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藏族传记文学历史悠久、数目庞大、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整个藏族文学宝库中最具特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文体当初因为佛教的传入,特别是随着《佛本生传》及《譬喻经》的译介而产生,所以早期的传记从内容到形式、结构各方面带有明显的印度文化特点,但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诸多藏族独有的特点。本论文主要以各类藏文文献为例,对藏族传记文学的溯源、发展历程以及分类和文体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旨在探寻整个藏族文学乃至整个藏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为开拓藏学研究新领域和新渠道,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光荣的成员之一。据史书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藏族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烂灿的文化。举世闻名的藏文《大藏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它不仅是一部佛学丛书,而且也是一部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仅据我们所见到的部分资料,对藏文《大藏经》的形成、版本和内容作一粗略介绍,不确之处,尚望教正。一、藏文《大藏经》的形成所谓藏文《大藏经》,指藏文佛教经论的总集,分为甘珠尔(bkav-vgyur)和丹珠  相似文献   

3.
敦煌莫高窟内存在着规模巨大,艺术精湛的壁画,这些壁画的数量非常的多,壁画的内容也是非常的丰富,对当代的美术学有着相当大的参考价值。敦煌壁画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和中国传统的哲学相结合而产生的。经过对外来艺术经验的吸收,慢慢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化艺术特征的佛教艺术,也是形成进程中最具代表的佛教艺术形式,它是中西绘画相结合的经典之作。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非常的大,可以说题材、造型、内容、色彩等都是有着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云南是中周历史上唯一有南传、汉传和藏传三大部派佛教共同传播和发展的地区.巴利语系佛教从东南亚地区传入云南傣族地区,藏语系佛教从西藏、四川等地传入云南藏族、纳两族地区,汉语系佛教从内地传入昆明、大理等汉族和白族聚居区,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民族关系,使得云南佛教既带有鲜明的部派特点,又有较为复杂的民族性和人类学特征,信仰形态异常半富,也由此令云南佛教的研究在中国佛教研究领域备受学界关注.在相关诸多著述中,新近出版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侯冲先生所著<云南与巴蜀佛教文化研究论稿>(下文简称<论稿>),是目前所见颇有学术功力和史料创新意识的一部著作.该书在史料考证基础上从宗教与民族意识角度对云南佛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唐卡(藏语音译),本意有二:一是平坦的意思;二是指政府的诏令,后逐渐演变为专指一种特殊的卷轴画。 唐卡兴起于松赞干布时期,随着这一时期佛教传入西藏,与佛教有关的文化如寺院建筑、绘画、佛经等也相应发展,唐卡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6.
那日苏 《中国宗教》2023,(10):76-77
<正>佛教戏剧自印度传入中原地区后,广泛地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断丰富其内涵,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演变,如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一佛教戏剧,是指“表演佛教内容、叙述佛教故事并展现人物冲突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佛教戏剧起源于古印度,主要沿袭了古典梵剧的体例,以佛教题材为内容,集歌、舞、宾白等表演形式于一体。  相似文献   

7.
13世纪藏族著名诗人、学者萨班·贡嘎坚赞《萨迦格言》的诞生,不仅标志着藏族文学史上新的诗体,即格言体诗的诞生,同时也代表了新的佛教诗歌美学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一、序言──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众所周知,佛教传入中国已经2000年。 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刊行的《法音》刊载王志远的论文《中国佛教初传史辩述评──—纪念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论文就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史实进行评论,认为今年是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值得纪念之年。 王志远(中国宗教学会秘书长)列举中日两国学者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论点,认为元寿元年传入说,即“伊存授经”之年是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之年。 印度佛教在13世纪灭亡,而佛教传入中国已度过2000年,札根开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直到…  相似文献   

9.
人间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是近代佛学思想家、佛教教育的改革者,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及形成的意义何在,是十分值得探讨的。在佛教2547年的历史舞台上,早在印度原始佛教时期就以一种新思潮的形式出现,之后产生部派佛教,经过在教理上的完善,已为日后大乘佛教奠定了基础。经鸠摩罗什、玄奘、法显等译师传入东土。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创有东土特色佛教团体。教外别传的禅法广弘於东土,至慧能时溶入东土文化的佛法《坛经》的出现,进一步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本质意义。“人间佛教”的思想更是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0.
漫谈唐卡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绘画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早期。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遗址中 ,陶器上用黑彩绘成的三角折线和三角图案等简单的纹饰中 ,可窥见藏族绘画艺术的萌芽状态。建于公元前100多年前距今有二千年历史的藏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的墙壁上就绘有壁画。公元七世纪 ,吐蕃王朝崛起 ,在这前后 ,吐蕃王朝相继修筑了布达拉宫等建筑规模空前的宫殿。有不少绘画艺人参加了这些宫室的壁画绘制工作 ,大大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大昭寺志》有松赞干布法王用自己的鼻血绘了一幅白娜姆女神像的记载。表明此时由于佛教的传入 ,绘画艺术也有了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班班多杰佛教传入前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佛教是公元七世纪初正式传播到吐蕃地区的。为什么这个时候被藏民族所接受呢?简单地说,它适应了当时吐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佛教思想是在藏族社会摆脱传统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由分散的部...  相似文献   

12.
从印度河文明开始,简要论述佛教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认为前佛教时期至少存在二期语言学转向,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都分别经历了语言学转向。佛教传入我国也是经历一次语言学转向。佛教由我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家,也是经历了语言学转向。现代,随着佛教在西方的传播,佛教正在经历一次最大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五道大神具有佛教色彩,学界对此多有讨论,但未对《增一阿含经》的相关文本作全面细致考察。部派佛教时期经典《增一阿含经》所见五道大神明显属于“外道”,同时也呈现出积极向佛教靠拢的形象特征,这成为五道大神此后被纳入佛教系统的逻辑起点。大乘佛教时期经典《普曜经》所载五道大神,则完成了从外道神灵到佛教护法菩萨的身份转变,继而以佛教形象传入中国。这一个案折射出佛教诸神起源的历史逻辑与佛教信仰体系扩大化的早期发展历程,甚至对探究东西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也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龙王"一词最早随佛经传入,结合之前中国本土原有的龙的形象,又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最终成为在儒、释、道以及民间信仰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神灵。五台山的龙王传说历史悠久,唐代《古清凉传》、宋代《广清凉传》《续清凉传》等史志中多有记载,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以"五爷"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龙王信仰。五台山龙王信仰随佛教传入而产生,但又带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6,(11)
正一、五种相承佛教传入中国当为公元一世纪前后,兴于印度的佛教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其后,中国十分盛行由印度传入的汉译佛教经典。出身于西域龟兹地区的鸠摩罗什(344-413)被迎入长安,先后汉译了天台所依经典《法华经》以及《大般若经》、《阿弥陀经》、《维摩经》等大乘经典。此外,还汉译了《中论》、《大智度论》等中观教派的论著,被誉为伟大的译经家。至今,其译经旧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藏族佛教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一青海省五屯藏族民间绘画彩塑于去年十月在首都民族文化宫展出,这次展出的有传统作品,也有新创作的作品,以及反映艺人活动的照片,共一百二十余件。其中新绘制的释迎牟尼像、观音菩萨像、普贤菩萨像、四大天王像和新雕塑的弥勒佛立像、宗喀巴大师像,更显得庄严精美,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五屯”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内,包括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赛日、脱加五个自然村。从十五世纪起,随着藏族佛教艺术的发展,这里的绘塑艺人日益增多,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自十七世纪以来,五屯艺人外出作画、塑像,足迹迎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内蒙等地,留下了大量精湛的作品,又从各地吸收了宝贵的艺术养料,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藏族佛教艺术中一个颇有影响的流派。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五屯艺术十分重视,曾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进行发掘、整理、研究,(下转第34页)  相似文献   

17.
黄春和 《法音》2001,(1):31-36
藏传佛教是印度密教与我国藏族传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地域性佛教。藏传佛教造像以藏传佛教特有的崇奉为表现对象,风格上以印度密教艺术为基本依据,同时融入了藏民族传统审美和表现手法,是雪域高原的一朵艺术奇葩。藏传佛教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最初主要在西藏、青海等地的藏族聚居区传播。直到元代,随着西藏辖归内地中央政府,开始传入内地,此后在内地一直传播不衰。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始终是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中心。在元明清帝王的一致崇重下,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活动分别在三代的宫廷开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  相似文献   

18.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佛教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佛教作品本身就是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如古代用来解释佛经音义的《一切经音义》、《续一切经音义》等。中国古代的《一切经音义》有两部,均成书于唐代。一部是初唐僧人玄应所撰,又称《玄应音义》,共25 卷,解释佛经音义,详注反切。另一部为中唐僧人慧琳所撰,又称《慧琳音义》或《大藏音义》,100卷,博引古代韵书、字书以解释佛经的音义,并录玄应、慧苑各家音义编纂而成。辽朝也是…  相似文献   

19.
戴逵与宗炳     
张总  牛鹤 《佛教文化》1995,(3):14-15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与中国的思想产生了冲突和交融,而且与中国的艺术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佛像及造物等艺术品的输入和刺激,中国也随之有了寺塔。石窟佛像和佛画,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 由于中国佛教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投身佛像艺术的创制之中,这些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受到佛教思想的薰染。但是,艺术和宗教毕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20.
佛教传入越南以后慢慢被涵化、本土化。越南佛教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观音信仰也不例外,因为本土化,越南已经创造了一个纯越南的观音:氏敬观音。该名字的来源是一部民间作品——《氏敬观音传》。分析此观音形象可以看出越南佛教的民间化与母性化的交织以及以儒佛关系为代表的宗教关系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