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的现代化是20世纪佛教界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佛教的现代转换,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居士佛学中南京支那内学院的中坚人物吕澂,在1949年以后,自觉地把佛教的现代化方向指向了学术化。他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明显地表现出对印度佛教思想发展规律的自觉探讨。这种探讨同他对佛教思想的本质以及对中国佛学发展规律的探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佛教学术化”和“佛学学科化”的尝试,实际上也是他对佛教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2.
佛教的现代化是 2 0世纪佛教界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佛教的现代转换 ,向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居士佛学中南京支那内学院的中坚人物吕 ,在 1 94 9年以后 ,自觉地把佛教的现代化方向指向了学术化。他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 ,明显地表现出对印度佛教思想发展规律的自觉探讨。这种探讨同他对佛教思想的本质以及对中国佛学发展规律的探讨一起 ,共同构成了作者“佛教学术化”和“佛学学科化”的尝试 ,实际上也是他对佛教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2,(3)
一月七日至十二日,于上海龙华迎宾馆举行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亲自主持下,通过与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圆满成就。它将成为佛教教育事业新转折的标志,对佛教教育事业将会开拓出新的局面,对整个佛教事业的建设将会产生积极的和深远的影响。一月七日,朴老在会议开幕式上作了极其重要的讲话,分析了我们当前的僧才连“管好寺院”“这一起码要求都不能适应”;今天培养的僧才“合不合格,将决定将来中国佛教事业的兴衰存亡”和“走向、命运、前途”。“称职、合格的佛教人才奇缺同佛教事业的建设与开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  相似文献   

4.
佛教,乃释迦牟尼所创,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同基督教,伊斯兰教号称世界三大宗教。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同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国的佛教因五台山诸佛教圣地而“金光流照、法轮常转”,五台山以佛教盛行而“宝刹高标”、驰誉中外,尤其是在印度、日本、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各国享有极高声望。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以“永平求法”始传入中国之说为最多(参见1985年7月30日《太原日报》  相似文献   

5.
三亚共识     
《法音》2005,(5)
2005年4月23日,在象征慈悲、智慧、和合的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即将开光之际,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诸位长老、大德、居士、学者200余人,汇集于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共叙中华佛教同根同源、法乳一脉之法谊,共商筹办“世界佛教论坛”之大计,达成如下共识:一、共同弘扬佛教缘起、智慧、和平的根本理念;共同践行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慈航普渡的崇高精神;共同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为当今这个不安宁的世界,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二、共同发挥两岸四地佛…  相似文献   

6.
“人间佛教”最早由太虚法师提出。与此相联系,太虚还曾提倡“人生佛教”、“人间净土”。经过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土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人间佛教”理念现已获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想和共同议题。它在为21世纪中国佛教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 1933年10月,太虚作题为《怎样建设人间佛教》的讲演,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  相似文献   

7.
佛教讲“因缘际会”,今天,最殊胜的大事因缘,就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佛教讲“契理契机”,今天通达天下、安邦兴国之至“理”,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千载难逢、不可错失之良“机”,就是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同样是中国佛教面临的“重要机遇期”。国兴则法兴,国衰则法衰。盛唐时期,国家强大昌盛,人民富足安乐,佛教就兴盛繁荣,高僧辈出,文化灿烂,蔚为大观。总结历史经验,最为重要的就是佛教的“机缘”同国家和民族的“机遇”密不可分,无论国家、民族还是宗教,都要紧紧抓…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9,(1)
一、宗旨——精神 1.六和佛教教团,名曰“僧伽”(Sangha)。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事理之别。事和有六,即:身和同居,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理  相似文献   

9.
佛法所要回答的问题,同哲学研究的对象有共同的一面,它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有很系统的论述。佛教认为它对这方面的论证所达到的水平高出一切,胜过一切,所以又称佛法为“出世法”、“胜义谛”、“第一义谛”。佛教探讨这一问题的根本目的是提醒人们要破除妄执,从善向上,净化身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了说明佛法如何认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问题,略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6,(3)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生的目标,是变革现实的巨大精神动力。佛教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如何把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同社会的共同理想协调起来?中国佛学院通过理想、纪律和形势的教育,学员们坚定了信念,表示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信奉的佛教;要把实现“人间净土”与“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理想结合起来,努力学习,遵守纪律,维护安定团结,争做实践“人间佛教”的新时代僧伽。下面是佛学院82班部分学员谈理想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1,(11)
对物质世界的解释是一切哲学、宗教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佛教的物质观是缘起的观念,认为万事万物皆是因缘假聚,缘合则生,缘散则灭,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当这种缘起的观念和“无我”的思想相结合,便形成了佛教思想最显明的特色,也成为佛教思想与其它一切宗教、哲学相区别的标志。斯里兰卡鲁达纳长老《佛教的物质观》一文以科学分析的方法论述了佛教对物质世界的看法——“无我”的缘起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以台湾法鼓山的佛教社会福利实践为例,分析“法布施”在其创建前十年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意义.法鼓山自1989年以来在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上卓有成效,而以佛教教育为核心的“法布施”是其佛教社会福利的主要平台.法鼓山以“人间佛教”的理念为基础,以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和实体化教育、僧团教育和信众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法布施”体系,体现了都市佛教早期社会福利建设的若干特点:社会教育的介入性强,组织形式富有时代感、延续性和叠加性;实体化教育学术倾向明显,紧扣国际前沿,易于树立话语权威;僧团与信众教育之间相互补充,形成自下而上的独特组织结构.这些对大陆沿海地区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旸 《法音》1996,(10)
中国代表团基调演说中国代表团团长明尊敬的主席,各位大德,各位同道:今天,我们中国佛教代表团与韩国日本的长老大德、善信居士们齐聚一堂,在这里共同举行“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汉城大会”,对此,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心中一定都充满了欢喜赞叹之情,因为这是我们大...  相似文献   

14.
正本次论坛是中、加、美三国佛教界和佛教学术界第二次聚会交流的论坛,这对三国佛教及学术交流无疑是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盛事。本次论坛再次开启了中、加、美三国佛教界同心同德、同愿同行、共同发展的序幕,必将对三国佛教特别是北美汉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我高兴地看到中、加、美三国佛教界和佛教学术界能再一次交流合作,共享共荣,携手弘扬佛陀伟大的智慧,传播优秀的佛教文化,意义深远,前景光明。当然,这也是我们全球佛教徒的共同目标和愿望。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几个问题阎献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佛教界进步人士提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思想,这是符合爱国主义精神的。尽管在世界观上,马克思主义同佛教是对立的。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佛教信徒,都是中国的公...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89,(3)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曲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  相似文献   

17.
外来因素对一种语言的影响,或许无过于佛教对汉语的影响了。至今,汉语中仍有小少源于佛教的常用词,如“世界”、“实际”、“究竟”、“转变”、“烦恼”等,只不过人们往往习用而不知罢了。佛教词汇数量之巨,在汉语专科词中是首屈一指的。有人统计,仅佛经中的“名数”一类,即有三千多个。佛教词汇源远流长,影响广泛。它兼有专科词、外来语和古语词三种形态,有特殊的宗教内涵和表现形式,并且同普通词汇交叉影响,成为人们阅读古代文献的难关。本文拟从佛教词汇的渊源、理论和组成等方面,作一些粗略的阐述和分析。佛经的译传,肇始于汉末。经过五百余年至盛唐时期,编成《开元释教录》,藏经初具规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宗教禁忌》一书是中共中央统战部有关工作人员组织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学术专家共同撰写的一本介绍当代中国五大宗教禁忌的通俗读物。全书分五章,分别介绍了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云南上座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禁忌的历史背景、发展变化、神学依据和基本特点。 作者根据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禁忌,采取了不同分类标准,力求全面介绍。如佛教一章分别介绍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云南上座部佛教的禁忌;汉传佛教又分“对一切学佛者的普遍禁忌”、“对出家人的禁忌”、“对在家居士的禁忌”。如伊斯兰教一章,…  相似文献   

19.
现存《续藏经》中保存的“扬州智恺作”《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和“青丘沙门见登之补”《大乘起信论同异略集》,是研究《起信论》在中日韩佛教流传形态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考察《同异略集》的“序”、“后记”以及著作形态,确定为日本奈良东大寺华严宗僧人智憬的作品.其次,对《一心二门大意》和《同异略集》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语句和叙述口气皆一致;而且,前者依华严思想诠释《起信论》,亦符合智憬的学术背景,故亦为智憬的作品.“智憬”的音读与“智恺”相似,所以智憬可能自己伪托为智恺,亦可能后来抄写的错误.最后,本文指出日本和韩国佛教的“伪托”现象,亦可能是二国佛教的“边地情结”所导致.  相似文献   

20.
佛教平等理念对和平与发展的启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两大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并没有改变威胁世界和平和损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其中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因素。我们认为,确立人类互相依存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是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而在这方面,佛教的平等理念对人自身的“心灵环保”,对当代社会的和平与发展,造福于全人类,有着重要的启导意义。一、佛教平等的涵义与特质宋代僧人清远说:“若论平等,无过佛法。唯佛法最平等。”“平等”是佛教大力弘扬和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佛教的平等,是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