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是武当山和武当道教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明代武当山志是武当道教的生动写照,也是道教宫观山志的杰出代表,但明代武当山志的著录却屡有疏误,即使是《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新编天一阁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权威目录学著作对明代武当山志的著录也多有不尽人意之处,需要加以补充和订正。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武当山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武当山政治地位的攀升和本山意识的强化、修志传统的影响和扶持政策的刺激、玄帝信仰的普及和旅游风气的兴起以及文化诉求的自觉和权力博弈的需要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明代武当山修志事业的发展.探讨明代武当山修志兴盛的原因,既有助于揭示明代武当山修志的特殊性,还有助于加深对道教宫观山志编纂一般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略述山志在武当道教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中国道教》2009,(3):34-36
目前,流传于世的武当山志共有九部.其中,元朝1部,即<武当福地总真集>(以下简称<总真集>);明朝4部,即<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以下简称<任自垣志>)、<大岳志略>(以下简称<方升志>)、嘉靖三十年<大岳太和山志>(以下简称<王佐志>)、隆庆六年<大岳太和山志>(以下简称<卢重华志>);清朝1部,即<大岳太和山纪略>(以下简称<王概志>);民国时期2部,即<大岳太和山志>(以下简称<熊宾志>)、<武当风景记>(以下简称<风景记>);新中国成立后新方志1部,即<武当山志>.其基本情况见下表①:  相似文献   

4.
<正>山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明代武当山的修志实践表明,道教山志的编纂并非易事,惟有熟悉方志和道经的编纂规律,勤勉精进,才有可能修出一部好志来。明代是武当道教最为贵盛的历史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先后有6部志书问世,成就显著,影响深远1。明修武当山志一方面保存了大量珍贵的道教文化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其修志实践和修志理论也为新时期道教山志的编纂提供了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汲取。  相似文献   

5.
历代武当山志重视玄帝灵验故事的收录,入志玄帝灵验故事的载录方式比较灵活,有单独设卷立目者,亦有散见于其他卷目者。入志玄帝灵验故事主要围绕着玄帝修真、宫观建设、斋醮法事、像器陈设、朝山信众等几个主题展开叙述,不仅继承了道教灵验记的优良传统,还较好地体现了山志纂修者阐教、劝世、护山的编撰意图,具有浓郁的宗教情怀、鲜明的本山特色和强烈的现实精神,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憾和不足。正确认识和评价入志玄帝灵验故事的地位和作用,既有助于传统宫观山志的挖掘整理,对新修宫观山志的编纂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由分守湖广下荆南道杨素蕴修、均州知州王民皞等纂的康熙《大岳太和武当山志》二十卷是清代成书较早的一部官修山志,也是武当道教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可惜该志剞劂不久,所刻即"失于净乐之火",故流传不广,至乾隆九年(1744)分守安襄郧下荆南道王概为新修山志而访辑旧本时,也"仅得山间所藏钞本"~1。此后,该志既罕见流播,亦罕为官私书目所著录,论者多称其亡佚,每引以为憾。最近,武当文化爱好者在北京首都图书馆意外发现该志,不仅卷帙无缺,而且品相完好,洵属幸甚。为公诸同道,兹述其文献特征及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7.
由江苏广陵书社编印的《中国道观志丛刊》。平装32开36册,已于1999年12月出版,每套4500元。本丛书所收宫观志主要可分两种情况:第一,记述某一宫观的专志,如《逍遥山万寿宫通志》、《苏州元妙观志》、《长春观志》等;第二,记述某地或某山所有宫观的专志,如《金陵玄观志》、《龙虎山志》、《茅山志》等。有的山为道教某一宗派的中心,或其本身和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很多的神仙传说和遗迹,成为道教名山。因此,本丛书把《龙虎山志》、《齐云山志》、《青城指南》、《麻姑山志》等道教名山的志书,视为一山宫观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各种版本《齐云山志》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并利用现存石刻、方志等资料,基本厘清了各版本志书的作者、刊刻时间、增补情形等,从而订正了前人记载的失误。认为《齐云山志》在明代曾编修三次,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十七年祁门人方汉撰写的《山志》,此志大概流传到清初佚失,现已不存。其次为嘉靖三十六年休宁县县丞方万有等人编撰的《齐云山志》,此志有嘉靖三十八年刻本,共七卷二册,至今尚有两部存世。到万历二十七年,休宁县知县鲁点重新编撰《齐云山志》,刊刻行世,流传久远。此志共五卷五册,体例完整,内容详实,刻印精美,成为明代山志之精品。此后直至清末,《齐云山志》至少重修五次,均以明万历本为底本,内容上稍加增补而已。  相似文献   

9.
诸官私书目著录历修龙虎山志,既多疏略,且诸说相互扞格。本文系统考索各家所录,参稽载籍,就各修山志的作者、内容及版本予以辨析,以期厘清历修山志的原委梗概。  相似文献   

10.
明镇澄法师所撰《清凉山志》是一部重要的五台山山志,对研究五台山佛教的历史和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清凉山志》的众多刊本中,有一个刊本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故宫博物院院藏的顺治十八年阿王老藏印本,这个本子是现存《清凉山志》中最早的印本,基本保存了镇澄旧版的原貌,对于我们整理《清凉山志》的版本源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存《龙虎山志》有元明善初编、周召续编本,张国祥、张显庸续撰本和娄近垣续修本三个版本。由元本而张本、娄本,山志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前后相承的编修历程。三部山志间不是简单的沿袭和增补关系,而是在体例安排和文献辑录上自有取舍,别具面目,各有其特点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那薇 《中国道教》1990,(3):33-39
《老子想尔注》,《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唐玄宗的《道德真经疏外传》罗列了古今注释《道德经》各家,其中有《想尔》二卷,并说:“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记载了历代诠疏笺注六十余家,也包括《想尔》二卷。该书于五代后失传,无人提及。现存的《老子想尔注》为敦煌莫高窟写本,存于大英博物馆,卷末题《老子道经上想尔》。  相似文献   

13.
这套丛刊将由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95年年内出齐。它汇集了国内现存的数百种佛教寺志与山志,其中多有明、清两代善本,有些是稿本、抄本,也有各大图书馆馆藏孤本,全部影印出版。从版本精良这一点来说,可说是二十年代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4.
<正>《汉语基督教珍稀文献丛刊》第一辑(十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7月出版,丛刊主编:陶飞亚,本辑执行主编:肖清和。第一册《治历疏稿初集》;第二册《治历疏稿初集》、《治历疏稿二集》、《治历疏稿三集》;第三册《函牍举隅》;第四册《函牍举隅》、《函牍举隅碎锦注释》;第五册《函牍举隅碎锦注释》;第六册《书契便蒙》、《契券彚式》、《圣教  相似文献   

15.
寺志、山志等从属于志书序列,但今人将志作为展现一方佛教的重要文献。现以《清凉山志》为切入点,从缘起、特点、意义等层面探析印光大师修订《清凉山志》的若干环节,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五台山佛教的个案和印光大师之修行法要,并为当下反观佛教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6.
敦煌佛教文献卷帙浩繁,许多写卷无现成题名,甚至为残篇断简,稍有不慎,其定名和著录就难免疏误,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对部分写卷的著录及定名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7.
编纂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优良传统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也有编纂志书的传统。浙江普陀山得海内外信众尊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为观音菩萨弘法道场。近日,有幸拜读到妙善和尚鉴定,王连胜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的新编《普陀洛迦山志》后,对普陀洛迦山壮观的全貌,悠久的历史,庄严的道场,犹如亲临其境,得到了全面的了解,完善的认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作为一个修志同仁,拜读之后也感到《普陀洛迦山志》的编纂是十分成功的。  首先,《普陀洛迦山志》内容广博,编纂科学…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总目》与七阁库本等诸提要,出于众手,谬误难免。前人的易类提要研究,多着眼于浙本、殿本《总目》之考辨。今以金毓黼先生所编《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易类,与文渊阁、文津阁库本提要、浙本、殿本《总目》等现存《四库》提要进行互校,以纠诸本提要之误。共涉及前贤未及之误24处。  相似文献   

19.
正明代武当山志兼有道经和山志的双重属性,既是研究武当山历史变迁和武当道教渊源流变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我们研究中国道教史、政治史、文化史和区域社会史等诸多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珍贵的史料。由于兼有道经和山志的双重属性,明代武当山志既是研究武当山历史变迁和武当道教渊源流变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我们研究中国道教史、政治史、文化史和区域社会史等诸多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珍贵的史料。笔  相似文献   

20.
《悟真篇》作者及其时代《悟真篇》是道教内丹丹法主要经典,著录于《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及《四库全书》之中,著者为北宋张伯端,是继《周易参同契》之后的丹经。书中以诗词形式总结了宋代以前内丹的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