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从汉代《春秋》学尤其是董仲舒之学中汲取了思想资源,建立起一套关于人性的气学论说。与此同时,他又援入西洋新知来丰富这一理论。然而,康有为对"人性"概念的理解,对"仁"的内涵的阐释,都与传统儒学发生了极大差异。重新认识康有为的人性理论,既有助于分辨康氏思想与传统儒学的关系,也为理解他的"三世说"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2.
丁若镛是韩国实学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反朱子学"、"脱性理学"的特性,主张恢复以孔孟为中心的原始儒学思想。他大胆地批判统治朝鲜朝社会的性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思想和方案。如果说朱子把"仁"理解为形而上学概念的话,那么,丁若镛则把"仁"理解为道德行为主体的实践德目。他把"仁"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向人之爱"的关系。他认为"仁"和"不仁"并非是内在于人心的、先验的价值观念,而是根据人的自律性意志的自觉选择,因而"恕"才是实现"仁"的具体方法。他主张把"仁"思想以孝、悌、慈的形式,扩充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全社会最普遍的、最根本的伦理。  相似文献   

3.
仁感与孝应     
如何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一问题,在汉、宋儒学史上都被明确提出过,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二程、朱子在他们新的人性论框架中提出"仁体孝用论",将儒门所提倡的爱的普遍性与差等性成功统一起来,但在落实于生活经验时犹有重要缺失。本文一方面提出应当从天人之间的感应来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样仁与孝皆归属于人直面天地的超越性经验;另一方面则基于"仁感孝应论"对《孝经》之"三才章""感应章"进行重新解释,并对现代以来的仁孝之辨加以评判。  相似文献   

4.
儒学在当代的首要任务是要确立基于"自觉伦理意识"之上的"和谐的人际关系"。2500年前创立儒学的孔子把"仁"视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他把"仁"解释为"爱人"。这也可理解为对他人的善意的关心和照顾。孔子以为,通过"恕"可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学的重要伦理德目"礼"与"义",也由含有"配虑"思想的"仁"派生。如同孔子,此后的孔门后学都以为人人皆具有关心和考虑他人的"配虑"之心,并试图以扩充此心来形成理想的社会共同体。但是,"配虑"他人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个体生命自身的"配虑"。韩国朝鲜时代的著名学者李滉特别重视"敬",主张个体生命应对生活抱有虔诚而真挚的心。  相似文献   

5.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注重通过心性论的方式诠释德性自律,而荀子则从人性恶入手,强调通过礼制的教化作用以化性起伪。儒学的这两种德性进路对两宋时期尊孟派与疑孟派评价管仲、齐桓公产生了重要影响。疑孟派强调"礼"作为一种外在规范对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充分肯定齐桓公、管仲尊王攘夷的霸业对维护周礼的积极意义,并对王道、霸道进行量化分析,将王道、霸道视作同一性质而不同层次的两种为政方式。尊孟派则极力区分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的内涵,在充分肯定管仲具有"仁之功"的同时,从儒学心性论的角度否认管仲之"仁"。疑孟派充分肯定了齐桓公、管仲的霸道,尊孟派则严格区分王道、霸道在性质上之不同,揭示了齐桓公、管仲霸道"假仁以霸"的本质。尊孟派与疑孟派关于评价管仲、齐桓公的分歧,本质上是儒家两种德性进路的分歧。管商功利主义是管仲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再现,儒学德性进路的分歧又形成对管商功利主义评价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张新国 《现代哲学》2020,(2):124-130
儒学的核心是仁学,对求仁之方、仁体论与仁学的现代转化的考察是儒学史的主体内容。宋代新儒学,从二程到朱熹,仁说思想渐成体系。朱熹仁说是宋代仁体论的代表,李侗对朱子学仁说思想的建构具有较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相对于胸中“全无见成规模”时的朱熹注重从宇宙论阐发仁,李侗注重将仁诠释为天理统体,诠释为贯通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生机之根源。他还把这个根源理解和诠释为天理之未发,将人对天理根源的体认、察识理解为人心之已发,主张人应当注重在静中洞察此天地未发之理,最终将这种体验提升为对宇宙生生不已之仁道即“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气象的把握。考察朱熹早年仁论与李侗仁论思想,对于把握朱熹仁说思想以及宋代理学家仁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光与牟宗三的先秦儒学观在基本观点上有显著的不同,集中于"宗教人文化"与"形上学之有无"两个问题。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两人对先秦儒学中的道德、形上学与信仰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两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先秦儒学的复杂面貌,其结论各有得失,体现了当代台湾地区儒学研究的多元性特征,对于我们更为充分而深入地把握儒家思想的理论特质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孔子创立儒学, 同提出仁密切相关, 而如何理解仁却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讨论、训释仁, 离不开字源的分析, 于是《说文》“仁, 亲也, 从人从二”便成为前提和出发点, 成为理解仁的金科玉律。然而在郭店竹简中, 仁字均写作“身心”, 表明“从人从二”并非仁字的最初构形。那么, “身心”的本义如何?“身心”字的发现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信息? 为我们理解孔子仁学又能起到哪些“去蔽”的作用? 这无疑是关涉孔子及早期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一、“仁者, 人也”据学者研究, 仁字出现较晚, 甲骨、西周金文中还没有发现仁字, 仁字也“不见于虞夏商《…  相似文献   

9.
笛卡尔对"自我"和"思想"的诸种样式的理解和解释,是以"身心区分"的主张为前提的,而这一思想前提也使得笛卡尔的"自我"理论建构和他对"思想"的诸种样式之理论解释,内在地蕴含着两个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即灵魂维度和身体维度、第一人称的视角和第三人称的视角。笛卡尔的相关理论建构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合理地解释两个不同的维度或视角之间的关系,而从当代西方心灵哲学"意识"解释的视域反观笛卡尔的相关思想,可以说,他把"意识"的两个不同面相和研究"意识"的两种不同视角的差异错误地归结为两种实体的区分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朱刚 《现代哲学》2021,(1):94-103
在当代中国哲学界,张祥龙先生以其独有的现象学方法所重新发明的儒学思想——笔者将之称为"现象学儒学"——可谓独树一帜。张祥龙先生的现象学儒学至少有如下两点特色:(1)他极为重视现象学的境域发生分析方法,并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本原或终极问题,导致他对本原或终极之物的境域发生性理解;(2)他尤为强调这种发生性终极境域的边缘性或边缘构成作用。张祥龙先生对于现象学尤其是现象学方法的这样一种独到、原初的理解,使得他能够发明或重新揭示出儒学的一些久已被遗忘或被遮蔽的思想维度,使其现象学儒学呈现出某种原发的力量。这尤其体现在他对儒家六艺的现象学阐释上。经过他的重新阐释,儒家六艺如"诗""乐"的原初"教化"作用就体现为:营造并把我们带回到一个个具有原初解放与构成作用的边缘性纯境域,使人摆脱一切对象化的执着或束缚,从而解放人、拯救人,使得人生、国家和礼制在其中兴发更易,最终走向至善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皇侃立足于传统儒学"用气为性"的思想,有效地将仁的本质、工夫、效用相贯通,即从人性的共性出发,认为仁为人性中生而即有的品性,但由于每个人所禀之气存在厚薄之分,不同的人其仁性也存在差别,并在彰显时自然表现为"恻隐济物"、"恩爱"等利他行为,此即"行仁"。基于仁性的个体差异,展现于现实生活中的仁功也存在圣王、圣师、君子之别。皇侃仁论彰显了南北朝时期儒学逐渐摆脱玄学束缚,向传统气性论回归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观念贯通起来。他有一个重要命题即"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由此引发了当代儒家哲学研究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13.
孟子在道德上谈“仁”,在政治上谈“仁政”。但何以可能从道德层面的“仁”导出政治层面的“仁政”,却还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至少,对现代人来说,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还很难清晰地看出来。首先,孟子对“仁”的解释有许多种。他曾引用子贡的话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孙丑上阳下凡引《孟子》只注篇名)这是把“仁”看成一种教学态度。有时,他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以离委下》)这就把“仁”看成是一种“孝”的表现。有时,他又说“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以公利、丑上》)这就把“仁”看成是连…  相似文献   

14.
历来对"知者利仁"诠释的分歧都比较大,主要有"借仁济私"和"以仁为利"两种诠释。朱子认为"利仁"是指:真知仁之可好而必能行之。针对自以为达到"安仁"境界的狂妄者以及为一己之私而放弃仁义的假儒者,朱子认为只有做到"利仁",坚持做克己复礼工夫,才能有望达到安仁境界。朱子主张"未能安仁,须学利仁",对当今志于儒学的人来说应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一体之仁"说存有三个发展向度:从"形上学"意义上看,其沟通了"仁学"与"诚学",通过对万物一体之仁本体论意蕴的探索,缔造出"诚学发生学"的逻辑;从"修养工夫"意义上讲,其通过"身体隐喻思维"让"己心"与"天地之心"相通,凸显儒学对生命的关怀,并落实于"一体之乐"的运作上;从"政治伦理"意义上说,其要通过"明德亲民合一论"重建"三代之治",建构社会中和谐的人己、人伦、人物关系,促发了某些"平等"因子出现。三种向度彼此区分,相互联系,充分体现出王学"理一分殊"的结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仁,而仁学也是人学。儒学的人论包括人的地位与价值、人性与社会、人格与人伦、人的理想等许多面向。以人为本是儒学人论的基本立场,而儒学还认为,离开社会来论人肯定是不充分的;"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就理想的人"则是儒学人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杨朝明教授主编的新作《儒家文化常识》(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以问答形式,并从文化常识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有关儒学和儒学史的基本知识、关键人物及核心要义,可谓儒学研究领域中"接地气"而又颇具学术分量的成功力作。杨朝明教授力主以正本清源的立场重新认识和阐释孔子儒学的思想价值,他说:"如何对待儒学,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讨论了楚简《民之父母》中孔子"五至"说的内在理路,并进而考察其在先秦儒学史中的理论定位。理解孔子"五至"说的关键在于"志"字,本文据《左传》"六志"将其理解为好恶喜怒哀乐。"五至"的基本理路是,物至于心,则好恶喜怒哀乐之志感物而动,志待习礼、以礼为节制而后定,以礼节之之志最终发为与民同其乐、哀之情。这种由以礼定志而养成的仁心推扩于民、与民同乐同哀既是恕道的表现,也是为民父母的君子爱人之仁的表现。孔子的"五至"说以如何节制君子的好恶喜怒哀乐为基本问题意识,而强调了礼之于节情、修身乃至治人的重要性,其思想可以理解为《大学》"格物"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李退溪(湿)是十六世纪朝鲜李朝时代的理学大师,是东方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建的"退溪学"是一博大而深途的思想体系。"退溪学"既集朝鲜朱子学研究之大成,也直接吸取和蕴含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精髓。退溪先生自幼就熟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孔孟儒学对他影响颇深。在《退溪先生文集)}中,常见"孔颜曾孟"或"孔孟程朱"提法,而孔孟儒学思想也渗透在他的言行思想之中。退溪的政治哲学,就与孔孟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吸取了孔子的"仁"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竭力推行孔孟儒学的"仁政"和民本思想。首先,退溪从君与民在经济…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者焦循在高度涵化汉易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旁通""相错""时行"三大义例,从而完成了《易学三书》的象数建构。其中,旁通说是焦循易学的理论基石。所谓"旁通",是指六爻阴阳截然相反的两卦遵循"应位"原则、以"升降"形式进行"之正"的过程。焦循相信,《周易》经传中的重出字词,即是诸卦因旁通彼此连接的明证。更重要的是,易学之"旁通"与儒学之"仁"紧密关联、相即不离。唯有彻底理解伏羲设卦的"旁通"规则,才能真切了悟孔子"仁"之本义。基于这一识见,焦循独辟蹊径,从"旁通"这一象数体例切入,揭示出"仁"的双重内涵:一是对不同学术观点给予充分尊重,二是谋求自我与他人情欲的契合双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