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人对神的信仰”(Man’s worship for god)。这是一个有关主客体关系的极为概括的定义:主体是“人”,即宗教只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客体是“神”,这是只有人类社会才能想像出来的超自然的存在者;联  相似文献   

5.
王栋 《中国宗教》2022,(5):88-90
如何理解“中国宗教”的整体特点?这是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要学理支撑之一。李四龙教授最近出版的《人文宗教引论:中国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2月),立足于中国历史上的儒释道“三教”传统和民间信仰,尝试以“人文宗教”作为中国宗教史的核心范畴,揭示中国宗教的人文结构,积极探索反映中国人信仰传统的宗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本法律旨在保护宪法赋予公民的信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第一条基本概念信仰自由——每个公民根据自己的信念在遵守宪法和法规的条件下,自由地选择、拥有传播宗教的或无神论的信念,信奉任何宗教或不信奉任何宗教之活动的权利。宗教——历史上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相信作为崇拜对象的现实的与超自然的力量和物为根据的观念及祭把实践的总和。宗教信仰(教派)——具有自己一整套宗教观念、仪式和祭把的任何宗教、教会和宗教组织(联合会)的属性。在布里亚特共和国,佛教(格鲁派传统)、昔日斯拉夫教会(旧礼仪教会)、俄罗…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宗教神圣性功能分析入手,揭示宗教社会作用的复杂性,进而就如何发挥宗教有益于社会的积极方面,提出一些理念和原则。一、宗教神圣性功能及其特点宗教神圣性功能是指与对神的信仰、崇拜有内在联系的,并通过宗教经典、教规、教义和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把“神”神圣化而体现出来的一系列功能。主要包括信仰认同功能、信众牵引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心理调适功能等。1、信仰认同功能。宗教是以对神的信仰为前提的。信仰认同首先要求信徒对教规、教义的认同,特别是对创造、操控自然、社会及人的命运的神或被神化了的人的认同,认同神的…  相似文献   

8.
刘娟 《现代哲学》2020,(2):142-147
长生信仰原属私人福享,本与政治性的公共善好无关,《老子想尔注》却将国家治理建立在每个人宗教性的长生信仰基础上。背后的原因在于,它的“道”是具有强烈伦理色彩的至上神“老上老君”,老君及其神界职官通过气的同构共感对世人实施以生赏善,以死罚恶的“神治”管理,以确保好人长生无恙、恶人短命遭殃。世人想要长生,必须遵循神诫,多行善举。在这个过程中,长生带有伦理性,实现了其在宗教政治中的重新定位。这解释了早期天师道以宗教治病为主要救赎内容,以组织管理道民的“命籍”“命信”来安排教区活动的原因。疾病、“命籍”(生死簿)、“命信”(与神相盟的信物)皆是涉及人的生死之具,是神管理人的重要途径。这就是道教借助长生信仰进行“神治”,以安排公共秩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天师道教团以政教合一的“神治”方式,同样实现了世俗政府“治理民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史密斯提出以个人的"信仰"和"累积的传统"这一对概念替代作为实体的"宗教"概念。由此,比较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作为实体的"宗教",而应是"宗教的信仰",即关注一个人有效地相遇外在的宗教传统时所表现的独特的自我,并侧重于这种个人信仰与其传统之间的整体联系。在方法论上则采用一种"人格化"参与和面对面对话的方式,从而深入信仰者的意义世界。史密斯以个人的"信仰"为立足点的比较宗教学思想及其所带来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的转变,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论宗教的信仰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宗教的信仰功能辛世俊“没有功能的东西便不再存在,这是功能理论的公理,既然宗教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着,显然它具有一方面甚至是一系列的功能。”——[美]托马斯·奥戴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信仰归结为宗教,这是不科学的。宗教是信仰,但并非任何信仰都是宗教。除了...  相似文献   

11.
郑志明教授谈台湾当代民间宗教1996年9月6日,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四川联合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名誉教授郑志明先生在四川联大宗教学研究所作学术报告时,谈了一些他对台湾当代民间宗教的看法。郑教授指出:当今台湾是一个众多宗教滋生的地方,除传统的佛教道教之外,民间宗教极为活跃。台湾民间宗教信奉的神明有同有异、其宗教仪式有繁有简、徒众有多有少、影响面有大有小,对此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多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郑教授对台湾民间宗教的多重至上神崇拜现象作出了“多元多统”和“多体多中心”两种诠释…  相似文献   

12.
宗教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而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宗教学则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从1870年麦克斯·缪勒提出“宗教学”这一概念以来,西方宗教学才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实事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对宗教问题的关注早已开始。我国著名的宗教学家吕大吉先生撰的《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就以生动而明快的笔调勾勒了从古希腊哲学家到20世纪思想家和宗教学家的理性对信仰沉思的轨迹,特别揭示了具有理性启蒙性质的西方宗教学说是如何在古希腊的文化沃土中萌芽,如何在对上帝的怀疑中冲出基督…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宗教合作的危险探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宗教与科学正在联手探寻自然界的真相吗?事实并非如此。当今有神学界的基金会支持这样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很难称得上客观公允。此外,“宗教教义”(Religio)这一古老词汇也常被今人误读。本文通过考察概念的流变发现,区分科学与宗教是探究真理的两个不同途径的努力,其本质仍是中世纪宗教概念的延续与复兴。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宗教概念是将超自然和科学相融合,来阐明世界和人类的种种论述。如果放弃使用“宗教”这个术语,取而代之以“超自然主义”的说法,也许就能澄清目前的争议。  相似文献   

14.
“无神论”与“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神论对应的是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的存在(包括上帝与灵魂等)的观念体系,作为一种世界观.它的根基是唯物主义。“信仰”属于非理性范畴而与唯物主义风马牛不相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信仰。不幸的是多年来我们有些政治家和理论家把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政治信念也表述为‘‘信仰”。以致混淆了科学与宗教的区别。60年的治国经验提供给我们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决不能引导或者放任某种政治信念异化为“信仰”。共产主义者根本不需要诉诸“信仰”来维持对既定目标的遵循。认为无神论者不能离开“信仰”的那些号称共产党员又拒绝承认自己信教.以及一方面追逐着金钱一方面又指责“信钱”就是“没有任何崇高信仰的人”的学者应该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执政党处理与宗教界关系的现行原则是“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信教和不信教以及所信宗教不同的信徒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世界观上的差别是“形而上”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应该在民主法制层面保证各自的公民权利,最终由社会文明的发展逐步融解。某些研究宗教问题的专家把“信仰”直接归入“精神价值层面”.必然使一些完全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信仰”不能不获得“尊重”.以致“信仰上互相尊重’’这个表述成为鸡肋。建议改用不会产生歧义的说法——“政治上团结合作。世界观上互相尊重”。  相似文献   

15.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普遍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吃咒”,它是藏族传统司法制度中“神判”方式的当代遗存.当前,作为一种宗教色彩鲜明的传统习惯,“吃咒”既反映了当地藏族群众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又是一种具有“神灵祭献”特点的“过渡礼仪”.不仅如此,从藏族“吃咒”的当代实践来看,它除了继续保持争议事实认定、特定纠纷解决等传统功能以外,还在紧张结构的舒缓、社会风气净化及纠纷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神圣"问题是人类文明中所有宗教、社会、国家、民族的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但"神圣"概念却具有中国定义方式与建构路径及其"神"、"圣"关系,最后形成了中华文明中"总体神圣格局",建构为其中的制度宗教,以集中表达其超社会崇拜的特征,同时以扩散宗教来表达其非正式制度及其象征的超自然崇拜现象。而中国宗教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在于超越杨庆堃的扩散宗教与制度宗教概念,植根中国社会现实,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总体神圣联系中,借鉴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的制度研究成果,对中国社会宗教问题重新开展脚踏实地的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纪 《中国道教》2003,(5):10-12
道教的教义思想,就是以“道”作为信仰的核心,并且通过“道”来解释神和人的关系,说明宇宙和社会的形成、演化的过程;并且围绕着对“道”的信仰而产生了道教自身的科仪和修炼方法,以及规定了对道教徒的规戒等。爱弥尔·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指出“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①。爱弥尔·涂尔干在其对宗教的定义中,强调了人在宗教构成要素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信仰、仪轨…  相似文献   

18.
论“原始至上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评介了西方人类学界对原始至上神的论点。根据我国当代民族志材料,认为原始至上神信仰是信奉原始宗教民族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原始至上神信仰不是一种教,不同于阶级社会一神教的至上神,是原始人基于强烈的求生愿望,对于有序世界的思考而形成的一种信仰,它和万物有灵观念同属于原始宗教的早期形态,却是原始观念两个系统上并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实际上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信仰世界:一种是自觉的信仰,另一种常常是自然的信仰。自觉的信仰是由道理、学说为基础的,人们追求宗教中的精神世界,希望借助宗教的信仰使自己的生活拥有超凡脱俗的境界。自然的信仰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信仰,这个信仰是以能不能应验,有没有实际用处为基础,信仰者希望宗教能给自己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给自己释厄解困,求得福祉。自觉的信仰大多是被叙述为高明的宗教思想和道理,比如说佛教般若学说的“空”、唯识学说的“八识”、以及简单的“十二因缘”、“四谛”、“三学”等等道理;但是在普通民…  相似文献   

20.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主张、主义或某个人极度信任,把他作为自己的榜样或生活的指南,并为之奋斗终生。这里,我们不讲其它什么信仰,只讲讲对天主的信仰。对天主的信仰就是人们对他召叫的回应,把他作为唯一的真神去信奉和跟随,并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工作、生活、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