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印度古代哲学中的神的观念进行了专门研究.作者对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中的神的观念的主要形态进行了描述,对印度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的观念进行了探讨,并对神在印度宗教哲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印度的宗教在东方文化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而古代印度人的神的观念又是其宗教理论中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重新诠释“神人论”这一传统基督教人学理论,在重建神、人与世界三者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揭示了神人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神人论的核心是“肯定神性”与“否定神性”的统一,人的精神实在性之确证就在于人性中内在蕴含着神性,即神人的两位一体是人存在的本质规定。只有在“绝对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基础上,人才可以自由的意识、反思神的原则,同时又保持与神的内在同一关联。内在精神世界中人与神的绝对同一为人的生活提供了绝对意义和永恒价值,是人所追求的零真生存方式。神人论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和理论基础,也是宗教哲学家为完善传统形而上学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重新诠释“神人论”这一传统基督教人学理论,在重建神、人与世界三者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揭示了神人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神人论的核心是“肯定神性”与“否定神性”的统一,人的精神实在性之确证就在于人性中内在蕴含着神性,即神人的两位一体是人存在的本质规定。只有在“绝对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基础上,人才可以自由的意识、反思神的原则,同时又保持与神的内在同一关联。内在精神世界中人与神的绝对同一为人的生活提供了绝对意义和永恒价值,是人所追求的本真生存方式。神人论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和理论基础,也是宗教哲学家为完善传统形而上学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与哲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最具普遍性的观念形态,都具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性质,同属精神性的文化。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试图解决的往往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人生中的根本性问题,如:生与死,祸与福,善与恶,今生与来世,现世与彼岸,世界上各种事物以至世界本身究竟如何形成,个人以至社会历史的命运为何种力量所支配和主宰等等,宗教和哲学都曾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答案。正是由于关注的问题有着这种一致和重合的关系,宗教和哲学便在人类历史上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里有哲学,哲学里也有宗教。宗教常使用哲学思维的方式和哲学的语言来论证其教义、确立其信仰;哲学则常把宗教视为神圣的教义信仰和哲学思考的对象,把它们放在理性审视台前进行考察和批判。  相似文献   

5.
《法音》2020,(4)
正关于神的形象,从整个世界宗教史来看都是宗教的核心问题之一,这实质上是关涉偶像崇拜的问题。在宗教理念中,神是一种无限性的存在,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超越了一切物质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试图以物质形态的具体形象代表神、取代神的都是"伪像",都是对神的一种亵渎。因此,就有了犹太教"十诫"中"不可崇拜偶像"的戒律;基督教在八至九世纪的"捣毁圣像运动"。佛教在公元前五世纪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如佛典《十颂律》中就有"佛身不可造"。[1]《阿含经》中也有"佛形不可量、佛容不可测"的训告。然而,宗教  相似文献   

6.
日本资产阶级哲学杂志《理想》今年4月号在“哲学将怎么样”这个总标题下出了一个特辑,发表了四篇文章。金子武藏的“哲学的将来”,从宗教哲学的立场考察了哲学的将来。他说,哲学本来是以宗教为枢轴而产生的,只是后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才失掉了生命力,从而哲学也就跟着衰退下来。但是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失掉生命力的是宗教,并不是宗教性。宗教性和宗教不同,它会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使人们的理想更加明确起来。所以为了哲学的将来,首先应该确定宗教性的概念。饭岛宗享的“关于存在的哲学问题的提出”,从存在哲学的立场提出了一个问题,希望有一个哲学的共同广场,无论马克思主义、基督教、存在主义都要参加到这个广场里来,以便在这里打破各自的锁闭性,走上各都可以成为人类的共通财产的道路。小泉仰的“分析哲学的将来”,先论述了分析哲学的分析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怎样变化来的,然后在分析研究中探讨了分析哲学的将来。他指出分析哲学的将来就是要彻底实行文脉主义(contextua1ism)。山田宗睦的“关于哲学需要改组的状况论”完全从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后应该克服“斯大林、米丁、毛泽东式的哲学”,并把它改组成研究精神生产的科学。这里仅把最后一篇文章全文译出如下: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哲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宗教问题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问题,宗教批判也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但是,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的命题,还是向人们昭示了宗教批判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不仅继承了以马丁·路德、莱辛、歌德等为代表的德国宗教批判的思想传统,而且也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如鲍威尔、施蒂纳等将一切在政治、形而上学、法律、道德的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观念都归入宗教观念的传统:“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  相似文献   

8.
宗教伦理问题在世界各大宗教中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就是有关神与人关系的问题,因为宗教把人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拟人化为神与人的关系,使人与人的关系从属于对神的义务。不同的宗教对神与人的关系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善恶观就集中体现了这种解释,从而显示出不同宗教之间各自的特色。神是人创造的,不同的神与人关系是不同民族特定社会关系的反映,不同的宗教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9.
宗教与宗教研究,在人类历史中一直关涉到人类如何生存的重大问题。本文首先讨论宗教与人类自身反思的两种方式的关系,特别讨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宗教问题反思方式的改变;其次,讨论现代性与宗教学术研究必备条件之间的关系;第三,讨论在现代学术形态的宗教研究中,必然出现的对宗教意义理解的两重性矛盾。本文强调,当前的宗教研究,只有正视这个矛盾,宗教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才能被正确看待。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从历史上看,宗教孕育了哲学。宗教提供了哲学所依据的思想资料;反过来,哲学在一定条件下,又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同时,哲学和宗教有着共同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对人生和世界都有自己的观点,都是比较完整的世界观。任何宗教都要探索人类与世界,人生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的各种关系,反映这种理性思考的便是宗教哲学。宗教哲学是在其基本信仰的支配下展开的一种研究宇宙和人生的哲学。  相似文献   

11.
按照宗教发生学的规律,人类宗教的起源,大约经历了前万物有灵论与万物有灵论两个阶段,最后,随着至上神的起源而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各民族的宗教和世界宗教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宗教作为唯一原生形态的大文化的一部分——即原生宗教,更是这种发展规律的最典型形态。故揭示中国至上神——天帝的起源发展过程,不但对于理解中国宗教,而且对于理解整个中国文化,都将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侧重从《山海经》的角度做一点探源性研究,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2.
高秉江 《现代哲学》2004,(3):112-117
宗教现象学是当代西方文化中使用现象学方法来诠释宗教的一种学说,它在理论上与传统宗教的理性实体学说和自然神学理论相区别,一是将宗教的论证方式由外在实体出发转向由人的直观意识出发,二是将对神的论证由理性论证的途径改变为意识直观和生存体验的途径。宗教现象学把人的直观意识体验和生存感受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它同时把宗教理解为前导入的生存的意义纲领。宗教现象学跨越了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心理学、人类学及神学等多个学科,尚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13.
约翰·希克(John Hick 1922~)是当代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和普世神学家之一,他在宗教认识论、神正论、基督论(Christology)以及对宗教间关系的研究等领域都有重大的理论建树。其主要著作有:《信仰与知识》、《恶与仁爱的上帝》、《宗教哲学》、《死亡与永生》、《上帝与信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造成的革命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这一变革的实质就在于 ,它使哲学发生了“生存论转向” ,即使哲学关注的焦点从超验世界转向“感性世界” ,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 ,从“寻求最高原因”转向探究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 ,“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 ,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马克思语 )。这样 ,马克思哲学便终结了“形而上学” ,使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 ,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我在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5.
陈改花 《美与时代》2006,(11):30-31
华夏广袤的土地上,文明的曙光从原始人类开始就已浮出了地平线。在从蒙昧社会进步到野蛮社会的过程中,远古人类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创造,播下了诸多艺术、哲学、科学的种子。在浩瀚的原始文明的长河里,一把石斧、一个陶罐,内中包蕴了多少挑战生存的激情。原始艺术中所承载的一切文化信息包括原始宗教思想中的生存观念等等,都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人类。  相似文献   

16.
论“原始至上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评介了西方人类学界对原始至上神的论点。根据我国当代民族志材料,认为原始至上神信仰是信奉原始宗教民族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原始至上神信仰不是一种教,不同于阶级社会一神教的至上神,是原始人基于强烈的求生愿望,对于有序世界的思考而形成的一种信仰,它和万物有灵观念同属于原始宗教的早期形态,却是原始观念两个系统上并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传统神义论近代以来不断受到恶与苦难现实的严峻挑战,不少神学家和思想家开始对传统的神观念和创造论进行重新反思,别尔嘉耶夫作为俄国宗教哲学的杰出代表也对之作了积极的探索。他对传统神学全知全能、水恒不变的神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这是人类理性客体化的结果,而将神视为精神与个性,并且特别强调神的爱与怜悯、痛苦与受难,强调神与人的相互依存,强调神对人的呼唤,神与人的相遇与交会。在对“从无创有”创造论的诠释中,他提出了“非被创造自由”的概念解释恶与苦难的来源,以避免传统神义论的尴尬。别尔嘉耶夫的神观念与创造论与过程神学和莫尔特曼等人的神学有相通之处,部分思想汇入了现代神学发展的巨流。  相似文献   

18.
论虚拟生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英健 《哲学动态》2006,1(7):24-29
关于人的生存问题研究,人们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它是阐释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如果把生存论的研究放到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生成的网络时代这一语境下进行思考的话,我们便会发现,一种与人的现实生存不同的虚拟生存,正在演化为人类在当代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并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展开对其有意义的解答。一当代人生存方式的虚拟性对人的生存问题的追问,通常是在人的生存活动方式的意义上来进行的,它关心的是在特定条件下人生存的具体表现,涉及到人怎样生存或者生存样式是怎样的等问题。所以,人们也经常在生存方式或存在…  相似文献   

19.
诠“天”     
天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学术界多数人相信天属于人格神,具有超越性。其实不然。中国古人所讲的天原本指苍天,即物质之天。由于中国古人相信万物有灵,以为天有生命,因而有天神。这便是所谓的人格之天或宗教之天。这个所谓的人格神或宗教之天与人类同在一个星球,因而没有超越性。又因为古人相信天生万物,天因此决定宇宙万物的生存。这便是主宰之天。但是,天的主宰者地位在宋代被逐渐削弱。天的自在性、自然性与自足性使其成为天性、天理的修饰词,从而获得了自然之天、义理之天的意义。多数人以为这些天是不同的。其实,这些内涵都是苍天所具有的意义。天即苍天。  相似文献   

20.
生存论转向是在清理当代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其问题时,结合当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与转型的剖析,进而形成的对当代哲学存在论转换及其方向的理论追求的创构努力。古希腊的存在(tobe)及存在论(Ontology)中所蕴含的生存及生存论的丰富内涵,被此后的实存(exsistere)及实存论取代生存主义哲学开启了生存论转向,但此转向作为一项历史性使命,绝不限于此。当代西方浓厚的语言哲学以及后现代相对主义背景表明,仅仅在西方范式下推展的生存论转向已走向终结。在这一情形下,内在地超越于西方并蕴含着人类性哲学方向的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生存论转向中的重要意义将会彰显出来,马克思实践哲学以及其中蕴含的实践一生存论实际上有理由被看作“-3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真正目标,只不过,在人类解放论的理论预设内,生存论转向作为人的不断生成、自我超越和创造的历史性的存在,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未竟性与不可终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