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象“性”本体论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关于郭象本体论哲学的特征 ,学术界没有达成基本共识 ,没有找到一个类似王弼贵“无”论那样的名号 ,而是称谓大异 :“崇‘有’论”、“玄冥论” (本质仍为“贵‘无’论”)、“无‘无’论”、“自生论”、“独化论”等等。有的学者已指出郭象哲学的特点是“本性之学” ,并且强调它具有“反本体论”的性质。 (许抗生 )笔者从郭象的基本方法———形名学角度切入 ,沿着“自生”、“独化”论途径进入其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后发现 ,“本性”在其哲学中具有“本体”意义。一郭象不相信万物背后有神秘的宇宙终极力量存在 ,认为事物的本性才是其生成…  相似文献   

2.
N.雷斯切尔在他的近期著作《真理连贯理论》一书中,强调了真理的标准问题和真理的本性问题的区别。近来,有人试图为理性的证明的连贯论辩护。在这种证明中,连贯性被认为是真理的标准(即下面所说的真理标准连贯论——译者),但是连贯性却不被认为是真理的本性(即下面所说的真理本性连贯论——译者)。本文中我要论证:连贯性作为真理的标准,的确能够衍推连贯性是真理的本性;证明的连贯论是正确的,所以真理的连贯论也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阿奎那的自然法作为本性之律的人学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系统地架构起一个包括“永恒法”(eternallaw)、“神法”(divinelaw)、“自然法”(naturallaw)、“人定法”(humanlaw)等内容的思想体系。其中,他将“自然法”视为以人性为根据的“本性之律”,协助人完成其“本性”目的。“自然法”不仅由于其“上通”“永恒法”而“分有”“神性”特征,更为深刻的是,其作为“本性之律”“下贯”“人定法”以规范人的世俗生活,而彰显出深厚的“人学”意蕴。一、“自然”的“本性”解析按照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由“永恒法”、“自然法”、“神法”、“人定法”等构成的宇…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1867年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这不是马克思为他的未来的人的研究规定方法,而是为他的过去的人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作总结。1843年始,他就是这样研究人的。首先把人和动物都作为类(物种)来考察,并在两者的关系序列上把握人从动物区别出来的灵与肉的特殊性,即人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得出“人的一般本性”、人的本质的最高概括。凡人都统一于这个一般本性,正如凡物质体都统一于物质性一  相似文献   

5.
《管子》养生思想是以其哲学世界观及其主导下形成的生命观和人体观为基础的,是其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管子》的养生思想以“天精地形合为人”的生命观与“气者身之充”的身体观为基础,以“顺天之道”为养生原则,以“时动静”的养形论和“抟气”的精气修炼论与“修心静意”的养神论为核心内容,以“为身”、“长寿”及“为国”、“为天下”的体育目的论为旨归的完整体系。这样的养生体育形式强调精气神的修炼为强身健体之本,重视精神意识和内在生命力的精气在身心锻炼中的中心价值,更符合人作为形神合一统一体的生命本性。这是未来体育发展的方向,对全民健身运动具有积极的启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个叫做伊克(IK)的非洲部落在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中间不断引起争论。这个部落向所有对人性抱有希望的看法提出了一个问题。儒家传统对人性是抱有希望的。事实上,它由如下信念来表征,即相信:人类拥有“义”。据埃姆斯(Roger T.Ames)对儒家的解释,“义”是人“达到道德正直的潜在能力。而且,儒家相信,所有的人本性相同;他们的差异是一个教化和训导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格维申阿尼: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对于“什么是人”的问题已经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一个言简意賅的公式,即人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强调指出,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认为,“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8.
亚当·斯密与"亚当·斯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文军 《哲学动态》2007,17(6):17-23
一“亚当·斯密问题”的产生与斯密的自相矛盾1.“亚当·斯密问题”的产生“亚当·斯密问题”即关于亚当·斯密的人性自利与利他以及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源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学派,他们认为斯密最初在《道德情操论》中主张同情或利他是人的本性,而在后来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却改变了对人性的看法,转而把行为动机归结为利己或自私,由此造成了《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之间(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对立。从学术思想产生的宏观历史背景来看,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资本主义落后的德国与先进的…  相似文献   

9.
与其他魏晋玄学家一样,郭象当时所面对的问题也是自然与名教的矛盾,因此,他通过解决这个矛盾来建立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在解决这个矛盾时融合了一些儒家思想。郭象通过三个方面来解决自然与名教的矛盾:在境界观上,郭象提出“神人即圣人”思想来融合道家的神人和儒家的圣人两种不同的理想人格;在人性论上,郭象认为“仁义即性”,一方面说明仁义即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人的本性中自然能够引发出人的仁义道德,从而把儒家的性善论和道家的素朴论融合起来;在政治思想上,郭象通过重新解释道家的“无为”思想来解决儒家“有为”和道家“无为”两种不同政治主张的矛盾。他认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任万物之自性。通过融合儒家思想,郭象对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作出了自己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张载“合两”成性义释@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孔子研究院①张岱年先生解释张载语云:“性即全宇宙之本性,乃总一的;而其中含两。所谓两即内在对待。惟其含两,故不能无感。实言之,宇宙万物之本性,即屈伸、动静、终始之能而已,此即所谓性,即所谓道,亦即所谓神。此总一之 性,乃即人的本然之性。人人物物皆禀有此性,不过有显露与不显露之别。”(张岱年,第213-214页) ①此“亡”字《张载集》校改为“成”,然“成”字恐非,因张载下句明言“舍日(成)善而日成之者性”。牟宗三云:“从表现上说,善恶相对而施设。及至无恶而…  相似文献   

11.
一、人性论争何时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以及许许多多的科学都涉及人和人的发展。因此,人们常常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人性。但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从哪里来的?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强调人性天赋。而对这种天赋的人性,有人主张“人性本善”。例如战国时的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恻(忄急)、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它们是四个“善端”。在后天环境中,只要将这四个“善端”加以扩充。就会形成美好的道德;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四端泯灭,那么人就失去了天性而趋向邪恶。另一些思想家则相反。主张“人性本恶”。例如,稍后于孟子的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利、欲、声、色和恶劳的本性。而人之为善,是后天习得的。这些后天习得的东西,苟子称为“伪”。他的基本思想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因此,教化的任务就是改造本性,去恶为善,即“化性起伪”。还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它像大  相似文献   

12.
<正> 论议,即讲论和对议,在我国中古时代是朝野商略政务、榷量学术的一种形式。汉唐时期常有论议发于朝堂之上、庠序之中、学人之间。宋代学者王钦若、杨亿等编《册府元龟》的《总录部·论议序》概述古代论议的政治功能与学术宗旨是:“考古今之得失,评理道之臧否;稽合众说,以归于至当,发明大训,用垂于可久”。提出从论议的形式评量论议高下的二十字标准:“文质兼备,纲条不紊,遣辞本乎闳达,析理畅乎精微”。还综括古代论议内容,将之大别为学术、时议、俗尚和政事四类;又将古代论议从形式上归纳为讲论(“品题”“扬确”“诠述”“讲求”属之)和对议(即辩对,“讥(击)短”“驳难”属之)两类。  相似文献   

13.
二十四、吕坤论《葬书》应该烧掉——吕坤《四礼疑》按:吕坤,明代著名思想家。他说的同一墓地的后人命运不同,值得那些信风水的人深思。今译:物有适宜一县而不适宜一省,适宜一村而不适宜一乡的。紧邻的土地有好的也有坏的,紧挨着的泉水有苦的也有甜的。对吗?对。难道葬地就不是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文本中,"人的本性"(das menschliche Natur)与"人的本质"(das menschliche Wesen)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前者主要指人的自然属性,后者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因此,无论是把这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混为一谈,还是用后者消解乃至代替前者,都不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的丰富内涵。在对马克思人的本性的解释中,一个悬而未绝决的争论点是,在马克思那里是否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概念。为了消解这一文本解释中的争论点,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V.维纳布尔所代表的"人的本性的无限可变论"与N.杰拉斯所代表的"人的本性的永恒不变论"。相比之下,笔者发现,N.杰拉斯的观点更为符合马克思文本原义和思想主旨。不过,即使是N.杰拉斯的观点也止步不前,缺乏对类的存在(Gattungswesen)概念的哲学史、思想史的深度检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进一步回溯表明:在马克思那里,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的类(Gattungs)概念成为阐明人的本性问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5.
亚历山大圣西里尔的“合性论”思想是“非卡尔西顿教派”的东方正教会与“卡尔西顿教派”的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在20世纪教会合一运动的对话中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议题,是双方分裂10多个世纪以来实现神学和解、重新走向联合的思想基础。本文在考察核心词汇“本性”与“本体”的含义和用法之后,将详细介绍“合一本性”与“合一本体”的神学内涵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分,以便随后分析东方正教会与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在“合性论”思想中实现神学和解的原因,而在最后部分,将探索性地探讨“合性论”基督论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奉普慈特慈的安拉之名一个人应具备的完美品格有二,一是定然的,它来自人的本性和人对生存的需求;二是通过教化而形成的。在《斐格海》教法经中规定:每个男女穆斯林都应当切实地认识“伊玛尼”的“卢昆”(意为“要素”)和“伊玛尼”的“侯昆”(断法),不认识  相似文献   

17.
1 “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人与天地相参”(《灵枢·岁露论》)可以认为是《黄帝内经》对医学认识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含义可以归结为 4个方面[1] :一是人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产物。《黄帝内经》指出人生活在“气交”之中 ,和大地上的万物一样 ,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物质即自然界有规律变化的结果。二是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的生存环境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 :(1)无机环境 ,包括天文、气象、地形、土壤、水文 ;(2 )有机环境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3)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环境即社会环境。三是人体和…  相似文献   

18.
在思想理论界,有些问题的争论常与争论的双方对基本概念的不同理解相关,关于“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的”这个道德(“德性”)问题的争论,就属于这种情况。 本来,关于私,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此处仅举五种。一是“私下”,即“背地里”或“一人独处”的意思。孔子说,颜回听他讲学从不提问,也不发表不同意见,但回  相似文献   

19.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性论”与“幸福论”构成了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争论焦点。“幸福论”认为,德性取决于幸福,幸福即德性。“德性论”则认为“幸福取决于德性”。苏格拉底、斯宾诺莎和康德都对“德性即幸福”这一原则进行了理智主义的辩护和论证。中世纪伦理学(或基督教伦理学)作为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幸福问题无疑也是其核心问题。那么,基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学术界在对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深入研究的同时,又把注意力转向突变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有些报刊杂志即旋称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老三论”,而将突变论(CatastropheTheory)、耗散结构理论(DislsipativeStructure)和协同学(Syrergertics)称为“新三论”或“CDS 三论”。对此,有关专家,特别是专门研究耗散结构、协同学和突变论的科学家,认为“老三论”、“新三论”的提法并不科学。我国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