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企业社会责任归因是指个体对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背后的动机进行主观推理和判断的过程与结果, 也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因素。通过梳理以往研究, 从个体、领导及组织三个层面总结了影响员工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因素, 同时从社会交换和组织认同视角深入剖析企业社会责任归因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明晰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独特影响因素与作用效果, 基于归因理论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形成机制, 同时研究多种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影响, 考察归因对企业社会责任公平启发机制的影响, 并基于中国情境开展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背景下建言行为研究:结构、形成机制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言行为研究伴随角色外行为研究而兴起, 对其研究顺应了知识管理等管理新理念的要求, 也与弘扬自主创新的时代主题一致。相比国外的盛行, 国内对该主题的本土化实证研究尚待加强。经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分析, 结合本土化研究取向, 本研究拟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配对成组问卷的现场研究和实验室模拟研究等方法, 以特质激活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经济理性观为基础, 探索中国背景下企业员工建言行为的构思、形成机制及其对组织创新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背景下建言行为结构研究; (2)建言行为多层次动态形成机制研究, 包括基于特质激活的个体特征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个人认同的领导行为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社会认同的组织因素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及基于经济理性的个体与情境因素对建言行为交互影响的实验模拟研究; (3)建言行为对组织创新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3.
工作重塑实质上是一种情境性的主动性行为。基于已有研究成果, 首先系统归纳工作重塑与社会情境因素之间关系的4种研究视角, 即社会情境是工作重塑的目标、社会情境因素是工作重塑的组成部分、社会情境因素影响工作重塑、社会情境因素为工作重塑设立边界条件。此外, 梳理并讨论社会情境因素影响工作重塑的内在机制以及社会情境因素与个体特征的交互对于工作重塑的影响、工作重塑在特定情境中的有效性两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 结合其他相关变量的研究现状对嵌入于社会情境的工作重塑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包括探索工作重塑对他人的影响、探索团队工作重塑驱动个体工作重塑的多重路径、探索社会情境影响工作重塑的内在机制、探索社会情境与个体特征的交互如何影响工作重塑, 以及探讨基于中国社会情境的工作重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毛凯贤  李超平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67-2176
组织社会化是组织行为学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 最近学者们开始更多关注新员工主动行为在组织社会化中的作用。综合以往的研究, 新员工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类:角色定位、关系构建、自我提升。人格特质、目标取向、自我效能、情境变量对新员工主动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角色定位、关系构建和自我提升在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未来, 有必要在前因研究中整合情境因素与个人特质因素, 研究新员工的主动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开展本土化研究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创业研究伴随着寻找创业沃土的渴求而兴起, 有创业意向, 选择正确商业概念来采取行动策略并发展有价值的商业机会使企业成长对任何一个创业者至关重要, 也与国家目前弘扬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时代主题一致。相比国外创业研究的盛行, 国内对该主题的本土化实证研究尚待加强。经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分析, 结合本土化研究取向, 本研究拟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配对成组问卷的现场研究和实验室模拟研究方法, 以行动策略与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 探索变革背景下中国农民工创业成功成长的过程机制, 具体包括三方面研究:(1)从特质因素探讨农民工创业主动性、动态能力和创业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机会识别和行动策略的影响; (2)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因素探讨农民工社会资本特征对设定目标、采取行动策略、识别机会的影响,即, 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创业成长; (3)农民工创业行动策略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般社会情境中风险认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风险认知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应愈来愈受到重视。本研究在一般社会情境下,讨论了对46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及风险特征的知觉;个性特征与风险认知的关系;群体的风险认知类型特征,以及各样本间的比较分析。研究结论提供了公众风险认知结构的初步轮廓。  相似文献   

7.
智者必怀仁?智慧与美德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琳  许百华 《心理科学》2005,28(3):761-767
智慧与美德是独立但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针对其关系,以往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基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观念进行了大量规范性层面的理论思辨,但仍存在理论分歧(线性论、阈值论、从属论),且缺少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描述性层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基于实验的关于“智”与“仁”双向因果关系的探索。未来研究可以借鉴实验伦理学的范式,着眼于研究特定领域、特定情境下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与美德关系的研究,并探索其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如何统一智慧与美德关系的“应然”与“实然”的研究,是接下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智慧与美德是独立但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针对其关系,以往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基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观念进行了大量规范性层面的理论思辨,但仍存在理论分歧(线性论、阈值论、从属论),且缺少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描述性层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基于实验的关于“智”与“仁”双向因果关系的探索。未来研究可以借鉴实验伦理学的范式,着眼于研究特定领域、特定情境下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与美德关系的研究,并探索其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如何统一智慧与美德关系的“应然”与“实然”的研究,是接下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通过三个研究从本土化视角探索人们对体胖者的社会性偏向特征。研究1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获得了被试对体胖者的刻板印象内容;研究2使用情感温度计和AMP范式对体胖者的外显与内隐偏见进行了测量;研究3通过情境测量对比人们在不同生活情境中对体胖者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中国被试对体胖者的刻板印象内容提名以高热情特质为主,刻板印象评价呈现低能力为主的特征;人们对体胖者没有外显偏见,但存在一定内隐偏见;社会生活情境中体胖者可能遭遇歧视,对女性体胖者的歧视程度更高。总体上,人们对体胖者的社会性偏向表现出复合性的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强调情境性与适用性,因此,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势在必行。在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的过程中,方法论的问题尤其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方法论的本土化问题直接关系到研究的对象、内容的可信性与有效性;关系到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定位乃至整个体系的合理建构。本文从哲学与思想、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研究方法三个层面,探讨社会心理学方法论的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外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宽恕与社会认知、共情、人格、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以及文化、侵犯事件等因素的关系,而且注重考察这些研究结果的应用价值和有效的临床干预模式。对国内外关于宽恕与个体特征、环境事件等因素关系的研究进行简单的回顾和介绍,开发适合中国人特点的测量工具,深入系统地探讨宽恕对个体及社会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在未来研究中将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7,40(6):1518-1523
人格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人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范畴,而是受社会文化和历史制约的。当今西方人格心理学不是普世的人格心理学,它虽然有多种定义,但其核心是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中华文化注重个人所肩负的社会义务、历史责任和道德价值,强调个人要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不是个人的独特性。人格研究中国化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心理学,更好地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并支持学生厘清概念,深入中国实际,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人格的中国化研究;鼓励师生学以致用,优化人格,成为幸福的进取者。  相似文献   

13.
Growing research on personality–relationship dynamics demonstrates that people's personality and their (enjoymen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re closely intertwined. Using experience sampling data from 136 adults (aged 18–89 years) who reported on more than 50 000 social interactions, we zoom into everyday real‐world social interactions to examine how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ocial context characteristics shape people's happiness in social encounters across the adult lifespan. Results revealed that interactions that were social (vs. task‐oriented) and with close (vs. less close) other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omentary happiness as were higher levels of the target person's extraversion, agreeable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 and lower neuroticism. Of the 10 personality × situation interactions tested, only one reached significance (with p = .041): Individuals with higher levels of neuroticism benefitted more from interactions with friends than did individuals low in neuroticism. The role of social context characteristics for momentary happiness changed with age, but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or personality × social context did not, suggesting that personality effects on happiness in social context manifest in similar ways across the adult lifespan. We discuss implications for personality–situation research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affective dynamics in everyday social interactions. © 2019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4.
张辉华 《心理学报》2014,46(11):1691-1703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 分别以社会资本的关系性维度为中介变量, 以社会资本的结构性维度为跨层调节变量, 探讨了个体情绪智力对任务绩效的影响。通过收集模拟网络实验背景中46个项目团队210位个体的调查数据,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控制个性的前提下, 关系性社会资本在个体情绪智力影响任务绩效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结构性社会资本(咨询网络密度)跨层正向调节影响个体情绪智力与任务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层次的社会资本及其维度在情绪智力影响绩效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运用社会资本概念框架有助于解释情绪智力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刘松博  李育辉 《心理学报》2014,46(6):852-863
员工跨界行为正在成为团队领域的热点课题, 但目前为止尚缺乏在中国情境下关于员工跨界行为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来自61个团队的领导及其292名员工的两波纵向数据进行跨层分析, 将文化和社会网络理论整合入跨界行为领域, 在控制了个体层次的员工年龄、教育程度、性别、本团队工作时间和个人的集体主义导向, 以及团队层次的团队规模后, 发现员工跨界行为有助于提升其团队内部网络中心性的地位, 并进而促进其任务绩效, 团队集体主义氛围在员工跨界行为和网络中心性的关系中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采用间隔两年的追踪设计,分析了477名农村随迁儿童(男生57.10%;2014年时平均年龄为11.54±0.64岁)与245名城市原住儿童(男生50.60%;2014年时平均年龄为11.36±0.51岁)的同伴侵害与和谐性、人际触觉两个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维度的相互影响。这些儿童分别来自上海市采取融合教育的四所公立初中。他们首次参加本研究时为初中预备年级。交叉滞后分析表明,(1)在原住儿童组,时间1的同伴侵害可以负向预测时间2的和谐性与人际触觉;(2)在随迁儿童组,和谐性与同伴侵害有负向循环作用关系,且时间1的同伴侵害可以负向预测时间2的人际触觉。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际人格发展与所处环境(特别是同伴侵害的不利环境)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式。文章最后讨论了原住儿童与随迁儿童混合编班的融合教育模式对所有城市儿童适应社会转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变量间的网络分析模型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不同于将潜变量作为观测变量的共同先导因素的潜变量模型, 网络分析模型将观测变量作为初级指标, 采用图论的方法建立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网络, 其中变量为网络的节点, 而变量间的关系是节点之间的连线。因此网络分析可以突显观测变量之间的联系以及观测变量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系统。通过变量网络中基于各个节点特征的指标(如中心性)以及基于整体结构特征的指标(如小世界性), 网络分析为研究各种心理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视化的描述方式和理解视角。近10年来, 网络分析的方法已在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一定的应用。未来研究应继续发展和完善网络分析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使之运用到更多的数据类型和更广的研究领域中。  相似文献   

18.
Not much is known about how soci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change in the transition out of school and what role Big Five personality plays in this context. 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wofold. First, we explored changes in social network and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across the transition out of secondary school. Second, we examined within‐person and between‐person effects of personality on these social network changes. Results based on a series of multilevel models to a longitudinal sample of 2287 young adults revealed four main findings. First, social networks increased in size, and this increase was mainly due to a larger number of nonkin. Stable social networks during the transition consisted mainly of family ties but we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closeness. Second, extraversion and openness consistently predicted network size, whereas agreeableness predicted network overlap. Third, increases in emotional closeness were found only for kin; closeness was generally lower for unstable relationships. Fourth, changes in emotional closeness were related to personality, particularly neuroticism, agreeable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 for stable relationships; for unstable relationships, however, closeness was related to extraversion and openness.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for soci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and the active moulding of social networks in young adulthood. Copyright © 2014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9.
采用网络分析的方法, 本研究从个体受欢迎程度和个体间亲密程度两方面探究了人格特质对社交网络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个体间大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相似性和社交网络的关系。结果发现:(1)高尽责性的个体在需要“值得信任”特质的社交网络中更受欢迎, 高宜人性的个体在需要“共享时光”的社交网络中更受欢迎; (2)在需要“相同兴趣”特质的社交网络中, 个体间人格相似性和社会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3)同样在需要“相同兴趣”特质的社交网络中, 个体间部分功能连接相似性与社会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这些功能连接主要集中在额顶控制网络以及背侧注意网络; 同时, 部分节点功能连接相似性与社会距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这些功能连接主要集中在默认网络。研究结果揭示了人格特质对不同社交网络结构的影响, 以及个体间人格特质相似性和静息态脑网络相似性与社会距离的关系。本研究对理解社交网络的结构, 形成规律以及其中的信息传播规律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