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本研究采用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研究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性表现出自动化特征,性别因素和IAT测试的联合任务次序不影响IAT效应;本研究支持了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徐德淼  唐日新  解军 《心理科学》2007,30(6):1342-1344,1327
本研究同时运用问卷法和内隐联想测验(IAT)来研究我国大学生的攻击性。结果发现:1.整体外显攻击性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身体攻击因素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2.内隐攻击性在表现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与身体攻击联系更紧密;女性与言语攻击联系更紧密。3.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根据相关系数来判断。  相似文献   

3.
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采用IAT测验对暴力犯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暴力犯内隐攻击性信念和内隐攻击性评价的IAT效应显著高于一般群体;2)暴力犯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相关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内隐攻击性信念与刑期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4.
关于服刑人员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春林  孙晓玲 《心理科学》2007,30(4):955-957
本研究采用IAT测验探讨服刑人员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研究发现:服刑人员存在着内隐攻击性,且无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外显攻击性后,IAT测量的内隐攻击性与服刑人员刑期相关显著。研究并对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作为独立心理结构的可能理论基础及其相应神经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通过IAT对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与非网络游戏成瘾者相比,网络游戏成瘾者持有自我攻击性信念和对攻击性的更为积极的内隐态度;(2)网络游戏成瘾者与非网络游戏成瘾者在外显攻击性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材料性质与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叶茂林 《心理科学》2001,24(4):418-421
使用表示攻击和被攻击相互作用的动词为实验材料,随机抽取60名初一学生,采用3种加工类型×2种测验方式的混合设计来考察未成年人攻击性的某些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结果表明(1)验证了先前有关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的研究;(2)汉字材料也能产生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效应;(7)在未成年人身上也存在有内隐形式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网络行为失范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内隐自尊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外显问卷调查结果作了对照.研究发现:相对于文明组而言,网络行为失范者不论在外显或内隐层面都体现出较高的攻击性与较低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8.
IAT测验对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IAT测验中,攻击性信息和积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其和消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2.攻击性IAT测验与攻击性自陈式量表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相关;3.攻击性IAT测验中,男女被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IAT测验可以应用于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攻击性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美芬  陈舜蓬 《心理科学》2005,28(2):458-460
本研究考察了攻击性网络内容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攻击性网络内容可以提高网络游戏接触者的内隐攻击性,同时被试的性别影响了攻击性网络内容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对攻击性的内隐特征的研究源自于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是指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断和行为产生着影响。本文主要介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及已有研究,并对未来本领域的研究方向作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1.
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欣  杜建政 《心理科学》2006,29(4):798-801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量53名初二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内隐攻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男生和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和母亲干涉保护、惩罚严厉4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在内隐攻击性测验上,男生和女生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母亲的惩罚严厉等3个因子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中的攻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人类的攻击性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类的攻击性更具内隐性,对人们的影响是以一种自动化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认为欲求对攻击性进行量化研究最佳方式是间接测量。本文还对研究攻击性的内隐社会认知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指出了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研究攻击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积极情景线索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向被试呈现代表积极情景线索的材料(一段含有互助、和谐信息的公益短片),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范式,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研究积极情境线索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结果表明:未观看积极情景线索材料的被试表现出显著的内隐攻击性,而观看积极情景线索材料的被试的内隐攻击性不显著;积极情景线索的主效应显著,且这一效应不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积极情景线索能有效抑制个体的内隐攻击性,并支持自我攻击信念IAT是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归因的内隐特征与攻击行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叶茂林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4,27(4):821-823
本研究使用投射法这一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考察了朱成年人罪犯群体与正常群体的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而言,未成年人罪犯群体与正常群体的内隐归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罪犯的内控程度要低于常人的内控程度。从而得出罪犯产生攻击性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归因存在偏差,支持了攻击行为成因的归因模型。未成年人男女两性在内隐的内外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且结果提示归因方式与女性罪犯的攻击行为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人工语法中的内隐学习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大真 《心理科学》2000,23(4):450-453
用Reber等人发明的人工语法和人工语法学习程序,研究在复杂规则学习中的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过程.实验结果发现内隐学习中启动效应存在,内隐学习效应明显,支持Reber等人提出的内隐学习理论;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关系的研究,支持杨治良等(1998)提出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钢筋水泥"结构性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内隐性倾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希付 《心理科学》2002,25(3):290-292
我们通过实验的方式研究了大学生的内隐性倾向,实验分两个部分,一是使用配对图片的快速呈现研究其对性信息图片和无性信息图片的选择的差异;二是使用快速呈现和快速选择的方式研究其对有性信息词语和无性信息词语之间的选择差异。实验严格控制了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通过科学设计的控制程序完成。结果发现,这两种情况下,大学生都表现出突出的选择和保存性信息刺激的倾向性,这种倾向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内隐竞争心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研究探讨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考察内隐竞争与外显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并探讨男女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实验1考察了被试对竞争图片与非竞争图片的潜在反应倾向。实验2考察被试对竞争词与非竞争词的潜在反应倾向。结果发现:外显竞争与内隐竞争的表现具有一致性。竞争测量中高分组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明显地高于中低得分组,中分组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也明显地高于低分组。同时,内隐竞争倾向还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比女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