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于1996年12期的“法音近录”栏目,刊出《“附佛法外道”与民间秘密宗教》一组文摘,介绍了近十年来学术界研究民间秘密宗教的若干成果,以及学者呼吁要警惕“附佛法外道”危害佛教的建言。现从佛教史书和政府法典中,辑出佛教史书对附佛法外道的揭露,历代政府禁断异术邪道的法令,清朝地方官对邪教活动的调查,以供关;动这方面问题的读者参考。佛教史书对附佛法外道的揭露南宋天台宗僧人释宗鉴在所著史书《释门正统》(收于《U续藏经》第130册冲,为止恶防非,辨明邪正,特立<斥伪志>,指斥当时流行民间的末尼教、白莲菜、白云…  相似文献   

2.
《大乘起信论》,是佛灭度后印度开始中兴大乘佛法的马鸣菩萨所作。据《摩耶经》说:如来灭后六百岁已,诸外道等,邪见竞兴,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相传马鸣比丘为八地菩萨示现)。这说明马鸣是释迦佛于六百年前在《摩耶经》中悬记的,我们信仰佛教的人,对佛悬记的马鸣所作《大乘起信论》,是无疑义的。据说,我国唐代玄奘法师应当时印度佛教徒的要求,曾将印度失传的《大乘起信  相似文献   

3.
(9)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为什么对于佛法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有人排斥呢?这关系到各人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大雄宝殿     
英雄气概是一个学佛者应有的气度,这种气度会让你心生气节与大度能容。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我的师父说:“真正的自在者,要用提起,不用放下。”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在遇到杀他的外道时说:“杀我可以,舌头留下来。”这是一种气概,富楼那就是死也要说法,他一生都在说法,以法布施。这是何等的气魄!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说法者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于诸众生生饶益想;二者、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者、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诸众生从我闻法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似文献   

6.
胡晓光 《法音》2002,(1):23-31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  相似文献   

7.
美国及北约的导弹炸毁我国驻南大使馆,三位中国英雄血洒南国,引起全国人民的激愤,示威游行中见僧伽队伍,香港有人议论,怎么出家人也卷入是非?况且是见血的事,抗争的事,激烈的事,如何契佛法,契戒律,契修行?恐怕一些居士及出家人都有此疑问。《佛教文化》约笔者行文,谈点看法,与大家商榷。佛法不离世间,但世间法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者,独善其身;大道理者,兼善天下。但小大不二,因小能见大,大又摄小。如出家人常说,生死事大,这是就个人修行言;但同样生死事小,这是就家国言、天下言、佛法言。一座寺院,有低眉菩萨,又有怒目金刚,低眉菩萨感…  相似文献   

8.
牟钟鉴先生《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一大(载今年第5期“当机者说”栏目),是近年来学者治佛学中不多见的水准较高的力著,其“信与不信”的提出,皆赖党的改革开放、发扬传统文化的好政策,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不过我以为这信与不信属于中性概念,既有盲目的迷信,也有盲目的不信;当尚未知晓明达之前就信或不信皆是迷信,待知其真善美之后仍拒而不信也属愚盲。因而似应确立一个可以量度的标准方好。于此,佛法中有“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此中的法、义、了义、智皆具真实义,而凡真皆具善美,真善美…  相似文献   

9.
斌宗法师(1911—1958年)俗姓施 ,名能 ,台湾鹿港人 ,新竹古奇峰法源寺开山祖师 ,是把天台宗从浙东传播于台湾的著名高僧。其一生所著 ,有《般若心经要解》、《佛说阿弥陀经要释》、《云水诗草》等五、六种 ,其弟子汇辑为《斌宗法师遗集》。斌宗法师十四岁出家 ,痛感日本统治时期台湾佛教几乎仅限于做佛事 ,僧尼既不了解佛经 ,不懂行持 ,信仰混乱 ,无正信迷信之分 ,礼拜鬼神、外道 ,甚至与邪教结合 ,在二十四岁时决心渡海前往祖国内地 ,了解大陆佛情况 ,参访高僧大德以求指导。但他不是漫无目的地求法的 ,行前 ,在他心目中就有预…  相似文献   

10.
今天讲修行的四个层次:信、解、行、证。信是起点,证是终‘久,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终点。信,信什么呢?我曾经在《生活禅开题》上讲过,信就是要信三宝、信因果、信般苦、信解脱,能够具备这四个方面的信,就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过信本身也有几个层次。一般讲“信仰”,这是信的第一步。因信而仰慕佛法僧三宝、仰慕佛法的真理、仰慕修行的可贵,这些都应该在信仰的阶段完成,否则,信仰就很难深入。信仰以后要信赖。我们既然对三宝产生了信仰,就应该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三宝为依靠、为依赖,这不是说就尽躺在三宝…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复次,夫知足者虽贫名富,不知足者虽富是贫,若圣智满乃名大富。我昔曾闻有优婆塞,有人讥呵云最贫穷,而优婆塞乐佛所赞知足之法,即顺法相而说偈言: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第一乐。时优婆塞说偈已,语彼人言:如佛所说知足则富,汝今何故称我贫穷?复说偈言:虽有诸珍宝,丰饶资生具,不信三宝者,说彼最贫穷。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我今敬三宝,以信为珍玩,汝以何因缘,说我为贫穷?帝释毗沙门,虽富众珍宝,如其布施时,不能一切舍。我心爱知足,于诸财宝物,无有贪著意,一切悉能舍。…  相似文献   

12.
<邱祖语录>见<藏外道书>第十一册<邱祖全书>内,后序署名"皇明永乐十三年(1411)龙门弟子潘静观拜序".序中大意是说,古圣利生,本无定法,时节未到,虽欲泄之不可;时节既到.虽欲秘之而不能."长春遗录一篇,所说皆无上妙道,大约令人不历阶级,直下见性,不但绝无从上龙虎、铅汞诸家丹经伎俩,亦绝近来葛藤公案诸家语录习气,确是我祖最后微言,不可思议者也."本语录原在师徒之间传授,先是龙门嫡嗣张碧虚得其师传,后亲授云阳,云阳得此篇后,默默行持,不轻示众,后机缘成熟,传于贤者,公布于世.  相似文献   

13.
释果也 《法音》2021,(11):9-15
十法界一切凡圣,无论苦乐,皆有正报、依报,此即佛教所说的依正二报。正报,指依过去善恶业因,而感得的五蕴果报体。依报,指与正报相应的处所之果报。圣人亦同样如此,声闻、缘觉、菩萨、佛,因修出世间善而得出世间正报与依报。如《华严经行愿品疏钞》云:依者,凡圣所依之国土,若净若秽;正者,凡圣能依之身,谓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人才有资格度人出家?成就、度化他人出家,原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令佛法流传不绝。要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在于度师资格的认定。取得度师资格,要有十夏(至少五夏)以上的戒腊,必须精通戒律,具足行解,领众修持,能教授弟子,方可为人作师剃度、受人依止...  相似文献   

15.
全国各地佛教协会,各方寺院,诸山长老,四众弟子: 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奉行“爱国爱教,护国利民”。以“法轮”喻佛法,以“不杀生”为首戒。欣逢中华民族百年未遇之盛世,我佛教信众,莫不馨香祝祷国泰民安。 岂料“法轮功”起,逆缘陡生,李洪志出,噩梦骤临。何方屑小,竟敢盗我佛教“法轮”以为其名号,窃我佛祖诞辰以作其“生日”,篡我佛教术语名相以充其耶说。“法轮功”每每欺诓世人,世人遂因谈“法轮”而色变;“法轮大法”屡屡祸害天下,佛子竟因言“佛法”而蒙羞。这是佛教亘古未有的大耻辱,佛法万劫难容的大…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1,(7)
佛法在世间,亦不在世间。何耶?余闻离欲上人曰:“是人修行,正法即住,是人无修,正法安在?”大哉言也,道在得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信解行证为佛法之四门,而行为纲枢。无行,虽信解何益?无行,虽欲证何依? 上人,今丛林之尊宿也,其神清,其形朴,其言寡,其行笃。而锡居之地,僻且远矣。冷寂孤怀,集比丘十余人,薄田十余亩,早晚课诵,日间耕耘,钟鼓有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话应机     
有读者来信表达了对本刊弘扬佛法“不够应机”的遗憾,希望我们“用佛法帮助现代人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一提醒引起我们深思。信、解、行、证,是佛弟子学佛的正道,如果正信的佛弟子不能通过学修、度己度人、弘扬正法,就不能改变众生不信正法,轻易地被似是而非的邪魔外道所迷惑的问题。作为正信的佛教团体主办的《佛教文化》,以应机地弘扬佛教文化为宗旨。通过期刊达到启迪智慧,净化人生是我们编辑部同仁共同的心愿。如果我们的刊物不能给读者以启迪,解脱一些烦恼,那是我们失职,辜负了读者的关怀与爱护之心。如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学佛的过程是“信、解、行、证”。学佛的首要大事,就是要有“正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有了正信,才能有正解;有了正解,才能有正行;有了正行,才能有正证。信、解、行、证,四满成佛,也可以说,“信满成佛”。因为正信是正解、正行、正证的一个总因。所以佛教常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教讲的信,不仅是  相似文献   

19.
李宗阳,又名涵三。早年出家南阳武侯祠,曾任西安八仙庵方丈、南阳玄妙现住持。他捐资助学,创办孤儿院、红十字医院等慈善事业,造福地方百姓,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据民国三十年李宗阳弟子张宗骞为之所立的《涵三子李宗阳道行碑》载:“道人家世居济源之盘谷,为唐西平王李晟三十七世孙。幼贫窭随父习商于南阳之石桥镇。时年尚未冠,大雪中晨起遇异人行雪上无迹,心为之动。追行里许跪树下,恳求愿为之徒。遂别叔父居武侯祠学道。旋赶嵩山深处一石室,静坐十载复入华山潜修炼养,术于道藏各经,无所不窥。又熟读儒佛经典,参互证解,…  相似文献   

20.
五、佛世尊与频沙王的故事 1.佛化频沙王的前奏 其时世尊,在摩揭陀国伽耶山顶率堵波处,与千比丘俱,皆是旧披发外道,皆证阿罗汉果,尽诸有漏,应作已作,所作已办,舍诸重担,逮得己利,断诸有结,心正解脱。 摩揭陀国机械人人民 因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