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哲学家克劳弗写了《西方文明的基本价值》一书,吹嘘资本主义世界把人当成最高目的,并诬蔑社会主义制度使人的个性遭到摧残。本文就是从批判克劳弗开始的。文章的第一部分批判资产阶级学者对西方文明的美化。指出在社会主义以前的各阶级社会里,由于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人们始终受着自身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统治,所以是异化了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情况更加发展,一切生产关系都变成人类劳动生产物之间的关系,人变成了“抽象的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不可能成为目的,个性自由、人人平等都是虚伪的词句。要消灭这些异化必须首先消灭私有制。第二部分驳斥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诬蔑,论证社会主义如何消除异化,把人作为世界上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确立起来。作者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不再是异化的劳动了。个性得到真正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里虽然存在着国家、纪律、组织、劳动分工,但这并不意味着异化。只是在意识范围内还存在异化,这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除。文章中暴露出作者许多修正主义观点。如以抽象的异化理论代替具体的阶级分析;绝口不谈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行动,而胡说什么以“真正人道的道德原则战胜不道德的社会,战胜这个社会与工人相背离的道德”;抹煞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区别,说什么“人不再是阶级的人”,人与人之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鼓吹全民国家的谬论;认为意识形态范围内存在的“异化残余”不必通过阶级斗争,只要通过“发展社会消费基金的办法”即可消除;甚至把共产党人说成是为了人道主义、为了人而斗争(根本不提与谁斗争)的战士等等。  相似文献   

2.
同资本主义总危机对比起来,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是分外明显的,这种发展不能不影响现代资产阶级的宣传,迫使它寻找同共产主义思想进行斗争的新工具。近来,社会主义的敌人提出的“民族共产主义”口号,就是这种新的思想工具之一。在这个口号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货色呢? 1.“民族共产主义”是民族主义的形式之一所谓“民族共产主义”号召每个民族按自己的方式,给自己建立“本民族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即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而马克思则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四有”新人与人的“全面  相似文献   

4.
一、苏联——模范生守则和集体主义品德教育 党制定的“道德规范”和国民教育基本法所表示的国民的目标,就是学校教育所达到的目标。内容是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②遵守社会主义秩③序;共产主义的劳动;④掌握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的教养。达到这个目标的教育,由关于科学的认识的“陶冶”和关于形成社会主义人格的“品德教育”构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承认不承认个性?承认不承认个性的发展?回答是肯定的。《共产党宣言》里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选集》第1卷第273页)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也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恩全集》第23卷第649页),还指出真  相似文献   

6.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继承林彪反党集团的衣钵,接过革命口号,利用他们篡夺的那一部分权力,大搞资产阶级法西斯专政。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他们喂养了一批“梁效”、“罗思鼎”之流的无耻文人,虚构一整套所谓“儒法斗争”的模式,伪造历史,践踏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把早已破产的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反动谬论,重加装饰,强迫推销。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制造严重混乱,为他们篡党夺权,搞反革命复辟阴谋服务。党中央号召从理论上、思想上深揭狠批“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在各个领域内肃清流毒。对“四人帮”炮制的“儒法斗争”的反革命谬论深入批判,是我们中国哲学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1963年秋,苏联科学院副院长П.Н.费多谢耶夫院士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出席在墨西哥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哲学会议。1964年,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将苏联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加以补充,增添了一些对资产阶级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会议上的发言的批评,汇集在《人和时代》一书中出版。这本书共收入有关报告十三篇,这里译出的是费多谢耶夫的报告的头两节(这两节中略有删节),后两节“人的全面发展”、“今日的人和人类的命运”未译。在这两节中,作者首先叙述人和人道主义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变情况,其次批评某些资产阶级哲学家在会上的发言,批评抽象的人道主义观念,最后论证他所主张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在文章中,他诽谤说,《共产党宣言》是现实人道主义的头一个宣言,而苏联第一部宪法中的《劳动人民和被剥削人民权利宣言》则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法律上的头一次表现。他贬低甚至否认革命斗争的作用,宣称人道主义的社会关系不可能建立在暴力之上,在共产主义的理想中暴力是没有地位的,那种认为暴力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是不科学的、反人道主义的。他还特别强调个人概念。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有个性的人,共产主义把个人从社会机体中抽出来,大大提高个人的意义和尊严,共产主义是人类和个人的最高繁荣。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任务是“分析现时代资产阶级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人道主义本质问题上所进行的斗争”。作者说:“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人道主义是一种这样的学说,它研究作为最高价值的人,研究全体社会成员、因而每个个人获得充分的物质福利、自由、社会平等和全面发展的途径。”作者说,在现代条件下,一个极其重要的人道主义问题就是防止世界性的热核战争,另一个尖锐的人道主义问题,是消灭殖民主义、消灭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建立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作者说,苏联共产主义建设纲领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纲领,共产主义是现实的人道主义,无产阶级是人道主义思想的始终不渝的体现者,是为人类的人道主义理想而英勇地和奋不顾身地斗争的战士。作者认为,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绝大部分资产阶级哲学家力求使人道主义概念失去其社会政治的意义和内容,把人道主义问题归结为心理的、抽象伦理的、宗教的和其他一些纯精神的问题。由此出发,作者批评了存在主义者、人格主义者、新托马斯主义者以及资产阶级神学家的人道主义观点。最后,作者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所谓“经济人道主义”和“工业中合乎人道的关系”这样一些理论。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一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散布什么“社会主义带来的只是失败”,中国社会主义只是“抹上社会主义油彩的封建主义”等谬论,公然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思潮,造成了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及干部群众的思想困惑、混乱。为了分清是非,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组织我省部分专家、教授、学者编著了一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丛书”,其中,由张幼峰、刘嵘主编的《人类历史的新航道  相似文献   

10.
论坛荟萃     
余品华: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即人道主义历史观。它以抽象的“全人类利益”为出发点,鼓吹“建设带有人情面孔”的社会主义。他们说,“原来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的、自由的和民主的社会主义”,鼓吹“谋求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第三条道路的特点是……充分发掘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源泉”。他们把社会主义描绘成“我们文明的整个人道主义历史的遗嘱实践者”。还有人干脆说社会主义就是“一种社会实用人道主义”。它宣扬“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和民族利益”,是伦理道德的“绝对命令”,借口全球性问题和核战争威胁,否认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以来,“道德重建”是一个时兴的口号。倡言者讲了不少“理由”,进行了某种理论上的“辩证”。但认真思索起来,却是站不住脚的。 倡言者讲,我们提 倡的以集体主义为 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忽视个人利益,压抑人的个性和主体性。改革开放以来,曲解、  相似文献   

12.
苏联《哲学問題》杂志在1964年3月一期上以显著地位刊登了这位古巴学者在墨西哥第十三届国际哲学大会上的发言。关于这位作者,无資料可查。作者认为:現代历史运动决定于基本对抗以及伴随它而来的矛盾。“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間的对抗是現代历史的基本矛盾,所有其他矛盾只是伴随着它的”。作者不同意把这一基本矛盾說成是“东方”和“西方”间的矛盾。拉丁美洲对这一“主要冲突”的态度是“对抗态度”,这是由拉丁美洲的半殖民地和經济的薄弱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作者认为,現时代的基本对抗,在道德上层建筑領域內表現为“資本主义所产生的異化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之間的对抗”。消灭異化的唯一道路是建設共产主义。苏共宣布的“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的口号,得到“世界上一切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贊許”,因为“他們在其中看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理性表現”。  相似文献   

13.
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思想家们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把社会主义的现实说成反人道的社会、极权主义的社会和没有自由的社会。为此目的,他们不惜运用一切手段,其中包括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伪造马克思关于人的观点,特别是其形成过程,这在当时起了不小的作用。 60年代和70年代初,由于他们企图破坏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和在社会主义国家培植反革命势力,主要倾向是对现实社会主义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目标这一事实提出异议。例如,西德的资产阶级出版社出版了修正主义者和叛徒们的大量旨在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小册  相似文献   

14.
沈阳市的回族人民通过整风运动和在党的建設社会主义总路綫的鼓舞下,解放了思想,他們在各个不同战线上都表現了为实現建設社会主义总路线而努力奋斗的冲天干劲。当全市开展大办公社的高潮中,广大回民群众和汉族人民一道积极的投入了这一豪迈的偉大事业里斯缁氖惮F,早日达到人类最幸福的共产主义乐园;他們提出了“要树立共产主义风格和集体主义精神,有人出人,有錢出钱,积极参加人民公社”的响亮口号。在公社化的过程中,广大回民群众和伊斯兰教界的阿洪、乡老們,除了积极申請入社外,北市区的回民群众并且还主动献出了各种物  相似文献   

15.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思格斯谈到将要用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3页)。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深刻论断,时常引来歧义的解释。有的人以此作为说明必须优先发展个人利益的依据,其理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中说:在历史上,人道主义既与唯物主义哲学有联系,也与某些唯心主义流派有联系。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人道主义哲学恰恰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同在经济、社会和精神上使人解放出来的斗争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它把资产阶级关于人道主义的神话和现实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对立起来。对于人来说,人是最高的价值。这是马克思所宣布的一条伟大的人道主义原则。为了使所有的人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这个原则作为准绳,就必须从社会上清除一切贬低人、侮辱人的尊严的事物,清除一切使人的生活失去价值的事物,也就是必须消灭人对人的剥削、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统治、等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道主义性质,最充分、最全面地表现在它与共产主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共产主义是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它不是口头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实际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是现实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它体现出人类的最光明的、最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其中包括资产阶级的优秀革命家们在过去所提出的理想。这篇文章原有四节,这里译出的是第一、三节,第二节“决定论和自由”和第四节“资产阶级世界观和资本主义现实”未译。  相似文献   

17.
苏共纲领强调指出,现时代的基本内容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共产主义正在实现使一切人摆脱社会不平等、压迫和剥削的伟大历史使命,确立各国人民的和平、劳动、自由、平等、博爱和幸福,从而开拓了地球上真正的人类历史。共产主义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形式。与以往一切社会形态不同,共产主义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头条位置刊载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5年第7期上。文章共分三部分:一、个人所有制在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二、个人所有制的结构;三、个人所有制发展的趋势。作者妄图从理论上为苏共不断遭到失败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农业政策作辩护;竭力从马克思和列宁那里为个人所有制的存在寻找根据,说什么列宁“屡次强调个人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企图用所谓社会全体成员有同等权力享用社会消费基金的美妙幻想来欺骗和安慰那些生活水平极低的劳动者,从而模糊新资产阶级分子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差别;大力鼓吹“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说它是“顺利解决农业方面的什务的极为重要的刺激物”,批评“不久前曾无根据地对工人和职员的个人副业加以限制”的作法,并得出荒谬的结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所有制始终是满足劳动人民需要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他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某些特点》一文是以所谓“非资本主义道路”为幌子贩卖修正主义的“和平过渡”谬论的文章。该文分作两篇,分别刊登于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一九六五年第一期和第六期上。本文是该文的第二篇。本文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吹殖民地和半植民地国家可以在民主力量,即所谓民主知识分子、革命军官、大学生的领导下通过非资本主义道路而到达社会主义。作者公开宣称:“列宁从未认为,向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过渡的前景必须同无产阶级政党、同无产阶级专政相联系”,“断言过去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向社会进步道路过渡一定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乃是对列宁所规定的原理的歪曲”。显然,作者明目张胆地反对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否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意义。作者为了论证其修正主义观点,用断章取义的手法,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话大加歪曲,并且宣称,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了所谓“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接着列宁发展了这种“理论”;说什么:“列宁把非资本主义发展看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作者扬言,现在由于出现了新的历史条件,由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影响和帮助,对落后国家来说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大大地扩大了,而且也更加有利了。作者认为:非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国家形式是民族民主国家,而这种国家能够对已解放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经济进行根本的改造;并说这种国家是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还说民主力量,即民主知识分子、革命军官、大学生可以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他们“能够转到工人阶级的立场、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来”。事实上,作者把这些国家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这些国家的一小撮上层分子身上,而无视这些国家的人民革命力量,尤其突出的是:作者抹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这里译出的是布伯尔的《人的问题》(Das Problem des Menschen》海德堡1961年版)的结束语。作者以“第三者”的姿态出现,批评了自康德以来德国思想传统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潮,提出一套否认阶级关系、“超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主张人与人“接触”、“交往”的所谓“居间者”理论。作者说集体主义现在处于鼎盛时期,因此他号召人们“揭竿而起”,反对集体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显然,这是一种反动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理论,只不过采取了更加虚伪、更加迷人的手法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