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法律旨在保护宪法赋予公民的信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第一条基本概念信仰自由——每个公民根据自己的信念在遵守宪法和法规的条件下,自由地选择、拥有传播宗教的或无神论的信念,信奉任何宗教或不信奉任何宗教之活动的权利。宗教——历史上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相信作为崇拜对象的现实的与超自然的力量和物为根据的观念及祭把实践的总和。宗教信仰(教派)——具有自己一整套宗教观念、仪式和祭把的任何宗教、教会和宗教组织(联合会)的属性。在布里亚特共和国,佛教(格鲁派传统)、昔日斯拉夫教会(旧礼仪教会)、俄罗…  相似文献   

2.
萨满教星辰崇拜与北方天文学的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辰崇拜是萨满教古老的崇拜观念,祭星仪式在北方一些民族中从远古延续至今,反映并记录了北方先民对星辰以及星空格局的认识。北方先民基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积累起来的极具实证和实用价值的星象天文学知识,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萨满教崇奉的星辰神和祭星仪式传承下来的,尽管其中充满神秘色彩,并有许多局限,但却因此而积累了许多天文学知识,从而丰富了我国天文学的宝库。本文以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论述了萨满教星辰崇拜观念、萨满教星图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问题,探讨了原始宗教萨满教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提出了北方萨满教星图与中国古代星占术迥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宗教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高庙下层文化祭坛、汤家岗文化八角纹图徽为代表的宗教遗迹体现了对太阳鸟及天帝的崇拜。其人祭现象只限于宗教领域。第二阶段:以城头山大溪文化祭台为代表的宗教遗迹体现了对自然神的崇拜向对祖先神崇拜的过渡。城墙奠基用的人祭现象与城墙本身一起说明早期暴力国家(城邦)开始萌芽。第三阶段:石家河古城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早期独有的筒形组合器、套缸遗迹及图形文字体现了对祖先神的崇拜,兼及自然神,说明男性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其与金属的出现、城邦的繁荣、战争在文化交叉区进行等因素一起标志着早期的宗主国与从属国的格局初步形成;第四阶段:出土玉人像等体现了对首领的崇拜,兼及其他诸神。这种宗教的演变,与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步调一致。  相似文献   

4.
略论宗教崇拜的社会心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崇拜是一种制度化了的、特殊的社会行为,具有特殊的社会心理内涵。由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心理功能常常为人们所忽视或不解,因而大大增加了宗教崇拜的神秘性。宗教崇拜既有与其它仪式行为和宗教行为相一致的社会心理功能,又有着可以满足人们的某些特殊心理需要,由特殊心理机制导致的特殊的社会心理的功能。本文主要探讨宗教崇拜所具有的“心理慰藉”、“社会教化”和“社会认同”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天人合一”、“天人并尊”的宗教哲学本体论意识、“天人感应”的宗教心理机制和“神道设教”的宗教社会制控功能意识是中国传统神学的三大宗教意识。由此形成的天地君亲师崇拜、神仙崇拜、圣贤崇拜是中国宗教的三大特色,这些崇拜形式长期制约着中国宗教的历史发展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政治、哲学都具有深远影响,从而成为中国宗教哲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两个“旗敖包”祭祀仪式的田野研究,着重对祭祀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仪式过程及其意义进行了考察,探讨敖包官祭作为一种传统,在今天如何完成意义演变与价值重构,旨在说明仪式及其意义通过祭祀过程所构筑的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来表达。敖包官祭作为一种象征,通过民众的参与,完成了从神圣秩序到世俗秩序的转换,并在此过程中,凸显了敖包祭祀的文化价值。 王伟,鄂温克族,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程恭让,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7.
常磊 《宗教学研究》2017,(1):270-275
本文以殷商烄祭仪式为范本,通过神话和信史的互证指出儒家一系的原型是祈雨祭祀活动中的牺牲者。他们经历了从帝王祈雨到巫女祈雨转变的历史过程,而巫女阴柔的性别特点是许慎以“柔”原“儒”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力图探究儒家之“德”与巫术祭祀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认为,祭祀过程中主动牺牲自我以保全他者的诚恳态度就是德的本质属性,而祭祀主体最终安然无恙的宗教现象显示出德的神秘护身功能。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盘县羊场布依族宗教丧祭仪式是北盘江地区布依族宗教的典型代表,不但保留了布依族原始宗教的意识和仪式形态,还具有自己的特定表现和意义。该调查研究采用宗教人类学的方法,记录了羊场布依族宗教丧祭仪式,展示了布依族人的宗教仪式和精神观念,以及在整个布依族宗教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醮仪式是明清以降闽台地区十分盛行的一种宗教民俗活动,其含义就是将代表瘟疫和灾厄的瘟神(王爷)迎请来祭祀礼遇一番后,再将其连同交通工具“王船”一起送离出境,故世人又称为“送王船”。推究此仪式之渊源,当与古老的龙舟竞渡及“厉祭”传统有着直接关联,两宋时期江淮及两湖流域民众中流行的“祀瘟神”与“送瘟船”习俗则可视为其雏形。明清闽台方志文献中大量涉及了有关“出海”、“王醮”的内容,借助这些史料可大致梳理出王醮仪式的缘起、沿革及流布等情况,并对闽台二地的差异及特点展开比较和分析。 姜守诚,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10.
论羌族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原本是牧民之称号,“戎”是农耕民之称号。“羌”是牛羊崇拜和信仰的组合体,代表了羌人对牛羊神灵的自然崇拜。羌族宗教建立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上,是多神崇拜。羌绣以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及本民族的图腾纹样为常用的题材,是自然崇拜与多神信仰在手工艺术上的反映,表达了羌族人对大自然的爱护崇敬心情。 赵晓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无记名问卷方式系统调查了浙江某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信仰基督教的状况,具体包括:接触宗教的心理状态,接触宗教的途径和动机,宗教皈依的过程,宗教认同的维持,对教义、崇拜对象、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认同,一般仪式行为,宗教认同的程度,宗教信仰情操,宗教身份认同,虔诚程度的评价,对宗教信仰重要性的评价,宗教人格的成长。并针对这些情况,作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王铭铭中国民间的宗教文化包括信仰(神、祖先和鬼)、仪式(家祭、庙祭、墓祭、公共节庆、人生礼仪、占验术)和象征(神系的象征、地理情景的象征、文字象征、自然物象征)三大体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  相似文献   

13.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民族宗教,东巴教仪式种类繁多,如祭天、祭暑、祭胜利神、祭风等,在这些仪式中,都会用到面偶,它是东巴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纳西族族源、地缘的影响,东巴教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彝、白、哈尼、阿昌、纳西等民族的社祭“活材料”,并结合考古及汉文献材料,提出了中国古代的社祭与石头崇拜有关的论点,认为石头崇拜是母系社会末、父系社会初期兴起的一种男性生殖崇拜的祭记活动。社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产生了石头崇拜文化、悬棺崖葬文化、龙文化和殷人、巴人与藏、羌、白、土家、普米等民族的白色崇拜文化。  相似文献   

15.
对自我的研究是宗教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宗教是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的重要源泉。文章对宗教在自我认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后认为,从宏观角度上看,宗教是青少年认同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宗教为青少年提供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宗教还是青少年认同发展的重要精神背景。文章还以仪式和祈祷为例,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宗教崇拜对青少年认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彝族宗教丧祭仪式中,彝族人的灵魂有三,其宗教丧祭仪式主要是对这三个灵魂的一系列"处置"。彝族人的"三灵"以及"三灵"的具体灵魂形式,是彝族先民在由游牧逐步走向农耕这一过程中的产物,彝族宗教"三灵"观念以及一系列的仪式,是形成今天中国彝族民族性的基本结构性要素。"三灵"的出现"铸构"了今天的彝民族,也可以说"三灵"是彝族人之所以为彝族的基本表现。  相似文献   

17.
平安清醮是一种由民众集资、延请道士主持的大型社区斋醮活动,其主旨是驱除疫厉灾害、祈祷地方平安。平安清醮约自明清以来形成习俗,世代延袭,影响广泛,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礼仪大事和宗教活动。傩仪是从原始巫术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假面模拟表演为主要形式、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祭祀仪式。平安清醮与傩仪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以道教仪式为主,但在许多地方同时伴随有傩祭仪式及地方民间的娱神活动,傩礼中的很多因素已经融入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之中,反映了道教对民间傩巫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傩仪对道教也多所吸收,傩坛中充满了道教的气息,说明道教与傩祭在历史上是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先秦用血制度分为祭礼用血、衅礼用血和盟誓用血三大类,本文主要研究先秦祭礼中的用血仪式。文章按照庙祭、郊祀和地祭三部分对之展开论述。进而认为,在先秦的祭祀活动中,血被视为具有某种巫术功能,它可以充当通天达地的法器。儒家礼典将上古的血崇拜和血巫术加以仪式化和制度化,儒家经典(“三礼”及其它经书)又将其文本化。探讨这一过程,有助于理解儒者的起源问题和儒家的宗教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汉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结合汉民族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分析了汉民族宗教信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形成的“天人合一” 的思维模式、宗法性的宗教内涵、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皇权至上的宗教机制、贵和入世的宗教精神以及独具一格的宗教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许多民间宗教及其仪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复兴。本文运用布迪厄、常人方法学等有关实践理论,通过完全参与观察方法,深入描述了福建莆田民间宗教"谢恩拜忏"这一仪式的具体过程,并着重分析了这一仪式在场域创制、权宜实践和历史隐喻三个方面的深度意蕴:以宗教仪式特有的符号和象征创制为基础,以多方参与主体对仪式禁忌和规则的权宜再生产为主线,以剧场游戏和历史隐喻为形式,逐步推进仪式实践的时空流动和参与者的情感变位,从而协同绘制了一幅涵括村落共同体与家族的集体意识、传统社会延续的性别格局和帝国政治的历史隐喻等因素混融在一起的行动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