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导致一系列缺乏商业道德事件的发生。受伊斯兰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穆斯林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其核心价值是"自立"、"公正"、"重承诺"、"慎独"和"重未来"。我国穆斯林商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伦理的价值蕴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试图从伦理意义揭示经济伦理的价值 ,认为经济伦理的价值应该是功利价值、道义价值与文化价值三个方面的统一。功利价值体现着经济伦理的经济本性 ,在于促成经济利益最大化 ;道义价值体现着经济伦理的伦理本性 ,旨在促成自利行为公益化 ;文化价值体现着经济伦理的文化本性 ,致力于促成物性文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3.
地域文化是得天独厚的、鲜活的地域资源。随着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非物质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因素对国家或地区核心经济环节与核心生产力结构体系介入作用越来越大。地域文化元素和资源的开发利于提升城市的外在影响,培养其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有利于地方经济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曾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的武汉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地域特色显示出巨大的潜在价值。如何传承好这些独一无二的"东方芝加哥"地域文化资源,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富含的文化元素,使文化元素创造产业价值,成为武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增强经济竞争力面临的时代性课题。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断言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的时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逻辑思维.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不能发展为逻辑学?通过文化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终极关怀对逻辑学的命运有决定性影响.何以希腊文化能完成从逻辑思维到逻辑学的发展,希伯来文化却不能?根本原因在于希腊文化以知识作为终极关怀,使认知主义成为主流,而希伯来文化以宗教信仰作为终极关怀,使反智主义成为主流.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终极关怀:一、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由道德与政治结成的价值体系的霸权与逻辑学的价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二、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逻辑思维没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断言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的时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逻辑思维。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不能发展为逻辑学?通过文化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终极关怀对逻辑学的命运有决定性影响。何以希腊文化能完成从逻辑思维到逻辑学的发展,希伯来文化却不能?根本原因在于希腊文化以知识作为终极关怀,使认知主义成为主流,而希伯来文化以宗教信仰作为终极关怀,使反智主义成为主流。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终极关怀:一、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由道德与政治结成的价值体系的霸权与逻辑学的价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二、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逻辑思维没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相似文献   

6.
曹天航  黄明理 《学海》2014,(3):167-174
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话语逻辑及其实践旨趣在于:一是其现实前提与可能基础是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二是其实践旨趣或主题在于文化自觉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等核心价值目标及其现实化路径的探寻;三是其逻辑路径与方法论则是基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相结合的社会总体性批判。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超越性在于科学的真理性与哲学的价值性、内在具体的社会分析与哲学思维的形上价值相统一的二重属性。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重点转向了文化价值批判,由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承继与发挥且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马克思文化理论的主题及其实践方式,从而为当前中国文化实践提供了启示:需要建构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为审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提供了文化路径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总是要集中地表达一定的基本价值理念,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着三个核心价值理念,这就是"人本"、"公忠"、"和谐".它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结,体现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它与西方以个人主义和基督教为思想文化基础的"自由"、"平等"、"博爱"形成鲜明的对照,具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尊严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表现为主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内在价值。从逻辑上来说"有尊严的生活"是人性的本然要求。个体尊严之于生活的意义在于:尊严是个体坚强的精神支柱、个体稳定的品质保障和个体坚定的生活信念。如何实现"有尊严的生活"是一个深刻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从个体与社会两个方面来探究个体"有尊严的生活"的价值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9.
樊浩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德"、"得"相通是中国伦理精神的价值原理。其要义在于:中国伦理同时具有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并由此形成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实用主义互为依托的特质;此种特质解决了"德""得"之间的张力,并指向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统一。以儒家经典为分析文本展开思考,"德者,得也"中存在着道德本性谋划的两种进路:主流儒家以道德为目的性之存在,事功学派以道德为工具性之存在,而"德""得"之张力则在大众文化中得以消弭。因之,樊先生虽然准确把握了中国伦理精神的特殊旨趣,却没有具体解答这两种儒家进路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线索与实际影响。儒家伦理形态能否成为当下的道德救穷之途,或可从其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亚彬 《孔子研究》2012,(5):114-116
<正>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反复比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诸范畴中筛选出最本质的概念,并加以梳理,形成一个能够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概括当代中国文化的话语系统。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其意义在于:  相似文献   

11.
"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具有"文化规范"和"文化取向"的双重规定,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对立。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价值",是中华民族在价值认同方面的最大公约数,是趋向于世界文明发展的价值。从具体内容、功能和特性来看,"中国价值"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价值"是作为"共同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而存在的价值,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共同价值"规定了"中国价值"总的发展空间,并在整体上决定了"中国价值"的建设方式。另一方面,"中国价值"又会作用和影响"共同价值"。"共同价值"与"中国价值"的关系,必将会引导当代中国文化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这条道路一直会延伸到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从而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文明大国"和"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2.
乔法容 《道德与文明》2008,23(3):96-100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以资源消耗为动力、以严重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循环经济的三大运行层次,遵循的"3R"原则,构建了经济—生态—社会诸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链条。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之理与应然之则,就成为发展中国经济伦理学的一个新话题。以考虑相互关联和本质上的整体性的整体价值原则,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人类延续不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原则,以融经济公正、生态公正、社会公正为一体,体现"代内公正"、"代际公正"和"人地公正"的综合公正价值原则,构成循环经济伦理的三大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3.
区域文化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宝库和智力支持,不仅在于其历史内涵的深度、影响力的强度,还在于它对于人才成长可资借鉴的价值.河洛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营养.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它既是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相互转化、渗透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冲突、借鉴、创新的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核心,它不仅引领了文化认同的方向,丰富了文化认同的内容也体现了文化认同主体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两大价值理念相互涵摄,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凸显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民族特色。这两大价值理念在中国文化中有深厚的根基和底蕴,只不过它们作为理念形成的时间不同。"生命至上"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萌芽,而"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进行艰难理论探索和实践构建所凝练和确立的。"生命至上"和"人民至上"不是一般的价值理念,而应该成为根本的价值理念。它们不仅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人类如果不追求它们并以它们作为基本原则,就会陷入生存危机。两者各自都有对人民个体的实践要求,而将两者的实践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个共同的总的实践要求。用孟子的话表达,这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这种总的实践要求以人民个体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社会转型期,农民价值观念和农村社会规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变迁的内涵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一个理念问题或行为动机问题,根本的还在于要努力创建以平等、民主、法制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政治生活规范,以科学发展、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经济生活规范,以道德文明、幸福和谐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社会文化生活规范,用社会价值规范体系来支撑和引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指向明确、语言简洁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标志,也是一个政党能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标志,更是动员群众、凝聚人民的旗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进行提炼,将核心价值观凝炼为"民主、公正、和谐"三个价值,目的就是进一步减少核心价值观的数量,且使这些观念保持在同样重要的层次,更加集中、更加明确、更加具有价值取向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具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存在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构建的历史演进轨迹,就其所探讨和阐发的理论而言,它主要包括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人的存在的行为方式、人的存在的价值完善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人学思想是以人类自觉认识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为其核心特征的,依据这一特征来审视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西周宗法礼乐文化的建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已经上升到了初具系统的理论形态。虽然西周文化的人学思想,在其外在表层特征上还依旧笼罩于天命神学的束缚制约,但在其内在本质特征上则鲜明地体现出了对于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的觉醒发现。这种觉醒发现是以西周文化所彰显的道德精神为其标帜的,而道德精神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因此,深入揭示西周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行为的分类中,关于"超越义务要求的行为"或者说"分外行为"能否单列的问题,一直都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这种处于善与应当、价值与义务交集之中的分外行为是否存在及价值如何。尽管争论各方迄今为止都不能提供一锤定音的理据,但据此否定分外行为的存在及其特殊的道德价值似乎更难使人接受,一个道德上的"善"都被作为"应当"来要求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分外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它为行为人保留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分外行为的意义则在于,它可以在义务之外促进"善"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密切的一种价值观.以孔子"义利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对医院构建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以质量为核心"等经营之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将引导医院实现其所追求的道德观念和法律价值,达到道义与功利综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