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南子》作为秦汉时期新道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笼络万有,博采百家,对后世学术多有影响。以《淮南子》为主要思想体系所形成的黄老道家,在汉中期以后,逐渐成为了早期道教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黄老道成为了早期道教的前身。因此,《淮南子》所具有的思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早期道教所吸收。特别是《淮南子》在宇宙论、天人同构论、形神论、重人贵生论等思想方面对早期道经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六朝时山水审美独立意识的发现,和山水绘画美学理论的建构,都受到了道教包括其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山水绘画美学的三个重要命题“澄怀观道”、“明神降之”、“气韵生动”,都受到了道教美学思想“道”美论、“明神”或“神明”的宗教化审美体验论、“生”美观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由四川大学道教研究所的潘显一先生主持,李裴、申喜萍等参与撰写的《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一书,装帧精美,分量厚重,洋洋洒洒,总计七十万字。细细品读,觉得该书是一部下了大功夫的学术著作,资料取舍严谨,观点论证严密,筚路蓝缕,填漏补缺,析道教之理,判天地之美,自成一家之言。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审美方法独特,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道教的审美思想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宣传,进一步渗透于社会文化生活之中.道教的美学观念与许多文学艺术形式相结合,由此得到具体化、形象化的艺术表达."苦-乐"的道教美感转化论通过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形式否定了功名、事业、家庭等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现出人应超越浮生,及早修行,获真成仙才是人生之大美大乐的道教审美思想.丑-美的道教美感转化思想在明清文学小说作品中也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文艺美学判断-"德"的美(道之美)才是更高的、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5.
葛洪是道教历史上最重要的美学家。他在《抱朴子内篇》中所展示出来的道教美学思想非常丰富。该书建构了以"玄"为本体的美学思想体系,认为"玄"不仅本身就是"美"的化身,蕴含了各式各样的美,而且是世间各种"美"的现象的总根源。该书按得道多寡将人们的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即"得玄道者"、"真知足者"和追求物质享受者分别得到的美感。该书对感官刺激式审美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对于人们无益而有害,是物质对精神的绑架。此外,该书对于鉴赏能力和审美标准等问题也有较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宗教都讲“真善美”,研究宗教应该从这三者的统一上来考察其文化内涵,但学界真正从其美学思想的角度研究宗教内在的文化特色者少,而道教美学研究正在起步。道教思想中反映出来的,以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宗教美学思想意识,实际上是近二千年来中国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定的分支,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之重要部分,包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学意识、美学观念,体现着中国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爱美之心”。同时,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明显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认为大“美”在“生”,而“生”即“道”;《南华经》认为“至道”才是“至美”;《太平经》有“出真文”,“除邪文巧伪”的美学观点;《抱朴子》有“非染弗丽,非和弗美”的推崇艺术美的说法;《化书》有“忘手笔而知书”和“师心”的艺术创作论;《本相经》有“随染即著”艺术美论等等,加上《玄珠录》、《坐忘论》、《水云集》、《悟真篇》、《初真戒说》……等道书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观点,构成了一部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都十分富于中国色彩的、富于发展性的宗教美学思想史。中国道教美学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别具特色,继道家美学思想之后,自汉代以来,同佛教一样,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新弋获———评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唐明邦最近,收到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潘显一同志寄来他的新作《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虽然我眼睛不大好,但打开这本书,还是被它吸引住一口气读...  相似文献   

8.
梁宗华 《管子学刊》2016,(1):127-128
正《淮南子》是西汉前期黄老道家的经典著作,处于子学到经学的转折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学界目前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而专门以道论为主线对该书思想体系及来源、发展、影响等作系统深入诠析的著作,并不多见。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刘爱敏副教授近著《〈淮南子〉道论研究》[1]全方位、多层次地揭示了《淮南子》道论的内容和源流,内中多有真知灼见,而其所着力于《淮南子》与齐学关系研究的角度尤为其创新之处,是  相似文献   

9.
戴黍 《现代哲学》2007,(2):86-91
《淮南子》以论“治”为全书主旨,而其论治又从“道”、“人”、“史”三个维度展开:其一,道为《淮南子》论治的基础,道有能治之功;其二,人为《淮南子》论治的中心,人有可治之性;其三,史为《淮南子》论治的起点,史有证治之用。其书对“道”、“人”、“史”概念的理解与使用,既体现了先秦思想资源的深切影响,也表明了汉初学术务实致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其他学科,道教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而道教美学研究起步就更晚。1997年之前,道教美学研究领域里可以说是一片荒凉。是潘显一先生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写就了《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为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又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太平经》是东汉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书中涉及子嗣传衍等诸多内容。本文结合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民俗、医学水平等情况,对该书所涉此课题的基本内涵予以剖析,并据此考论先秦两汉时期生育之术及其观念的演进轨迹及特征。  相似文献   

12.
《管子》对《淮南子》的影响,体现在文本和思想两个方面。《淮南子》中,既有对《管子》文本的袭用,也有对《管子》思想的继承。这与汉初的社会思潮和该书的编撰意图有关,也与淮南王刘安门下聚集了一部分来自齐地的学者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至乐无乐”观点从道家到道教的转化、道教的生死“五苦”的宗教美感论、“乐—怒”的对立转化等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道教美感论的主要范畴,研究了道教以“苦”为“乐”的宗教、文化、美学根据,认为道教美感论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流的特点,发扬了传统美学注重精神世界、强调内在美的特色,同时又留下了审美无标准论和美学神秘主义的尾巴  相似文献   

14.
我在二十多年以前做过一点《淮南子》研究,然后搁置起来,再也没有回到这个题目上。但我仍在关注这个方面的学术进展。这些年,相关《淮南子》研究的论文不断出现,而专著却很少。《淮南子》研究难度很大,要有新的开创很不容易。陈静的《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则可称为《淮南子》研究领域中的一部力作。它使《淮南子》研究步上一个新的台阶,把研究大大细化和深化了。首先,该书对《淮南子》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统的考辨和清理,包括《淮南子》的文本、注释、版本系列、诸作者、淮南王身世…  相似文献   

15.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李享 《中国宗教》2022,(5):74-7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具有清逸脱俗、简淡玄远的美学风格,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趣,讲求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在各个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是“道”的艺术体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道教美学思想源自老子。《道德经》指出,“道”是最高范畴,当然也就是道教美学的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实也是道教美学的总纲:凡是与“道”相协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规律的就是“美”的。  相似文献   

17.
3、艺术《老子》、《庄子》和《淮南子》对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影响,数十年前就已得到承认(张钟元Chang1963,1975)。就象基于老庄哲学的美学言论和与传说中的神仙相联系的诗歌意象一样,诗歌、书法和绘画正是适合于官方精英绅士的活动。问题在于,这种对道的自然创造的审美感受,是否就是道教影响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全部(最近有一篇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比较研究论文很值得一读,即Leys1983,页11—39,1987,页3-34)。诗歌。书法和绘画,连同音乐(主要是琵琶弹奏),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受过教育的精英于公元四至五世纪时发现了美学。这种…  相似文献   

18.
道教研究论文题目 作者 期/页司马承祯的生平及其修道思想 卿希泰 1-1《淮南子》的养生理论 唐赤蓉 1-11从升仙画像石看儒道二学对汉代文化心理的影响 刘克 1-15试析陶弘景对旧天师道“黄赤之道”的改造 张崇富 1-89试析张宇初的道教美学思想 李珉 1-94师公戏“三元”祖师考 倪彩霞 1-99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 朱越利 2-1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纹饰识读及其重要意义 王先胜 2-10  相似文献   

19.
南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休闲之风大盛。这一方面使得南宋文艺作品中流露出鲜明的闲适风格,另一方面也导致当时的文艺评赏之中出现了较前代为多的休闲审美范畴,可归纳为"闲"之子范畴和"闲"之相关范畴两方面。前者有闲雅、闲淡、闲远、闲暇、闲适等;后者有萧散、优游、洒落等。对它们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深化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范畴理论,也有助于当代新兴之休闲美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0.
一、学习美学的一些情况 我1956年7月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7月毕业.在这4年中,全国开展了美学大讨论,对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美产生的根源问题、美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建设》《学术月刊》发表了不少美学论文,我开始阅读这些论文,从而对美学产生了兴趣.当时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对美学感兴趣的人不少,经常在一起讨论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