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穆 《现代哲学》2001,(3):36-40
人的存在首先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个体人的存在。每一个体人的存在都是在一定价值观念的引导下选择和满足其自身生命、生存和生活中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需要的行为中的存在,这是人性的基本,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点;但个体人的存在又不是独立于或超越于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和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个体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与选择必须是社会关系中的满足与选择。所以,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在满足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连结,就不能构成社会;反之,脱离社会和社会关系的个人也无法选择和满足其需要,因而也无法存在。这样,由个人到  相似文献   

2.
从人性观角度看折衷主义疗法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纪梅 《心理科学》2002,25(5):620-620,590
人性观(the view of human nature)是对人性的看法,而人性,首先是个哲学上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社会属性的统一,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具体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是形成人性的决定因素。《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1989年)和《心理咨询百科全书》(车文博,1991)中也沿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色彩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人性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哲学争论。然而,由于长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人性”成了一个令人忌讳的名词。阶级论与人性论似乎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的同义语。其实,阶级性是人性的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里的具体人性。把阶级性与人性对立起来,就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不少论著简单地根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人的本质的解释,把人性仅仅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唯物史观与科学人性观便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人性发展中的生产力因素便在人们的理论视野中消失了。唯物史观直接就是科学人性观,不能离  相似文献   

5.
杨涯人 《哲学研究》2012,(10):20-25
<正>在马克思的德文版原著中,"人性"一词用"Die Humahitat"表示,意指与动物相比较而言人的属性,还有"仁爱"、"人道"的含义;"人的本质"一词用"Das Wesendes Menchns"表示,意指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性质。马克思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过程中论及人性和人的本质,并有针对性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性范畴和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锐生:市场行为与人性亚当·斯密为市场行为提供的人性假设,即一切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利己主义人性,在当时有过一点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两个问题上不同意斯密的人性假设:(一)马克思主义者不把人性看作某种永恒不变的抽象人性。认为人性是具体的,是在历...  相似文献   

7.
1 人们常常援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社会属性。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误解,误把人的社会属性当成了人的本质,其实,要揭示人的本质,就要深入人性的背后揭示决定人性的动因。这种决定人性的动因即为人的本质。因而,人的本质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使人获得了质的规定性,而且锻造并决定了人的属性,使人性越来越远离动物性。人的一切属性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都通过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性理念是每个自然人对其行为进行自律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经》所倡导的人性理念,始终以崇尚个性自然化为合理要素,即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确立人性自由和创造力的合理尺度。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看,《道德经》所倡导的人性理念,有利于排解现代文明所遭遇的困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一、《道德经》所倡导的人性理念有助于促进和谐1、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本身的和谐。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最直接的标准也许不是占有更多的财富,而是能够自我感受到身心的和谐。按照《道德经》“道法自然”的思…  相似文献   

9.
人性与法域的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的完善是导致法域变迁的内在动因,法从起源到发展都莫不与人性密切相关,任何法域及域内之法都不过是人类本性的某些表现.以人性的拓展为研究脉络,人类法制演进的历程跃然凸现.从公私法域的分化到社会法域的衍生甚至生态法域的出现,人性在无形中推动着人类法制发展的全部过程.法在当代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乃是人性多方面展开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在压抑人性,还是在提升人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社会上出现一股思潮,认为道德的约束使人性中很多自然、正常的东西得不到应有的释放与满足,道德压抑了人性,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认为应当将人们从道德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打倒一切违背人性、压抑人性、摧残人性的东西。本文通过对人性本质的揭示认为:道德本然的定位并不是要压抑人性,恰恰相反,道德自始至终都是立足于提升和完善人性。在人类历史上,道德的确有走向人性的反面的情况,而这不过是由于我们将道德绝对化、制度化和虚无化后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是探讨莱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关于人性的阐释,尼布尔是以伦理思考为出发点来阐释人性这个问题的。他认为人同时具有自我超越性和有限的被造者两方面的属性。尼布尔对人性的看法主要表现在:1.上帝的形像和人的自我超越;2.人是被造的和有限的;3.罪的不可避免性。此外,尼布尔也提出人性"焦虑"的根源和道德意义范畴中的罪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赞同婚外情的人认为:情欲、性欲是人的本能,人在婚外寻找性爱是本能的正常表现;长期以来,我们用法律和道德来限制婚外情,不仅限制了人的性自由,也是对人性的否定和压抑;现在的婚外情现象,是人性回归的一种体现。应当承认,性欲、情爱是人性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不...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第一个提出人性善的哲学家。从他的宇宙生成论、人性修养论可以看出老子是主张人性善的。老子认为人性变坏的原因主要是客观事物的影响和世俗教育,"复归于婴儿"是老子人性修养论的总纲,其复归美好天性的主要措施是:反对享乐品的出现,反对世俗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具体分析孔子人性论的时候,我们应该区分原始人性与现实人性.孔子并没有明确界定原始人性的善恶,但是他认为一小部分人的品性极善、资质很高;另一部分人的品性不好、资质愚钝;此外,绝大部分人属于"中人",这部分人之间的本性差不多,孔子没有作出明确的善恶判断.孔子认为现实人性包含有对名利富贵的欲望,但是名利富贵要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获得,并且欲望不能过度,纵欲是人性变坏的主要原因.此外,统治者的乱政是导致人性变坏的外部原因.所以他又主张通过礼法来约束欲望.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2,(7)
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体。人性中既有美好闪光的一面,又有丑陋猥琐的一面,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形成了人生的痛苦和社会动荡的根源,于是便有了古今哲人关于人性为善为恶的争论。国家、社会企图用道德、法律来抑制人性中的弱点,发扬人性中的优点,以求得社会的安定祥和。然而我们发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人性中的弱点得到了抑制,但并未彻底消除,人性的负面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佛法对人性问题有深刻独到的看法,它不认为人之善恶便是人的本性,在人之善恶之后尚有一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东西——佛性,善恶不过是佛性的外在表现,只要我们以正智般若照破无明烦恼,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贪嗔痴亦可作学佛之用。如此,人性中的矛盾自然消融,社会矛盾也随之解决。佛日居士在《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一文中对这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别有一番新意。  相似文献   

16.
人性观是对人的基本看法和哲学假设,人性观是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任何一种咨询理念都是有其人性观假设的。当咨询师与来访初次接触时,他们的理论思想决定着他们寻找什么和看到什么。这基本上决定了咨询的中心和过程,并影响着咨询和治疗的策略和步骤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人性是一种设定目的的能力,与行动无关,它是绝对自发的因果性能力的部分的抽象。作为自在目的的人性就是仅仅设定合理性目的的能力,是神圣的、理智的立法者,它在所有时代所有人身上都保持为同一性的主体。人性的实现,考察的是人们如何能够自由自愿地设定合理性目的,如何能够达到其主体的神圣性层次,这个问题不涉及基于这种合理性目的的行动如何发生,也不涉及这行动的结果如何按照预期实现出来。人性的实现问题必须在自然目的论的语境中考察,一个秩序良好的政治共同体以及人们自愿地设定合法则性的、道德上允许的目的,是促进人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最终上帝理念的预设为其实现提供了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国产犯罪电影在近年迎来新的曙光和成长期,越来越多优质的犯罪题材电影进入大众视野。在质量较高的形势下,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收益。犯罪片在漫长的社会变革中也历经范式的跃进,在新时期表现出突破和成长。而近年来优质国产犯罪电影在作者色彩、黑色元素、人性拷问三个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类型特色。  相似文献   

19.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正义理论,其受到的许多反驳与其多重人性设定相关。罗尔斯的正义环境论说和融贯论证成方法使得他深受休谟人性观(我们有着有限的利他心)的影响;而他对无知之幕的设立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强调又受到经济人设定的强烈影响;但在提出正义原则及其证成时又显示出康德的深刻影响,隐含人有善良意志,要求有充分的利他心。多重人性设定得以并存的缘由在于罗尔斯混淆不偏不倚与运气平等主义,混淆"不应得"与"非应得",以及正义两原则在推理上的断层与实际含义的妥协。澄清各种混淆后,我们基于休谟的人性观才可获得对公平正义最融贯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人性与道德     
中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人性争论的关键,在于没有弄清人性的内涵及其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从人性到道德的逻辑过渡上出现了问题.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人性论的批判分析,将人性划分为"实然"与"应然"两个层次,并指出:人性的两个层次都是道德的基础,二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为道德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