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转型期多元并存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的交织碰撞,必然影响到艺术领域,艺术道德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价值取向,如艺术商品化、非理性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泛娱乐化、艺术媚俗化等。这些不健康的艺术倾向,不仅影响了文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突出作用,也阻碍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科学总结新时期艺术道德建设的经验,应当关注和反思艺术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强调艺术家的道德担当意识,提出加强、完善艺术道德建设的有力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挫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挫折是利他行为者遭到受助者消极或恶意回应而产生的心理挫折形式,其不仅是一种个人挫折,更是一种社会挫折,即造成了社会资本的损失.对于道德挫折,应从其心理发生机制来加以深入探析,即主要从挫折情境、挫折认知与挫折反应来加以说明.另外,道德挫折对于学校道德教育而言既是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可以积极利用的遭遇.  相似文献   

3.
道德困境是道德发展的常规现象,这在我国理论界多有表现.如理论界对道德冲突、道德矛盾、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以及个体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展开过深入而激烈的讨论,这对于探索道德发展的规律、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化乃至促进道德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是现实的反映,现实道德困境的形成和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道德困境理论的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道德定力是个体面对不良道德风气和诱惑时,表现出一以贯之、坚定不移的道德认知、道德认同、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能力,包含道德判断力、道德自觉力、道德意志力、道德捍卫力和道德引领力等构成要素,体现社会道德要求向道德主体内心的自觉转化,属于支撑个体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力量。就其现实价值而言,道德定力表征了个体坚信道德价值、坚守道德要求的内在信念,是个体崇尚道德、维护道德与践行道德的动力之源,有助于推动个体道德由外在规制转向内在自觉、支撑个体道德适应现代社会生存新境遇、筑牢个体道德失范的双重预防屏障以及细化道德建设的目标体系与阐释框架。就其培育路径而言,当下道德定力培育路径主要包括树立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以涵养道德定力的思想根基、激发修身自律与公共意识以强化道德定力的内在规约、增强氛围营造和舆论引导以优化道德定力的形成环境、深化制度建设和协同治理以构筑道德定力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5.
"最美现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内心对社会风尚和价值的一种企盼,对社会道德和良知的一种期许。"最美现象"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蕴含了丰厚的伦理价值。"最美现象"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要求,引领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取向,彰显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6.
从科尔伯格提出道德认知发展概念至今,已经出现对道德认知发展的几种不同解释,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阶段论、水平论和认知图式论.本研究通过对一份道德判断测验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建立模型的实证方法,试图验证已有的几种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的正确性.研究表明:道德发展过程的确包含六个阶段,它们是按照一定顺序发展的.同时,道德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三个水平,并先后建立了三种不同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践行机制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蕴含着现代道德建设的丰富营养,它能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提供一种道德文化资源。如何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价值最大化,并建立优序良俗的社会秩序提供道德层面的基础,关涉到中国传统优秀道德在当代如何践行的问题。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传承需要稳定的道德规范践行机制。古代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机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道德合法性的论证说明机制;有教无类、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和考核机制;崇贤明、举孝廉的道德推举评价机制。古代社会的道德践行机制为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即便一个人已经具备某种德性,这种德性也未必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实际的道德活动即道德践行.因为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存在着由一些难题所造成的困难.这些难题主要包括:"社会公正难题"、"道德权变难题"和"免责机会难题".帮助人们克服由这些难题造成的道德践行的障碍,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如何发挥政府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推动企业履行道德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当前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政府应当根据企业道德责任的不同层次,准确把握我国企业当下发展的特点,从四个方面推进企业道德责任的自律:一是塑造宽松生存环境,为企业践行道德责任奠定和谐空间;二是推进道德立法,促企业基本道德责任从他律走向自律;三是建立健全道德激励机制,确保企业道德责任自我选择;四是给予企业自由意志空间,实现企业崇高道德责任的持续超越.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革命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在大力弘扬我国古代传统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革命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源生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取决于共产党人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所积淀和流传下来的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革命道德产生的历史前提,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发展的崭新阶段,其产生和形成实现了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上空前的革命性变革,它同古代传统道德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是在对古代传统道德扬弃和超越的前提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从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需要自律,自律无疑优于他律.但自律仍然带有强制性,只不过是用内在强制取代了他律的外在强制.因此,道德不能以自律为极限,而应当超越自律,即由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然.道德自然通过对道德自律的扬弃,否定了道德自律中的内在强制因素,但将道德的本质属性予以存留,且将其自由升华至极致,这就造就了没有任何强制的道德以及道德选择中充分的、完全的个体自由.与道德自律相比较,道德自然具有非强制、无意识、不造作等特征.道德自然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是在人的原初心理基础上,经过实践、反思与情感升华的长期过程而逐渐生成的.  相似文献   

12.
杨泽波 《哲学研究》2023,(4):44-51+126-127
两千多年儒学发展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主线是道德践行,辅线是道德存有。前者的主题是人如何成德成善,内部呈现为“一源两流”的格局,其中“一源”指孔子,“两流”分别指以孟子、象山、阳明为代表的仁性之流,以及以荀子、伊川、朱子为代表的智性之流。后者的主题是道德之心如何影响天地万物,使其成为存在。两条线索有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道德践行之主线决定人成德成善,有了道德的人会以善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从而产生道德存有之辅线;道德存有之辅线形成后,染有道德色彩的天反身又成了道德的形上根据,从而大大加强了道德践行之主线的力量。儒家生生伦理学在这个谱系中有自己的定位:就主线而言,它不再局限于心学的立场,而是回到了孔子之“一源”,以聚合“两流”;就辅线而言,它不再以天讲人,而是以人讲天,不承认天是形上实体,回归了人之一本。合而言之即是:立法三分,聚合两流;倒转天人,终归一本。  相似文献   

13.
在由法律、社会规范、市场和代码等构成的网络规范体系中,网络道德作为一种独立的规范力和一种具有渗透性的元规范力,可以弥补其他规范力的缺陷,在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中起着独特的规范作用.充分发挥网络道德的这种独特作用,有利于增强网络公共道德意识,提高电子商务道德水平,构建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兴起的道德悖论研究虽然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但对道德悖论的概念即"什么是道德悖论"的问题依然存在疑义,这是因为没有注意从学理上认同道德悖论的界定阅限、明晰道德价值实现结果之悖论与道德价值标准选择之悖论的关系、划清道德悖论与逻辑悖论的界限,以及理解道德悖论之现象与道德悖论之直党(思想)的区别.把握理解这几个学理的问题,是把握道德悖论概念、规范道德悖论研究并展现其应有价值和意义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5.
论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畅 《道德与文明》2008,46(3):75-77
道德能力是人认识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我国传统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造成道德能力培养中的错位和缺位现象。主体意识的凸显、新的交往形式的形成及德育的不断发展,为道德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诸多可能性条件。现代德育应面向生活世界,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结合,以"生成的人"的方式培养人,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6.
道德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其克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的终极关怀,是理性的非理性存在方式,是人的精神支柱。道德理想主义,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以及社会主义低谷是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发展经济,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强化规则意识等克服道德信仰危机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现代化建设以及面临的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和网络化背景,引发了中国社会深刻的伦理转型和社会道德难题.社会个体道德自我呈现出道德理想迷茫和道德冷漠、缺乏正义和规则意识、人格分裂和知行分离、职业道德缺失等不良特征.基于社会生活和伦理的现代转型,提升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以相互性和公共性、人道和良善性、公正和契约性、自主与自律性等理念塑造公民伦理,是道德自我价值转型和精神提升的根本对措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敏感性:概念理解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敏感性是新科尔伯格取向的重要概念,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逻辑上的心理初始成分,是对情境的道德领悟与解释,典型地反映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相互作用。对这个概念的性质和内涵理解存在能力观和经验观等不同观点;该概念也常操作化地为道德觉察、道德意识、后果意识、确认道德问题等;它与伦理敏感性、道德直觉等相近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9.
道德应当是为了人的生存的,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的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着相应道德的存在形式.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三重属性的统一,这三重属性在历史过程中依次不断展现出来,这决定了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表现出类、群体、个体三种不同的主体本位存在形式,从而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相应出现为类的、为群体的、为个体的三种不同的道德现象.由于道德一旦产生就表现出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所以,道德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并不总是完全同步,一般来说,它往往滞后于人的发展.所以,要根据人的发展对道德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社会的道德状况的总体趋势是,道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取得巨大进步,但同时也承受着一些失德败德行为所带来的阵痛.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是:道德整体功能的弱化和道德地位的边缘化;道德权威的下降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道德问题的集中爆发和道德失范现象的剧增;道德底线屡屡失守与道德冷漠引发社会愤恨.然而,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并没有演变成为社会整体性的道德危机,道德危机只是在社会的个别领域客观存在且具有特定的价值性.导致突出道德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变迁对道德带来双重影响;社会交往形态的变化冲击了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科学技术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德风险的衍生;社会管理的滞后助长了道德问题的滋长和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