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短期运行与长期增长的结合上 ,评析了 1999年江苏经济增长成果 ,展望了2 0 0 0年江苏经济增长环境与前景 ,分析研究了江苏经济增长效益与质量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江苏经济运行效率与增长质量提出了相关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乡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江苏省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明  孙爱军 《学海》2011,(6):57-62
通过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受到广泛关注。该文以江苏为例,应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农民人均消费与人均GDP之间则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方差分解分析说明农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有递增作用。在此基础上,剖析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6,(6):78-85
本文试图从经济增长动力的视角寻找"中等收入陷阱"的发生原因。利用世界银行的数据,本文首先比较了在中等收入阶段持续增长的国家和被"中等收入陷阱"锁定的国家在经济增长动力要素方面的差异。其次,从制度层面对经济增长动力背后的激励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和新时期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潜在动力进行了评估,并就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吴先满 《学海》2005,(4):136-139
“十五”以来,在国际经济环境改善和外需强劲增长以及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持续作用下,全国经济在走出亚洲金融危机困扰、克服非典疫情影响后,重新走上持续较快增长的轨道。在国内外经济景气上升以及江苏自身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年来江苏经济呈现出持续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全省经济增长1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伴随经济加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也获得较快增长。2003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262元和4239元,分别增长13·2%和6·1%,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江苏自身因素不发生突…  相似文献   

5.
江苏服务业国际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 《学海》2005,23(6):159-164
世界经济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服务经济的特点,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中心逐步转向以服务业为中心。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加快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是推动江苏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对江苏服务业国际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一系列分析与比较,并探讨了制约江苏服务业国际化的因素,继而提出推进江苏服务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通常研究认为,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本文从投资基本模型研究得到,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深化如果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脱离,反而会损害区域经济发展.利用江苏农村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深化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金融深化中的结构因素,在国有银行垄断下的区域金融市场中,金融深化变成国家吸取农村发展资源的手段,而区域内生的金融发展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假设和“扩大内需”对策一再地被经济现实所否定,供给学派思想精髓越来越多地被当代经济现实所印证.当前危机全球化和纾困长期化的现实表明,可持续增长动力的培育在于通过向要素投资形成有效供给,用有效供给来创造需求.供给决定需求在发展的意义上体现为供给的品类决定了可供需求的品类,供给的质量决定了可供需求品的质量,供给的产业生态决定了需求的社会生态,供给环节的收入分配决定了有效需求的结构.驱动供给提升的关键在于要素.在要素重估阶段,高质量要素能够参与到GVC更高端的分工,获得更高收入,从而形成消费能力.这一良性循环的形成是中国实现经济内生增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苗齐 《学海》2004,(5):97-101
本文从扩张资本和壮大支柱产业的角度分析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路径及相应的政策取向。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 ,在资本约束下 ,发展资本—产出比率低的产业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采用聚类分析法确定了徐州、连云港、宿迁支柱产业 ,三市主要产业门类的近似性表明有加强地区间分工协作的潜力。根据研究结论 ,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延伸支柱产业链、统筹产业布局与区域整体布局、培育产业群、突破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明辉 《学海》2007,(5):198-200
当前,江苏文化产业的集团化发展进入了转型期,面临着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的选择.本文结合现行文化体制和江苏文化产业集团发展实际,提出江苏文化产业集团新一轮的发展应完成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的转变,在发展路径上应在整合集团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进行有序扩张.  相似文献   

10.
赵永乐  赵永贤 《学海》2001,(4):181-184
构筑新世纪人才高地,是江苏实现由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跨越的根本举措.为构筑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就必须从江苏的实际情况出发,搞清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的内涵、结构及其动力和实现途径,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1.
赵晓谛 《学海》2003,(2):128-133
从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需求,城市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各级政府对城市化所采取的积极措施等各方面因素分析,当前江苏已经具备了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的条件。要使江苏城市化加速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制度创新是必要前提。江苏城市化制度创新应以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迁移和促进小城市的发展为重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江苏烟草为实例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在当前我国经济呈现低水平过剩状态 ,卷烟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情况下 ,实施名牌工程、培育名牌产品对推动烟草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作用 ,并针对行业特点 ,提出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技术创新、抓好网络建设、科学评定业绩、营造良好环境等五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习主席强调指出,培育战斗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设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民军队,要在铸牢听党指挥这一永远不变军魂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官兵战斗精神,在浓厚思战氛围、提升备战状态、激发敢战血性、增强善战能力上下功夫,为实现“强军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沈卫平 《学海》2003,(6):27-31
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基本因素 ,近年来 ,江苏居民消费需求呈下降趋势。从收入因素来分析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和收入差距的扩大 ,制约了江苏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 ,增加居民的收入 ,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术界目前普遍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技术变迁依赖于制度变迁;与技术因素相比,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更具有决定性作用。令人费解的是,这种观点自流行以来,几乎还没有遇到真正不同的声音。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在此提出来供参考。一、问题的由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力状况、科技水平、人力资本等等;另一类是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因素,包括产权安排、资源配置规则、政府宏观政策等等。如果作一高度概括,也可以把这两类因素分别浓缩为“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前者代…  相似文献   

16.
钱枫林 《学海》2005,(3):129-135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需求增长拉动作用呈明显下降趋势,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基于江苏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从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理论层面,以动态发展思维解析了所隐含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全面提高劳动要素资源素质,才是保持我国劳动资源长期比较优势和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验证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江苏不仅是我国的经济大省,更是重要的文化强省,就绘画创作方面,江苏美术创作水平长期雄居全国前列。针对这种现象,文章从江苏的文化积淀、高质量的美术教育、完善的美术培育机制、开放的人才引进和竞争机制四个方面做出分析,旨在总结江苏绘画创作繁荣的相关经验,以及江苏美术在当代社会中具有借鉴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三种观点及其不足 “实行市场经济会对道德建设起何作用”的讨论,在理论界已经持续多年,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 其一为“二律背反论”。这种观点认为,实行市场经济虽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必然会带来良心的沦丧和社会道德的倒退。因为市场经济是以人的情欲、物欲这种恶作为社会的动力的,因而实行市场经济必然要以牺牲道德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代价。  相似文献   

19.
时轮飞转,辞旧迎新,动力强劲的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驶入2021年.回望过去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砥砺前行、奋勇拼搏,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实现了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  相似文献   

20.
徐之顺 《学海》2013,(1):194-198
江苏实施“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对社科发展提出了由大到强的现实要求,确立了建设“五大高地”、实施“五大行动”的目标任务.实现由大到强,江苏注重推进决策咨询能力建设、学科创新体系建设、人才高地建设、发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江苏实践经验表明,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必须以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自觉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加快转变科研发展方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研究体制机制,激发工作活力;以优势学科和高素质人才为支撑,以发展特色地域文化为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