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标概率对视觉搜索中扫视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扫视模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信息加工过程。本研究利用眼动测量技术记录了视觉搜索中的眼动过程,以了解目标概率对目标觉察中扫视模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目标概率会引起平均注视时间长短的变化;注视点分布不但与目标概率有关,而且受被试所用的扫视策略影响;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以前数个注视点的位置对下一个注视点位置的影响可用低阶的 AR 或 ARMA 过程来表示。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在目标概率不同时被试会使用不同的扫视模式,扫视模式在 X 方向和 Y 方向也不相同。研究表明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分析扫视模式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项目突显方式对视觉搜索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搜索策略是将视觉注意导引到目标最可能出现位置的直接认知控制。本研究采用眼动跟踪技术与视觉搜索时间——鼠标点击时间的分离技术,探讨计算机视觉界面不同项目突显方式下的搜索策略问题。结果表明:(1)有无项目突显方式、不同的突显有效性水平,被试采用了导向式和序列式两种不同的搜索策略;(2)被试采用导向式搜索策略时,被试在第一个感兴趣区域首注视点百分比小于58.3%,在视觉搜索过程中的注视点数量明显较小、扫视轨迹长度和注视时间明显较少;(3)被试采用序列式搜索策略时,被试在第一个感兴趣区域首注视点百分比大于58.3%,在视觉搜索过程中的注视点数量明显较多、扫视轨迹长度和注视时间明显较长;(4)采用导向式的视觉搜索策略能显著减少被试的视觉搜索时间,提高视觉搜索的绩效,但不能显著减少被试的鼠标点击时间;(5)因为视觉界面上突显的设置改变了用户的搜索策略,所以提高了视觉搜索绩效。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考察了道路交通标志中路名信息对称结构效应的眼动模式。实验采用眼动跟踪技术和视觉搜索范式,共有16名被试参加。实验结果表明:(1)在对称结构路名信息的视觉搜索中,被试的反应正确率明显优于非对称结构条件下的正确率;(2)对称结构条件下,被试的注视点和回扫次数明显较少,凝视时间明显较短;(3)在以道路交通标志为视觉搜索材料时,搜索区有无路名目标对视觉搜索绩效没有影响。可以认为:在道路交通标志中存在对称结构效应;眼动模式的差异是引起对称结构效应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4.
不规则几何图形识别取样特征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晓华  曹立人 《心理学报》2005,37(6):748-752
探讨不规则几何图形识别中取样的眼动特征。被试为12名大学生,刺激材料为20个不规则几何图形,采用EyelinkII型眼动仪。结果发现,随作业难度加大,被试在认知加工中的有效取样时间比显著下降。在不良视觉条件下,图形信息的取样点数量显著减少,眼动扫视路径显著增长。在识别旋转图形时,有效取样时间下降,取样点数量增加,眼动扫视路径增长。图形信息的显示条件与显示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图形识别的反应时、取样点的数量和眼动扫视路径长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张豹  胡岑楼  黄赛 《心理学报》2016,(9):1105-1118
研究同时采用首次注视点百分率与行为反应时指标,探讨了认知控制在无关工作记忆表征引导视觉注意选择过程中的作用。实验1发现:当视觉搜索容易时,首次注视点百分率和反应时指标都出现了注意引导效应;而当视觉搜索困难时,在反映早期注意定向的首次注视点百分率指标上,搜索快的被试组的注意引导效应显著大于搜索慢的被试组,而在行为反应时指标上,搜索快的被试组表现出注意引导效应,但搜索慢的被试组则表现出相反的注意拒绝效应。实验2发现当采用更为突显的靶子刺激时,首次注视点百分率指标上表现出的注意引导效应并未受到视觉搜索靶子显著性的影响,甚至还表现出一定的优先性。这些结果表明认知控制在工作记忆表征引导视觉注意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动态变化的,视觉搜索早期注意定向阶段的注意引导效应比较稳健,认知控制只能减弱其效应的量值,而在随后的视觉搜索过程中,当视觉搜索比较缓慢时,认知控制可能会将注意引导效应反转为相反的注意拒绝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罗夏墨迹测验施测过程中正常被试做出第一反应之前的眼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十张图片的第一反应时、注视点个数、平均注视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彩色图片的第一反应时较长、注视点个数较多、注视时间长,被试更多关注图片上半部分.初步验证了罗夏墨迹测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扫视是一种在两个注视点之间快速移动的眼部运动,它有助于将任务相关信息移动至中央凹进一步加工。然而扫视也会导致视觉时间知觉扭曲,从而出现空时距压缩、时序倒置及实时距膨胀。扫视导致的空时距压缩和时序倒置可能源于潜伏期缩短、时间关系错误编码及预测性重新映射;实时距膨胀则可能由于扫视提前了目标位置视觉刺激的开始时间。探究扫视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有利于了解大脑加工不同类型时间信息的差异并厘清时间扭曲的发生阶段。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应用EyelinkⅡ眼动仪,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操纵注视点左侧文本被掩蔽词汇的范围,考察中文阅读过程中词汇加工的认知滞后效应。结果发现:掩蔽词n以左的文本可严重影响被试的总阅读时间;掩蔽词n-1以左文本则不影响被试的总阅读时间。结果表明,相对于注视位置,中文阅读的认知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9.
视野位置及刺激特征对目标搜索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杨  丁锦红 《心理科学》2007,30(2):344-347
在视觉搜索中,注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控制了刺激呈现的3种视野位置,旨在研究在不同视野位置上,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情况。要求被试在4个项目中搜索某一特定的靶子,记录了反应时和多种眼动指标。结果发现,在不同的视野位置上,视觉搜索过程受目标状态和刺激特征的影响程度发生了变化。并且对形状和颜色特征的加工存在时间和加工位置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记录和分析被试的行为和眼动指标,本研究试图探讨不同工作记忆负荷下,形状干扰对聋人与听力正常人不同视野位置上刺激信息捕获注意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1)形状干扰刺激虽然没有影响被试视觉加工的认知绩效,但被试的眼动模式会由于工作记忆负荷的改变而改变,高工作记忆负荷时,有形状干扰的注视次数高于无形状干扰。(2)工作记忆负荷、视野位置影响被试视觉加工任务的完成,被试在不同视野位置的加工过程表现出不一致的眼动模式。(3)聋人视觉加工在高工作记忆负荷时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其对不同视野位置的信息加工及形状干扰所产生的注意捕获效应与听力正常人一致。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项实验分别考察了目标词的词频、可预测性和合理性对读者眼动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1)词频、可预测性和合理性对目标词语的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都有显著影响,但在首次注视时间上主效应不显著;(2)词频和可预测性不影响目标词的跳读率和再注视概率,而合理性对目标词的再注视概率产生显著的影响;(3)远注视点眼跳倾向于将首次注视位置着落于目标词的开端部位,而近注视点眼跳倾向于将首次注视着落于目标词的中央部位;词频、可预测性和合理性均不影响首次注视位置。  相似文献   

12.
以大学生为被试,用ASL504型眼动仪,探讨话题兴趣对文本阅读过程眼动特征和文本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话题兴趣促进深层理解,而不能促进表层理解。(2)话题兴趣主要与阅读时间和注视点数相关联,而与阅读效率无关。(3)文本阅读过程中,阅读时间、注视点数两项眼动指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采用多目标追踪任务(MOT)对追踪过程中被试的眼动进行记录,探讨追踪过程中的眼动模式及目标数量与刺激物大小变化对眼动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追踪过程中,视觉系统采用知觉组织加工策略,以被追踪目标构成的多边形中心为注意中心;追踪成绩受到注意资源限制,随着目标数量的增加,每个目标获得的资源减少;获得较多注意资源的目标更容易被有效追踪,获得资源较少的目标更容易丢失;目标与非目标属性的共同变化不影响追踪眼动模式和追踪成绩。  相似文献   

14.
使用ASL504型眼动仪,采用2×3的混合实验设计,记录和分析24名被试在两种材料呈现方式下,对图片分类结果和分类过程中的眼动数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分类结果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但不存在显著的材料类别差异。(2)大学生在分类过程中的兴趣区数目、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等眼动指标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但材料类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化景观观赏性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眼动实验方法,观测52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观看观赏性高低不同的城市绿化景观的眼动数据.结果表明,对于观赏性较高的景观,被试的注视时间增多,注视次数增加,平均眼跳幅度减小;注视点相对比较集中于某些区域而形成观察兴趣区并对兴趣区内的景观投注大量注视时间,延长每次注视时间(注视点持续时间),而且瞳孔有所扩大.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绿化景观观赏性相关眼动特征.  相似文献   

16.
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 通过分析动态协助或干扰词切分对阅读过程的影响, 考察汉语阅读过程中词切分的位置与数量。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通过改变注视点附近词语的颜色来促进词汇的加工进程, 发现协助词n+1切分可改变被试的眼动模式, 说明至少加工词n+1可导致词切分效果; 实验二以类似方法干扰相应的词汇加工进程, 发现在某些实验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模式朝相反方向变化, 表明实验一结果并非由外源注意转移引起。综合分析两个实验中各种条件下首次注视概率分布、再注视时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单一注视时间的差异, 得出以下结论:在汉语阅读中存在两种词切分现象, 一种由加工词n+1引起, 另一种由加工词n引起。  相似文献   

17.
以表象看到一个运动员完成三级跳远项目为实验任务,对表象任务的信息通达水平、眼动注视点的活动位置和被试对三级跳远项目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进行系统的操纵,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视觉表象眼动的变化是基于知识学习表征差异还是技能训练表征差异的问题。实验1以没有三级跳远运动专业技能知识且对该运动的认知水平也较低的大学生为被试,结果表明,在完成高信息通达水平的表象任务时,注视点需要较短的持续时间,但眼跳距离会增大,眼跳频率会变低;实验2对表象任务的知识学习表征水平和技能训练表征水平进行操纵,分别以对实验任务进行过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人为被试,结果表明,随着被试知识习得水平和技能水平表征能力的提高,不同表象任务信息通达水平间的眼动差异将消失,但知识学习和技能表征的差异在平均眼跳时间上有差异,技能训练型的被试其平均眼跳时间要短于知识学习型被试,达到临界水平显著,注视点平均持续时间和平均眼跳距离等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曹晓华  曹立人 《心理科学》2007,30(2):316-319
通过眼动数据的分析,探讨人脸图形识别的取样特征。实验为2×2的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显示条件(良好显示和不良显示)和显示方式(旋转显示和非旋转显示)。实验的因变量有反应时、总注视时间、注视比率、首视点注视时间、注视点数量、扫视总距离、扫视平均距离、正确率等8个指标。被试为12名大学生,刺激材料为10幅中国人脸部图形,主要实验设备是一台Eyelinkll型服动仪。结果发现,显示条件和显示方式对人脸图形识别绩效的影响显著;随着作业难度加大,被试图形识别的首视点注视时间显著增加;人脸图形识别中,显示条件对信息取样注视比率影响显著.而显示方式显著影响信息取样点数量.  相似文献   

19.
大量运用视觉搜索范式的研究发现,在进化过程中对人类生存具有威胁的蛇会被人们更快地觉察。但已有研究采用动物(蛇)植物(花)配对搜索的方式,而很少直接采用近似的动物配对搜索。本研究选取成人大学生被试,通过视觉搜索范式和眼动追踪,对比了蛇和同为爬行类动物、却不具有进化上威胁性的蜥蜴的视觉搜索过程,以探究蛇的威胁性和动物特征相似性在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中的作用。实验1采用蛇和蜥蜴互为目标物和干扰物,发现相对于蛇,被试对蜥蜴的行为反应时更短;首次注视到达时间也更短。实验2-4分别采用黑白和线画刺激、恒定干扰物(花和青蛙)、使用自然背景材料对比蛇和蜥蜴的觉察,发现了一致的结果,即被试对蜥蜴的视觉搜索时间和行为反应时间都要快于蛇。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当两种视觉刺激材料的属性接近时,蛇在进化上的威胁性不一定导致更快的搜索时间,而刺激物的视觉特征对目标物的觉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黎昂  杨锦绵朱磊 《心理科学》2021,44(6):1282-1289
采用眼动追踪范式,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局部注意干扰效应(LAI)的注意分配特点和机制。实验一采用搜索时间有限的范式,目标呈现70毫秒后消失,在行为和眼动指标上均发现LAI效应:当两个目标距离较近时,反应时增加,正确率降低,总注视时长增长、注视点增加和眼跳速度加快。实验二增加目标呈现时间至1500毫秒以鼓励搜索,产生了比实验一更强烈的LAI效应,且眼跳速度的模式也有不同,说明增加搜索时间并不利于减轻LAI,从而推断LAI的竞争发生在判断阶段,而非搜索和识别目标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