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世界,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宗教.任何宗教都有其特殊的哲学.宗教与哲学本来就有相通之处,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是为了探讨并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特别是生存的本质、意义、价值与终极目标.事实上,在人类文明之初,宗教与哲学是二而为一的.“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26页).但宗教与哲学又具有不同之处,宗教以信仰超人间的力量(神)为根本特征,把人的问题最终交付给神,把理想的人生寄托在彼岸世界.哲学则以人类的理性为基本依持,是以理论的形态高度概括了或代表了人类的能力.当哲学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而获得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以后,宗教仍有其自身独特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将宗教视为一种人类精神的“返童症”还是将上帝视为人类“夸张的父亲”,弗洛伊德都没有为宗教或有神论本身的存在提供科学依据,他的工作是从心理分析方面解释宗教的起源和上帝观念的形成,其结果自然是证明了宗教的非理性特征。既然其起源和本质都是非理性的,当然未来人类也不会以理性的方式去维护宗教,他确信人类文明终究会鄙弃宗教。他的这个结论在本质上仍然属于19世纪就开始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评判传统”,所以,我们仍然将他视为当代无神论的启蒙主义者。同样,弗洛伊德自己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启蒙思想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就要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下功夫。 一、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其坚实的政治基础 宗教作为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的信仰,其世界观是有神论,这是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同的。强调世界观的差异必然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很难找到共同点,“相适应”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宗教有其自身发展、消亡的规律,还要长期存在不可能使其立即消亡,这是客观存在的,只能是存信仰之异,求政治之同。这个“同”就是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人士现实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生存论境域,透过凡俗的生活世界,对宗教神灵予以人格化、世俗化的确证,由此夯实了其新唯物主义基础;强调现实的人必须真诚地向自身复归,才能摆脱宗教束缚,实现自我的自由和解放,由此为他们的人类解放理论寻求到宗教思想的有力支撑;认为只有组成无神论社会和实现共产主义,宗教的自行消失、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最高本质的复归,才能真正实现。正是由于注重从生存论意义上反思宗教神灵观念的现象存在,深究宗教发展的历史根因,突出人民幸福生存的理想追求,因而他们的宗教批判显现出鲜明的生存论特质。  相似文献   

5.
信仰的本质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类需要信仰是基于人的本性,恩格斯说:“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1页)这本性是由其所处的生存背景、生存条件、生存结局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信仰可以说是人类对这些背景、条件、结局所作的精神应对与挑战,它们的内容包罗万象,无边无际。为便于叙述,我们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姑且名之曰信仰的宇宙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叙述中,我们将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同上,第425页)1.宇宙这一…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典型的有神论现象,但不是有神论现象的全部。在社会作用视角下,以兼具积极与消极双重作用的宗教作为参照物,可以有效地对其他有神论现象进行辨析。鬼神迷信现象具备宗教的形式,对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宣传产生消极影响;邪教和宗教极端主义打着宗教旗号,蒙蔽、愚弄群众,煽动追随者从事非法犯罪活动,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民间信仰作为传统非制度化的有神论信仰现象,既不是传统宗教也不是封建迷信,能够发挥文化传承、文化交流等积极社会作用,也可能被其他有神论利用发挥消极的社会作用。依据社会功能划分各类有神论现象,能够有效辨别宗教与其他有神论现象,有利于党和政府依法对有神论现象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宗教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超越自我的信仰追求。在这种追求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精神向往,灵性需求和纯正信仰。宗教所展示的乃人类文化大树上一朵灵性之花。从其闪烁迷离的花影中,我们依稀可以总结出人类上下求索、追求美好、向往超凡脱俗的历程。作为穿越永恒的现实,无限之间的精神飞舟,宗教表达了人的叹息、惊讶、不安和渴求。宗教具有的这种神秘感和超越感,诉说着人的生命意义和文化的真谛。宗教作为信仰之本,信仰之感和信仰之思,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久远流传令人惊叹。对于宗教文化中的有  相似文献   

8.
2014年彼得·伯格同时在德国和美国出版《现代化的多种祭坛:多元主义时代的宗教研究新范式刍议》,该书可以视为伯格关于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的最新探索,当然也可以说是晚年定论。伯格试图在“世俗化”和“去世俗化”之间达成某种平衡,为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提供理论阐释。他认为,现代性必然会导致多元主义的出现且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发展趋势。现代性意味着人类生存境况“从命运到选择”的巨大转变,多元主义是促成这场转变的重要因素。多元主义极大地削弱人们赖以生存的原有世界的确定性,引发普遍的焦虑,基要主义和相对主义是缓解焦虑的两种可能模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既非基要主义者也非相对主义者,对于相对性,他们处于拒、迎之间的中间立场,更多的是以实用的态度应对和处理多元主义的生活难题。伯格将其探索始终置于全球化背景下来思考宗教多元主义,并关注了多元主义在个体信仰和宗教组织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福建宗教》2002,(4):20-21
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1)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2)宗教信仰自由受宪法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3)要宣传无神论,但不能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恩格斯通往科学世界观的逻辑进路中,宗教批判思想是其重要一环。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梳理出从有神论到启蒙无神论,再到科学无神论的转变。恩格斯晚年又对宗教的本质、根源、作用和未来走向做出全面、科学判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不仅是对资产阶级宗教观的超越,还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延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奠基,有助于我们从方法论角度廓清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亦从社会思想史角度辨识宗教的社会历史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史上,宗教有神论和无神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宗教有神论观念比无神论更古老,早在阶级社会之前就产生了。隨着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发展,人们最初的科学思维在同宗教有神论的斗争中产生,无神论思想才开始萌芽滋长。这种情况表现着“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5页)。  相似文献   

12.
<正>人类自形成社会,就开始逐渐出现了适合自己彼时彼地生存和发展的信仰和由信仰派生出的伦理。世界族群众多,分分合合,生生灭灭,更仆难数。而人之能够成为族群,就是靠着共同的信仰和伦理。这也是人之成为人的标志。如果大略观察一下至今还留存于世间的各个著名宗教,就会发现,如果抛开不同信仰现实的具体  相似文献   

13.
把某些科学家信仰宗教,当成科学可以容纳有神论而大加渲染,是现今推行鬼神论常用的一种伎俩.   爱因斯坦无疑是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一座丰碑,将永远为人们所景仰;他同纳粹的斗争和推动反原子战争的和平运动,至今还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他得到崇高的荣誉和普遍的尊敬,是理所当然的.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也有了被鬼神论者随意涂抹的特别价值.近来,在宗教研究领域,通行的是引用他的这两句话:“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则是盲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民间信仰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如正式受洗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但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在民间的分布可以说是汪洋大海。就这部分群众而言,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法定宗教的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从“大宗教”的角度看,我国无疑是一个“宗教大国”,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作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名誉教授保罗·库尔茨(Pau·lKurtz)。这篇文章是库尔茨教授的代表作《禁果—人文主义的道德规范》(ForbiddenFruit:TheEthicsofHumanism,PrometheusBooks,1988)一书的序言。该序言包括三个部分:一、认知善与恶;二、没有上帝的道德规范;三、耶稣、摩西、穆罕默德与苏格拉底。本期继续上期,刊出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如果宗教的根基被消除,道德不会崩溃。人类查阅圣经或可兰经,求证其信奉的戒律或道德准则,是自欺欺人。因为有神论的宗教仅仅是人类幻想的延伸,没有独立的本体。实际上,人类的行为是由历史文化传统来判定的。所有道德体系的构建都是源于人类的愿望和意图。当我们打破有神论幻想的束缚,才能认知完美的道德范畴。正统宗教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放置障碍,阻止后现代科技社会的创新。有神论的道德体系追求保护古老的教义法则,其源于专断、谬误的基础。“没有神拯救我们”,“我们必须自己拯救自己”。人文主义的道德,比超自然主义的道德更加诚实可信,因为它放弃了虚构的神话,勇敢地面对人类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不可忽视民间信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民间信仰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如正式受洗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但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在民间的分布可以说如汪洋大海。就这部分群众而言,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法定宗教的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民间信仰是由传统沿袭下来的植根于民间“尊神崇圣”和“功施于民则礼之”的较低层次的信仰。这  相似文献   

17.
本刊在今年的第一期,转载朱维群同志的《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一文。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这本来是个常识问题,正如朱文所说,一个公民加入共产党,“就意味着他无条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就意味着他根据公民所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自愿选择了不信仰任何宗教。”怎么可能既相信以科学无神论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又相信有神论呢?这不是很滑稽的事情吗!  相似文献   

18.
无神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它的对象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有神论,弄清信神、宗教、有神论、唯心论这四者的区别和联系。第一,信神、宗教和有神论、唯心论是有区别的。四者都是观念形态,都是社会意识,这是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但是它们的具体形态不同。信神和宗教这二者是信仰形态,有神论和唯心论这二者是理论形态。信神和宗教表现为感性直觉,表现为心理情绪,而有神论和唯心论表现为抽象思维,表现为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19.
宣传无神论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都是 党的政策主张和工作要求,都必须坚决贯彻。但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宣传无神论,如何才能体现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公民信仰宗教自由,是不是向有神论拱手让出思想阵地?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在实践中准确把握两者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难题。有神论与无神论,都是人类生产力和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神论虽然是从原始人类对他们自身和外部自然界的错误观念中产生的,但它的出现也是人类认识进步的表现。无神论是在有神论一统天下的条件下,作为其对立面逐步生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一位美国物理学家马特·杨(Matt Young)文章,他理性地检验了宗教信仰的假定和证据,强调了相信科学事实是一种合理的信念,科学与宗教不可调和,赞同被称之"宇宙的宗教情感"替代有神论信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