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澄清卫生保健改革中的价值和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克林顿卫生保健改革工作组的伦理学工作组提出了一系列应该支配卫生保健改革的原则和价值。这些原则和价值与重要的道德和政治传统是相容的,也与公正和卫生保健更确切的理论解释相容,但它们是“独立的”,大家取得一致的共同点,不以任何理论背景为预设。尽管不精确,没有按轻重缓急排队,但这些原则指导我们有关各种改革方案是否公平的思考。使用这些原则的例证是,根据获得服务的普遍性、分阶段引入、建立不等层次以及提供明智的分配和配给来比较种种方案。  相似文献   

2.
"自我平衡属性簇理论(HPC)"通过"属性簇"以及"自我平衡机制"来弱化传统的物种本质主义,有一定道理,但是,它不能解释物种的"个体多态性"和"同一性难题",而且与生物学的分类理论不一致,是不恰当的。"关系本质主义"虽然与多种物种概念相符合,但是,它不能回答"物种分类难题",不能算作真正的本质主义。物种本质主义应该走向"内在生物本质主义(INBE)",因为,与生物形态、生理等相关的普遍性需要内在结构解释,有机体的子类需要通过内在属性区分。而且,INBE与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分类学"的进展相一致,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相似文献   

3.
靳宇倡  王冠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9):1647-1657
道德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具有道德意义和行为的内在动因。在解释道德动机的各种理论中, 道德动机模型(Model of Moral Motive, MMM)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理论。该模型透过一个新颖的视角, 强调趋避两种动机调节方式在自我、他人和群体背景下产生的道德动机。通过对MMM模型综合性的分析, 并且横向比较了道德基础理论(MFT)和行为/结果双系统模型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道德理论, 挖掘出了MMM模型的比较优势, 如强调利他、聚焦于自我的道德动机、群体道德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等。由于MMM模型是基于西方道德观提出的, 未来的研究重点应着重于西方道德动机的心理与脑机制与国人的异同以及文化差异对道德动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后启蒙时代的背景下,人权的"普遍性"问题和西方学界的理性主义批判融合在了一起。理性主义的式微使人权无法在哲学上被论证为"普遍性"的,同时道德直觉论承担了人权实践的解释和补充作用。近三十年来,西方学界兴起的建构论开始批评道德直觉论的不足,并提出了人权的"主观普遍性"理论。为了避免产生过于激进的人权观念,德沃金和哈贝马斯分别从司法传统和共识的角度,对"主观性"的人权理论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康德所开创的道德形而上学仍然是某种意义上的"物理学之后",即以知识论和逻辑规范为框架或"模型"而建立起来的道德原则。这种规范伦理学与儒家的德性伦理学在出发点上是截然不同的,但这并不妨碍双方可以以某种方式相容和互补,即以康德规范伦理学的普遍原则为纲,而以儒家的"良知"和"四端"学说为补充。但前提是,首先对儒家伦理进行一番现象学还原,剔除那些具体的缺乏普遍性的伪规范,还原到其中的人类共同的规范,也就是通过具体批判来达到抽象继承。这就是我所设想的中国今天的道德建设路线图。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国内一些学者常把道德感情理论与情感主义统称为情感主义的现状,通过分析道德感情理论与情感主义的名称、内容和旨趣,指出这两种理论的差异及其现代性意义.道德感情理论试图把道德的普遍性建立在人类共同的感情上,代表着启蒙时期人们重建普遍性道德的努力;情感主义把道德等同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实际上是放弃了道德的普遍性.从道德感情理论到情感主义,反映了道德哲学在现代性过程中的演化与困境.  相似文献   

7.
阿格妮丝.赫勒在其道德理论三部曲《一般伦理学》、《道德哲学》和《个性伦理学》中,沿着克尔凯郭尔提出的"生存三境界"及其选择理论,进一步将生存的选择本身区分为差异性范畴下生存的选择和普遍性范畴下生存的选择,从而为现代社会中"好人存在,好人何以存在?"这一道德中心问题的回答提供了坚实基础。赫勒的生存的选择理论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每个人如何面对现代性困境和对道德缺失问题的解决无疑有着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德判断对社会合作有重要意义。近20年来涌现出大量对道德判断的研究。经典的社会直觉模型和双加工模型已经不足以解释所有的研究发现。近年来,解释水平理论为道德判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基于解释水平理论的道德判断研究可以分为两难的道德判断研究和一般的道德判断研究。两难的道德判断研究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结论,但是一般的道德判断研究还存在争议。解释水平影响道德判断的深层原因可能是通过关注点影响道德判断的标准。未来的研究可以着眼于跨文化研究和深层机制的剖析,为解释水平视角下的道德判断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证据,加深人们对道德判断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君子公民”理论作为一种儒家现代化的“身份转型”方案,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需要厘清其权利基础和道德边界,亦即正确处理权利与道德的关系。一种可能的辩护是:君子公民是道德主体与权利主体的双向互补,借鉴罗尔斯所刻画的两种道德能力,可以化解其双主体的内在冲突。一方面,君子公民的行动逻辑仍然基于权利主体,其基本行为规范与公民道德体系是相容的;另一方面,君子公民又是一个道德主体,他不局限于以权利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追求个人的美德与群体的共同善,通过道德自律寻求内在超越,从而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达尔文思想中隐含有与”自然选择”相对的”道德选择”概念.达尔文的”道德选择”概念指的是同时具有利己的个体本能和利他的社会性本能的人所做出的一种以群体福利为价值目标或善,在特定社会舆论的作用下发生的对利己与利他这两种相反的行为动机的自觉抉择,它是人的社会性本能能够发展到良心的关键性步骤.达尔文思想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为这两种本能或情感找到了”自然选择”的基础,即从自然选择论出发来解释这两种相反的感情的起源.自私这一面可以用”个体自然选择”来解释,社会性本能可以用”群体自然选择”来解释.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达尔文的群体自然选择思想,因而忽略了达尔文思想中所隐含的”道德选择”思想.  相似文献   

11.
休谟的同情原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钦 《伦理学研究》2004,(4):97-101
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中强有力的原则 ,同情在表现形式上是自然的 ,而同情感的实际内容是人为的。同情是道德区别和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 ,是沟通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桥梁。但由于同情原则建立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 ,休谟调和个体情感的特殊性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的努力不可能成功。  相似文献   

12.
好人也会做坏事:有限道德视角下的不道德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限道德是指个体在道德判断中固有的局限性,表现在人们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观的悖离,它导致无意识的道德偏差.有限道德弥补了理性道德模型在不道德行为解释力上的缺陷.该视角下的不道德行为主要包括:内隐偏见、内群体互惠、沽名钓誉、利益冲突和漠视未来.关于有限道德存有4种理论解释:自利性动机、双重自我、道德褪色和框架效应.未来有关道德决策和不道德行为的研究,需要延伸到有限理性与无意识层面.  相似文献   

13.
"道德难题"是近二十年来西方哲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它是关于如何为道德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实践性特征提供一个一致性解释的元伦理学理论的问题。动机内在主义方案是解决道德难题的诸多路径之一。"无道德者""意志力薄弱"等反例使得简单内在主义方案极具争议。"意志上的不可能"(volitional impossibility)案例彻底证明现有的内在主义方案,简单内在主义和条件内在主义,都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斯洛特试图超越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立足性别差异的道德视界,从英国情感主义道德传统和近年来道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汲取灵感,发展出一种基于人类普遍"移情"的关怀伦理,由此探索一种可兼具解释个体道德与公共道德的总体伦理学方法。他确立起"移情"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普遍价值,试图证明无论行为者的道德义务或公共道德事务均应以"移情"为基础。基于此,斯洛特将移情关怀伦理视为一种较之理性主义更适合道德领域的新道德情感主义。尽管这种移情关怀伦理的确在道德领域具有普遍性,但本文认为,这种普遍性并不表示它可以解释所有的道德问题,亦难以兼及所有行为规范,更不足以取代理性成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表明,"道德原则的历史性"意指道德原则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中蕴含着普遍性和绝对性,道德原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承认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是克服相对主义道德观唯一有效的路径。强调道德原则的历史性,其要旨不在于否定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而在于反对空谈道德的道德主义。运用历史性的道德原则"改变社会",要求在物质生产领域探究社会现象的道德属性,揭示并消除非道德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研究,案例分析不能完全取代理论讲授。医学伦理学是多元的,许多伦理问题的答案可有多种选择。许多不同伦理思想之间不仅有其差异,同时又是相容和可通约的。我们在尊重伦理多元化的同时,还应致力于寻求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和全球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胡好 《道德与文明》2019,(5):134-138
刘清平教授认为自己不是相容论者,但由于他可能混淆了自由和必然不相容的假与自由和必 然是否相容的假,因而实际上他是个相容论者。他将自由置于价值维度,而将必然置于事实 维度,通过意欲的中介效应论证它们的相容。这一论证并不成功,因为他把自由看作选择能 力,还是将其和必然拉到了事实维度,这样一来,它们便难以相容。尽管如此,他对自由和 必然进行区分的思路仍然是可行的。休谟式的相容论将自由看作不被强制,通过诉诸被决定 和被强制的区分来确保自由和必然的相容。这可能是个有前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道德性生产力"理念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生产力究竟是指"道德是生产力"还是指"道德的生产力",这是两个不同性质却又相互关联的问题.从伦理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将道德生产力解释为"道德性生产力"更合乎这一命题的本意,也即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生产力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道德性生产力不但是为生产主义、物质主义和经济主义提供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和有力的理论根据,而且是一种面向问题与行动的实践理性和精神实践.道德性生产力理念喻示着不能将生产力看成是完全中性的客体,它蕴含着道德属性,是富有时代性意蕴的行为价值哲学.  相似文献   

19.
相比独自经历情绪事件,在群体中与他人共享情绪事件会放大个体的情绪体验,该效应被称之为群体共享情绪的放大效应。以往研究为群体共享情绪放大效应提供了部分间接的实验证据,但以往的理论,如群体共同关注理论和情绪传染理论,并不能对该效应做出很好的解释。基于社会评估理论和共享现实理论提出的评估–证实–放大模型可较好地解释群体共享情绪的放大效应。未来研究可在真实互动的群体情境中检验群体共享情绪放大效应及评估–证实–放大模型。  相似文献   

20.
普世伦理就是道德的普遍性,它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离开特殊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