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溪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道教义枢》十卷,是唐代道教的重要论著。原书题“青溪道士孟安排集”。据唐初诗人陈子昂所撰《荆州大崇福观碑记》所载:孟氏曾于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上表,请于荆州建立大崇福观当系高宗、武后时荆州道士。孟安排号称“青溪道士”,此青溪当指荆州临沮县之青溪山,为六朝道流隐居修炼之地。东晋文人郭璞已提及青溪。《文选》卷21载郭璞《游仙诗》第二首云: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颖阳,临河思洗耳。  相似文献   

2.
《道藏》七部分类法的源流,是道教史研究中一个悬疑已久的问题。几年前,我与李养正先生曾合作小考《玉纬七部经书目》的作者,当时推测《玉纬》的作者是南梁道士孟智周,孟智周之学有所家宗于孟景翼。孟景翼首创七部分类法,但不是《玉纬》的作者。又根据唐初青溪道士孟安排《道教义枢》中论述“三洞义”、“七部义”常据引《玉纬》、《玉纬经》及“孟法师云”,而引述《玉纬》又常谓“《玉纬》引《正一经》”云云,推测《玉纬》的七部法乃据《正一经》,《正一经》的纂集者则是曾造作《正一论》的孟景翼。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些看法。但由于考论《玉纬七部经书目》作者时,忽略了所依据的主要资料《道教义论》别有其资料来源,所以有些问题未能澄清。今按,《道教义枢》是《玄门大义》的  相似文献   

3.
金祺  张艳 《中国道教》2001,(4):32-35
《道教义枢》是一部旨在“显至道之教法 ,标大义之枢要”的道教教义经典。编著者孟安排是生活于唐高宗至则天朝时期的著名道士。按照通行的观点 ,认为《道教义枢》是在借鉴先前问世道教教义巨著《玄门大义》的基础上编撰的。孟安排在《道教义枢》的序中谈及他编撰这部书的动机和方法时是这样说的 :其有支公十番支辩 ,钟生四本之谈 ,虽事玄虚 ,空论胜负。王家八并 ,宋氏四非 ,赭道正之《玄章》 ,刘先生之《通论》 ,咸存主客 ,从竟往还。至于二观三乘 ,六通四等 ,众经要旨 ,秘而未申。唯《玄门大义》盛论斯致。但以其文浩博 ,学者罕能精研 ,遂…  相似文献   

4.
第六章教理教义一、道《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是道教的基本教义。《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也以《道德义》作为开宗明义第一义。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他们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道”字通常当“道理”讲,但老子所说的“道”并不同一般的道  相似文献   

5.
正《道教义枢》成书于唐高宗时,为青溪大德孟安排法师在整合前人《玄门大义》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全书分为十卷共三十七品,现收于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芟夷繁冗,广引众经,以事类之",以期达到"显至道之教方,标《大义》之枢要"的目的。该书为道教由南北朝到隋唐以来教义教理的集成之果,为道教诸多信仰说教与信仰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今笔者以第一卷第二品《法身义》为主,以《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关于"天尊有几身"的内容为辅,展开讨论,以阐述道教多神信仰的神学义理其神学信仰对世间教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性思想是在南北朝时期受佛性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至孟安排的<道教义枢>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道性理论.<道教义枢>中的道性思想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思想,又进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重要思想.<道性义>用理和中道来解说道性,为修道成仙提供形上学的根据.进而,又彰显染净说来为道教完善修行解脱理论.道性思想对于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士的称谓     
“道土”之称在东汉创教之前便有之。据《楼观本纪》载:‘调穆王好尚黄老,闻仙师杜仲有至德高行,遂师之。因追仰遗迹,崇构灵坛,招集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朝野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古时有三种人可以称为“道士”。一是崇泰道家之八二是有道之七三是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主’倒成为道教神职教徒的称谓。道教经书,如《太上太真科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经》均谓“以道为事,故称道士”。据此,道士必须信奉道教教义,遵守道教规戒,还必须身着规定的道装,在宫观内修习道教的斋仪和道术。上述‘值上’识是对道教…  相似文献   

8.
现在提出“道教义理之学的基础、结构、枢论与亮点”这样一个议题,或许会有人认为:道教流传至今已近两千年,梳理和议论其义理的著述颇多,何劳如今还来絮叨?拙见以为,道教典籍中关涉其教理教义的泛论虽多,但将其教理教义作为专题的著述却并不是很多,其较著名者如《无上秘要》、《玄门大义》、《道教义枢》、《云笈七签》等,便可算得是凤毛麟角了;而即使是这些著述,也只是据有关道教经籍中的有关章句,作层面地摘述与归纳,缺乏对内涵作深入而系统地考究与整合,故而后学者甚感散、杂,未能获得有条理的透悉,仍然难于摆脱“杂而多端”的含混印象。…  相似文献   

9.
石刻《坐忘论》原刻于河南王屋山最高处天坛,后拓至中岩台紫微宫。曾慥《道枢》所收录版本应得自于江西庐山太平兴国宫道士刘虚谷。石刻《坐忘论》多处与吴筠《神仙可学论》文句相同,主旨思想也契合,但篇章有拼凑的嫌疑,或为吴筠后辈弟子所撰。石刻《坐忘论》为研究《云笈七籤》本《坐忘论》提供了线索,丰富了道教"坐忘"理论内涵,有助于深化唐代道教炼养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道教义枢》的自然观简析李刚本文通过比较道、佛二教对自然与因缘的论述,对初唐道教教义学代表著作《道教义枢》的自然观作了简要分析。文章认为,《道教义枢》的自然观融汇了佛教的因缘说,使“自然”的含义具有“空”的气息,佛教中观学派的缘起性空说成为《道教义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