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他出身于佃农家庭,家里非常贫穷,世代务农,帮父母下地干活,是常有的事。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他和父亲下地劳动,不多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全身酸痛难忍,他回头一看,一上午和父亲辛苦的劳作,就只割掉了一小块的稻谷,他无奈地望着那一望无垠的稻田,问旁边的父亲,这么一大片,什么时候才做得完呢?父亲淡定地回答他,怎么会做不完呢?我每年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做完的。  相似文献   

2.
父亲啊,父亲     
正扳扳指头,端午节就在前头了。父亲怎样了?他还好吗?心里惦记着,终于拨通了那个念了千百遍的号码。电话通了,是父亲的声音。"中儿,是你吗?有事吗?"电话那头传来父亲沙哑的声音。"爸,你嗓子怎么了,是不是又抽烟了?怎么还抽?"我连珠炮似的问。"抽烟,没抽啊,就是昨天有些着凉。"话筒里传来父亲急促的咳嗽,一声声  相似文献   

3.
去年,侄女小雯毕业前夕,她的父亲四下托关系,帮她找了两份较轻松的工作:一是在朋友的公司做文秘,接接电话,整理文档;二是去一家新开业的银行做前台服务。每月工资都在1200元以上。人还未离校,工作的下家已联系好,同学都羡慕她"老爸"有本事。然而,小雯不想走父亲为她铺好的路,她有自己的职场规划,思危在先。大学扩招后,每年的求职者如过江之鲫,她这个商专生  相似文献   

4.
正在外面奔波一天,临睡前拿起手机,才想起该给父亲打个电话。不过一看时间,都快十二点了,在老家农村的父亲肯定早就休息了,只好作罢。给父亲打电话的事,我是记在心上的,只是怎么稍一疏忽,就忘记这事了呢?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父亲,一辈子以体力劳动养家糊口,现在俨然一个小老头了。他听力不好,打电话我必须大声。而且,每次打电话,我都说方言,父亲就是家,是故乡。村里人说,在  相似文献   

5.
我和父亲     
正父亲看着我长大,我守着父亲老去,二者的心情是绝然相反的。父亲给我童年和少年,我则把青年和中年捡起来送到父亲那里,看他不断地惊诧。儿童时代,父亲是一座山,吃饱喝足就为了不断向前向上;少年时代,父亲是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我努力学习拼命用功就是为了给他加油;长大了,  相似文献   

6.
正刘轩8岁时随父亲刘墉定居美国。一天,刘墉带刘轩去看电影,在电影院门口买完一杯爆米花后,刘墉就对刘轩说:"我今天没戴表,你去帮我问问卖爆米花的阿姨,现在几点钟。我先进去了,过一会儿你问到的话,就进电影院;没问到的话,就不要进!"刘轩问父亲要怎么问,父亲说得用英文问。可是刘轩以前从没有开口对外国人说过一句英文,这下吓懵了,他声音颤抖地问道:"What time it is?"一开口就把主谓语的顺序搞错,结结巴巴纠正了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大学     
父亲到了上学的年龄,情愿盘腿坐在炕头帮祖母纺线,也不肯进学堂。父亲不上学,也就不汉字,连他自己的名字也不认得。而读过书的大伯三叔四叔,无一例外地成了“公家人”,  相似文献   

8.
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一天,四弟的电话来了,说:“父病重已难医治,他在世时日不多,急着要向你交代后事。”如此我只好火速回故乡探父病。我一到父亲的病榻前,见父亲已瘦得皮包骨头,四弟说他已有数日不进食也不肯吃药。父亲见到我似乎要急着交代后事,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母亲已经来看过我,我去阴司要同你母亲住一起,不愿和你继母住一起。你是老大,这事你须在我去黄泉路前办好。”故乡所处山区,1994年时这个县还没有搞丧葬改革,城乡一律是土葬,故父亲和继母早在和睦时已建寿坟。后来因父亲和继母感情不好而分居了。现在病重,提出要和母亲…  相似文献   

9.
正那年,我上初中,住校生,每星期回家一次。当时,我们都是骑自行车上学,学校距家有20多公里,要一个多小时才能骑到。每次上学,父亲总会帮我把自行车推到房子后面的长堤上,那条堤蜿蜒向前,一直通向学校。骑车前,父亲总是叮嘱我要小心看前面的路;要走在路的右边;遇见陌生人不要和别人随意搭讪。听着父亲的叮  相似文献   

10.
正我认识一位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屡得欧洲科技奖,把奖金全部用于科研,带着一帮讲师做课题。他的长子"各色",别的孩子睡觉前,让父母读童话书,而他却让爸妈读菜谱,一边听一边流口水。他中学毕业后,不想升高中上大学,而要上烹饪中专。教授父亲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儿子。刚学了一年烹调,移情别恋又迷上了自行车,想退学  相似文献   

11.
开学季节     
邮差把录取通知书送来时,父亲并未流露一丝高兴,他压根儿就没想过我能考上高中。那时候,我已下田拔过几次杂草,在父母给庄稼喷农药时做下手,作为长子,我必须尽快学会这些农事,帮着父母撑起贫寒的家。  相似文献   

12.
正每当看到父亲蹲在屋前时,他手上的纸烟总是明明灭灭的,生一缕白烟飘向天空。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我得到的回答往往是长久的沉默,或是一瞥。我没有经历过父亲艰难岁月里的煎熬,体会不了他心底的涟漪。父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那片红土地,就像一棵苦楝树一样立在原野之上栉风沐雨。禾苗返青了,他在放水;水稻拔节了,他在施肥;棉花生虫了,他在除虫;土地大旱了,他在保苗……在岁  相似文献   

13.
他出生在纽约,一家人住在布鲁克林的林登小区,那里是纽约最糟糕的廉租房区,是人们眼中的贫民窟。他的父亲是邮件分拣员,母亲是一家防盗警报公司的接待员,全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作为长子,他7岁开始帮父母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13岁时,他开始想办法赚钱。那年,纽约举办全美篮球赛,他到现场卖苏打饮料。虽然每杯饮料只能赚75美分,且又累又热,但他  相似文献   

14.
一天,接到一个女孩的电话。她说她叫晓芸,是大二的学生,自幼父亲久病不起,母亲一人承担全家的生计,为了给父亲看病买药,家里已经欠下了很多债。在这种情况下,母  相似文献   

15.
每夜每夜,尤其是夜深人静时,我房间的电话铃乍响起来,我的心便抽搐了,手也抖个不停,不敢去抓听筒。我知道那是母亲打来的。她要和我聊天,她又要谈起父亲。我不想聊天,但我没有理由拒绝她。 也正是四个月前,深夜里的那个电话在我的心上留下一道永远的伤疤。我最爱的父亲,他死了。我的可怜的母亲,她还不知道她最爱的丈夫死在另一个女人的臂弯里。 我想着,当父亲看见他的朋友和轻佻的女子从床上下来时,我想着,他再也不会恨恨地说道:“可  相似文献   

16.
六年前,在我高考落榜、招工考试未录取、入伍体检未合格的秋天,在小学当校长的父亲决定让我以民办教师的身份到他所在的学校为一帮小孩子代课,当时我百无聊赖,认为今生今世我已经没有什么前途和希望了,以往的勃勃雄心和许多不切实际的理想一下子全都灰飞烟灭,我开始破罐子破摔,做什么事都是心不在焉。  相似文献   

17.
父爱如海     
正1964年9月10日,我出生在杭州一户普通人家。从小学到中学,身材瘦小的我有一个和自己条件很不匹配的爱好——打架,还因此缝过13针,挨过处分,父亲为此帮我转过三次学。当时,父亲是一家戏剧协会的负责人。为了陶冶我的情操,在我们兄妹中,他带我看戏最多。但我对吴侬软语似的唱腔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武生们在台上的好身手佩服不已,开始痴迷武术,学起散打和太极拳来。  相似文献   

18.
正朋友的父亲上个月去世,临终前一直念叨着想看一眼六年未见的幺女。朋友的小妹定居美国,因为孩子太小回不来。老人终究带着遗憾走了。朋友说,她父亲走的时候正是白天,也正是美国的夜晚。她刚想给小妹打电话,小妹的电话先到了。电话里,小妹说,她梦到父亲去美国看她了。朋友告知妹妹,父亲刚刚去世。姐妹俩在电话两端号啕大哭,  相似文献   

19.
袋里的父爱     
正母亲去世后,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  相似文献   

20.
无价的经历     
有一个年轻人,他是个大学生。每逢学校过礼拜或放假,他都得赶到父亲开设的工厂去上班,他用打工的工资去偿还父母为他垫付的学费和负担的伙食开支;在厂里他跟其他工人一样,排队打卡上下班,月底就凭卡片和车间给他评定的质量分和工件的数量结算工资。有一次,他因候车晚点而迟到了两分钟,那月的奖金就被扣除了一半。当他终于熬到了大学毕业,他想他可以接管父亲的公司了,可他的父亲不但不让他接管公司,却对他更加苛刻。他想不明白,他的父亲是公司的董事长,他家并不缺钱花,并且还经常捐钱给福利院,可就是舍不得给他一分钱,就是生活费也得定期索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