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校园欺凌/受欺凌量表、多重暴力暴露量表和自编基本信息问卷,对浙江省10所小学和8所中学的246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探索不同性别青少年早期校园欺凌潜在模式,并分别考察暴力暴露对男女生卷入校园欺凌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男女生存在不同校园欺凌潜在模式,男生分为4组:低卷入组(61.90%),中度卷入组(16.49%),高度卷入组(5.05%),受欺凌组(16.56%);女生分为3组:低卷入组(74.16%),中度卷入组(14.29%),受欺凌组(11.55%);(2)暴力暴露是校园欺凌的危险性因素,对校园欺凌的预测效应因情境和形式不同出现差异。从暴力暴露形式出发,亲历暴力均为男女生卷入欺凌的最大危险性因素;从暴力暴露情境出发,家庭及学校、社区分别对男生、女生卷入欺凌的预测作用更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不同性别青少年在校园欺凌方面的差异以及暴力暴露对校园欺凌的预测作用,为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提供支持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学校中的暴力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学生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使学生缺乏安全感,对积极进取、勤奋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产生怀疑,更有甚者会导致其崇尚暴力、藐视公正的错误观念。目前,由于其尖锐性和严重性,校园暴力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今校园安全的最大威胁。  相似文献   

3.
校园暴力行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江军  张庆林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1):117-120,124
校园暴力危害学生身心健康,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引起政府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文章回顾了国外校园暴力相关研究,包括影响因素、有效的预防方案。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校园暴力现象的伦理病灶在于"你—我共生"的伦理同一性被消解,表现为个体无法在学校及宿舍的人伦关系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无归属感的个体在精神世界处于孤独状态,在生活世界中个体行为完全听命于任性与冲动。如何使个体在实体中找到归属感并使个体冲动具有伦理合理性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应对策略为:一是恢复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伦理身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塑学校、教师对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保障与呵护,使学校、宿舍成为学生的"生活之家"与"精神之家",唤醒学生的"集体记忆"和"同根意识";二是彰显教育的伦理本性,通过教育使个体行为超越人的自然冲动状态,实现个体自然冲动—义务—幸福的转化,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师生的校园暴力内隐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用自编问卷对2386名中小学生和50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师生普遍认可比较严重的身体攻击和性骚扰为校园暴力,不太认可言语攻击为校园暴力。学生的内隐观存在性别、城乡和年级差异,教师的内隐观基本不受性别、城乡、年级和学历影响。教师比学生更认可身体攻击为校园暴力,而学生比教师更认可言语攻击、财产破坏和一般性的体罚为校园暴力。  相似文献   

6.
<正>上海市浦东新区华高小学秉承"合和共生、守正出新"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教师的发展为着落点,促进学校教育和谐,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求知的学园,活动的乐园,生活的花园,温馨的家园"。学校一直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从1997年建校初期的"团员姐姐""党员妈妈",发展到现在一个专职、四个兼职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十几年的摸索实践中,我校努力践行"阳光校园"校本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家校社协同,  相似文献   

7.
一、当代校园文化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大学生、教师等依据大学的特殊条件,在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学校的制度、活动和物质形态.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的物化的校园文化,如教室、展览室、图书馆、绘画雕塑、林木花草等,也包括校训、校旗、校歌、校徽等;另一类是社会的观念化的校园文化,它通过个体心理的内储外显的活动表现出来.校园里所有的教职工和学生都是文化的载体.他们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能力、气质、品格的心理态势及活动,都显示出个体的人文特征,从而构成了一个个的校园"文化体"和"文化群",形成了校园精神.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屡有发生,引起学校、家长、教育工作者等群体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校园暴力,霸凌行为对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对正处于人生重要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往往是沉重的打击,甚至可能会对受害者产生终身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以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为例对校园霸凌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学校、家庭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校园压力来源及压力感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在自编问卷的基础上,探讨初中生校园压力来源,及压力感的特点。结果表明:初中生的校园压力主要有四个来源,学校要求、自我表现、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初中生的校园压力感有5种体验类型,低压力型;高压力型;学校要求敏感型:自我表现敏感型;同伴关系敏感型;初中生校园压力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学生对学校要求有特殊敏感性,初一、初二年级自我表现方面的压力感突出,初三年级校园压力感总体水平较低;初中生的校园压力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是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重要力量。本研究拟在考察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态度与学生欺凌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探究学生欺凌态度的中介效应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校园欺凌量表》、《学生欺凌态度量表》以及《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态度量表》对来自北京市两所初中的698名初一和初二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初中男生总体及不同类型的欺凌行为及其欺凌态度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所感知的教师欺凌严重性态度则显著高于男生;(2)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严重性态度显著负向预测学生欺凌行为;(3)学生欺凌态度在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态度和学生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学生欺凌态度的中介效应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欺凌态度为部分中介作用,而女生欺凌态度为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创办于1929年,初名为"私立武进初级中学",1956年改为公立学校,定名为"常州市第四初级中学",1970年学校更名为"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人数1939人。学校崇尚"人文管理、智慧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精细,师资队伍优良,学生发展全面而深受  相似文献   

12.
意雯 《天风》2014,(11):59-59
[兰州晨报]广西梧州一初中近日发生"暴力剪发"事件:一名副校长将几十名长发男生和一些被认为发型不合格的女生集合到校内的空地上,并广播让其他师生前来围观他对部分长发男生强行理发。此举引发学生在网络上吐槽,但却获得了学生家长和不少网友的支持。[随感]学校要求男生不留长发初衷是好的,但老师当众强行剪发的做法简单粗暴,丝毫不顾学生的感受,如此行为,叫孩子们如何尊重、信任学校和老师呢?更不用说愿意听从教导了。  相似文献   

13.
李启军 《哲学动态》2012,(11):98-103
在中国,"暴力美学"是1990年代末才出现的一个新词,在最近几年有了相当的"热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谈论暴力美学问题。怎样认识、理解和对待暴力美学,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问题。这就有必要对暴力美学问题进行一番清理、反思、辨析,并追问暴力美学的所指,暴力美学有无人性根据,以及怎样看待暴力美学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校园广播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随着信息接收终端的多元化迅猛发展,加之校园广播时段分散、制作水平有限,所以现在其发展前景堪忧。为了了解学生受众对包头师范学院广播站相关栏目的收听和满意情况,提高我校校园广播节目质量,特别进行了一次"包头师范学院校园广播受众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找准校园广播节目定位,强化校园广播对受众群体的差异性认识,优化节目形式和内容,增强校园广播新闻价值的接近性等具体策略,以期改善目前校园广播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采用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湖南省八个地区20所中学初一到高三3761名学生进行调查,探索学生欺凌受害模式,并对不同模式亚群体的人口学特点及其心理健康状况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校园欺凌中,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这四种常见欺凌类型具有较高的共发性,潜在剖面分析表明存在四种典型的校园欺凌受害模式:"所有类型欺凌受害组"(1.5%)、"传统类型受害组"(3.9%)、"传统类型轻卷入组"(14.9%)和"未受害组"(79.6%);(2)欺凌受害模式的人群分布受不同人口学特征(性别、年级、学校位置、自评学习成绩)的影响,男性、初中、乡村学校、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易受到欺凌;(3)即使是轻度的欺凌受害卷入,也会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对校园欺凌行为"零容忍"确有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大学报到当天,我一眼就瞅见了一位帅哥,没想到他和我同班,还被辅导员指定为班长。他喜欢穿白衬衣,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清清爽爽,是位有绅士风度的校园"明星",很多女生都暗恋他。但他貌似对谁都不感冒,他淡淡的微笑里总深藏着一丝目光能捕捉到的忧伤,恰好这丝忧伤,给他增添了神秘色彩,让人走不近,又舍不得远离。我们宿舍八位女生,七位暗恋他,只有小金铃对此类话题不  相似文献   

17.
<正>问题发端于德里达在《暴力与形而上学》一文中所谈论的列维纳斯对"光的暴力"(violence de la lumière)的指责。早在其博士论文《胡塞尔现象学的直观理论》中,"理论的帝国主义已经让列维纳斯感到不安",因为在他看来,"追随柏拉图,现象学比任何其他哲学都必定更对光感到惊奇。没  相似文献   

18.
<正>校园心理剧由心理剧发展而来,是以心理剧的理论为基础,在校园环境下,由心理辅导教师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它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是一种既能帮助当事人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让其他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近年来,我国患自闭症、孤独症的中学生日益增多,校园中,青少年学生自杀、暴力等犯罪问题突出,我们面临的教育形势极为严峻。初中  相似文献   

19.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全球校园霸凌现状报告。报告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学校暴力和霸凌。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调查协会的一份2.6万人的调查中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亲身经历过校园欺凌,其中有1/4的人欺负过别人,而其中绝大部分欺凌者也被别人欺负过。  相似文献   

20.
成功的学校教育,"做人"的教育和做"人的教育"最重要!"做人"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做"人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其一是用"家"的理念来经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二是能不能真正或者尽量让学生做主;对于教师而言,其一是尊重,其二是放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