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痛苦始终是痛苦,舒适始终是舒适。但是舒适得太久了,舒适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短缺"构成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说,你到喜马拉雅山去,那里什么都是短缺的,连氧气都短缺。我们住帐篷,甚至要男女挤在一个帐篷当中,完全不讲什么"男女授受不亲"。人在短缺的环境下,首先是讲求生存。在短缺环境下的救援工作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如果我们在登山时出现危险,同时有老人和小孩被困,我们想都不想就会先救小孩,因为这是根据"平等原则"来的。  相似文献   

2.
痛苦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痛苦多种多样 ,它既可以是肉体方面的感觉 ,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体验。痛苦不是人所独有 ,所有动物都具有感觉痛苦的生理机能。但是惟独人能反思和回味痛苦 ,从而强化了对痛苦的感受 ,获得了对痛苦的深刻认识。痛苦并非都是负价值 ,它只是降低人的处境 ,丝毫不能改变人自身的存在价值。如果我们从人的反思能力入手去理解痛苦 ,就会发现痛苦本身有其特有的价值。痛苦是通向快乐的阶梯。从逻辑上讲 ,苦与乐是绝不相容的 ,苦即是苦 ,乐即是乐 ;苦的意义不等于乐 ,乐不等于苦。然而苦与乐既相对立又相转化。伊壁鸠鲁说过 :“只有当我们痛苦而…  相似文献   

3.
关于痛苦     
关痛于苦黄志芳人人都在寻求快乐,决没有人喜欢痛苦。但是,尽管我们不喜欢痛苦,痛苦却常常伴随着我们。痛苦困扰人类,非自今日始。《圣经》启示我们,随着原祖从伊甸园被逐出,痛苦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今世的终结。(参创3:14-19)《圣经》的作者还告...  相似文献   

4.
学诚 《法音》2014,(11)
正一、身心二苦困扰人生,佛法智慧提升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疾病,简单来说可以分成身病和心病。身病就是身体方面的问题、身体的痛苦;心病,就是内心的问题、内心的痛苦。佛教一直以来都与"医"有着密切的关系。释迦牟尼佛被称为"大医王",《杂阿含经》中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如来、应、  相似文献   

5.
世人都知道: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却寥寥无几;人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为啥?因为人心太复杂、欲望值太高、利益分配更复杂。简单,是事物的本源,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永恒的魅力。简单,不是简陋,不是懒人的托词与固执,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任凭闹市熙熙攘攘,任凭诱惑纷纷扰扰,都会恬然淡定卓然独处。  相似文献   

6.
幸信开 《中国道教》2012,(1):37-38,42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哎,图个清静罢了。"清静了,心就宽了,心宽了,什么都能容下了,也就不争了。没有争斗,人自己身心协调了,人与人和睦了,社会和谐了,人与自然融洽了。可见,人们对清静的追求由来已久。《清静经》就是前贤、先辈们追求清静的智慧结晶。那么我们从《清静经》中得到了  相似文献   

7.
快乐的秘诀     
快乐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快乐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快乐,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快乐本来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在快乐的时候,充满希望和幻想,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心理学家们曾经试验过在快乐与不快乐的情绪状态中的表现,人  相似文献   

8.
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生活在这世界上痛苦总是多于快乐,这是人们所共知的。我们总发现快乐实质上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多,而痛苦却总是暗藏在人生的每个角落,等待着心灵的一次又一次的承受。人类与天主失去盟约之后,伴随罪恶的到来,人类免不了痛苦、灾难与死亡。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老师,因为主耶稣先为我们尝了苦爵。天主造人的时候,给人的欲望之心太大了,人的欲望永远满足不了自私的需求。人的每—个目标是瞬息而逝的,占有了一件东西,当对这件东西不再爱不释手时,便会对这件东西的欲求逐渐消失。于是,欲望又以新的形态出现,即新的痛苦就会伴随其它形式席卷而来。 人生像商品,谁都想在外表包上一点光彩的东西,以迷惑别人的眼目。人有痛苦的时候总想饰掩;反之,凡是出风头,凡是有值  相似文献   

9.
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像是染色剂,使人的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情绪又恰似加速器,使人的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人们需要积极的、快乐的情绪,它是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动力,使人充满生机;但是,人也会体验到焦虑、烦恼和痛苦等消极的情绪,它使人心灰意冷,沮丧消沉,若不妥善处理,及时调节,长久下去会严重地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引起“身心反应性  相似文献   

10.
人们面对困境,情绪懊丧,如长期这样,毕竟会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呢?有一种方法,那就是享受快乐,不断地换位思考问题,它常常能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伤心事、苦恼事,有时会使人痛苦不堪。这时如果你能从不幸中寻找、挖掘出积极因素来,就能转“忧”为喜,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从“山穷水尽”转入“柳暗花明”。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的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决定的。遇到同一件事,有人感  相似文献   

11.
无论成人或儿童,不可能总是快乐无忧,但我们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向快乐的方向转化。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它由4种基本情绪构成:愤怒、恐惧、悲伤、快乐。这如同绘画中红、黄、蓝三原色,其不同的组合构成人的各种情绪状态。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愤怒激发人为争取自己的权力和自由而抗争;恐惧使人躲避危险,寻求安全;悲伤能缓解心中的痛苦,让我们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灯     
吴承力 《天风》2005,(3):17-17
有人说:"把你的快乐告诉别人,你会增加一半的快乐,把你的忧愁告诉别人,你会减少一半的忧愁。"是啊!每个人都喜欢找一个知心的朋友,可以尽情地倾诉自己所有的快乐和不快乐。然后你的心灵就会得着滋润和灌溉,感受无比的轻松愉悦!心灵需要温馨的港湾,可以停泊依靠,让你不再觉得孤独痛苦。  相似文献   

13.
你们要什么     
江竹 《天风》2004,(7):10-11
经文:约1:38;弥6:8 耶稣最初呼召门徒时,向他们发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要什么?"今天我们愿意撇下手中要做的事情,到教堂来做礼拜,我们想要得着什么呢? 在约翰福音3章到11章的经文里,从"你们来看",我们看到耶稣所接触的人大多是弱势群体,他关注这些人,爱这些人。耶稣从没忽略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耶稣教导门徒的祷告中就有生活的需要,"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日用的饮食涵盖了人类生存基本的衣、食、住、行。但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说我们仅仅为了生  相似文献   

14.
痛苦浅说     
“人为什么会受苦?”“痛苦对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极难解释清楚,因为痛苦本身是解释不通的。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只有用信德的眼光来看痛苦才能发现它的意义,也只有在信仰的光照下,我们才能阐释痛苦的意义。 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断地追问“人为什么会受苦?”并一直试图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耶稣基督可以说是唯一能够给我们解释清楚这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时代的雅典广场上,苏格拉底像平时一样在广场的一角开始了自己的演讲。这个时候,一群学生来到他的身边,他们正为很多问题难以解决而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老师,我们每天都被这些问题困扰着难以自拔,我们的快乐到底在哪里?我们怎么才能寻找到人生的快乐呢?”  相似文献   

16.
一位乞丐天天赤脚乞讨,因为没有鞋穿,他感到十分痛苦。后来,他看见一位没有双脚的人,忽然感觉自己十分快乐。 快乐是什么? 在病人眼里,健康是快乐;在受难者心里,平安是快乐;没鞋穿的乞丐看到自己还有一双脚也觉得快乐了。快乐就这么简单,和高位重势无关,和百万家财无关。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一世纪有一座大理石的石碑上,刻着表述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铭言:“死没有什么可怕,神没有什么可怕。能够忍受痛苦,就能得到幸福。”这几句铭言确实概括了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 伊壁鸠鲁继承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认为伦理学的目的是在理性指引下,求得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安宁。在伊壁鸠鲁看来,幸福或快乐则是伦理学的出发点。他说:“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67页)因为伊壁鸠鲁从幸福的角度去考察道德,把快乐作为最高的善和判断道德行  相似文献   

18.
2003年4月1日晚6时41分,著名演员张国荣从香港中环文华酒店24楼跳下,自杀身亡。一时间媒体竞相报道这一事件,人们纷纷猜测张国荣自杀的原因。其生前好友透露说,张国荣是因抑郁而自杀。抑郁是一种伴随在认知、动机、人际关系和生理过程中的情绪失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以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形式,从轻度的烦闷、消沉、郁郁寡欢、苦恼忧伤到重度的悲观、绝望。抑郁的核心症状是缺乏快乐,就是丧失体验快乐的能力,常感到生活异常空虚,毫无快乐而言。抑郁时,人的身心都处于  相似文献   

19.
墙上的快乐     
在一个画家的屋里,我见到了一幅非常特别的画。那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白纸,在中间偏左的位置上有一块黑渍。我不明白这块黑渍到底是什么生花妙笔,被画家挂在墙壁正当中最为显要的地方,我琢磨了很长时间,脑子里仍然是一片空白。临走时,我只好向画家请教,画家说:“这幅画叫《快乐》。”“快乐!我不明白。”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哪个画家能画出快乐来。画家说:“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我的这幅画时,都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黑渍,都看不见背影里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吗?多少快乐我们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了双眼。”…  相似文献   

20.
赵朴初居士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文中写道: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谛的意思是真理):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或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是痛苦的消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佛经所说的道理非常多,其实都是围绕四圣谛而展开讨论的.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