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62年,巴黎外方传教会西藏传教区首任主教杜多明辞任,并提名丁盛荣作为第二任主教人选。围绕丁盛荣的选立问题,巴黎外方传教会总部、罗马传信部、丁盛荣本人等各方态度不一、表现各异,以致从丁盛荣被提名为西藏代牧主教人选到其最终确定就任,前后耗时5年之久。出于对教会工作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丁盛荣最终决定赴任打箭炉,并根据当时进藏传教活动所面临的艰巨困难,对西藏传教区的传教策略进行了根本性调整。这一举措最终挽救了陷入困境的西藏传教区,奠定了此后该会在川滇藏区传教活动的基本格局,使得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交流得以在汉藏交界地带维系近百年。  相似文献   

2.
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在藏区近现代涉外关系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从宗教传播的角度看,西藏传教会无疑是不成功的,因为其始终未能实现最初设定的"进驻拉萨、归化西藏"的传教目标。西藏传教会成立之初,巴黎外方传教会总会和罗马教皇"钦定"的西藏传教会筹建者——巴黎外方四川传教会主教马伯乐之间就进藏困难、路线、西藏教务归属等问题曾产生过巨大分歧并展开激烈的争论。二者的分歧和争论从某种意义上是教会内部上、下层之间矛盾的一种体现。揭示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厘清近代天主教藏区传教活动失败的原因,对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西方宗教在藏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期,巴黎外方传教会根据罗马教廷的指示,在四川落实神职人员本土化策略.传教会依据既定的原则,注重在幼童中物色合适的神父人选,强调拉丁文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允许存在用中文做礼拜的过渡时期,通过以外派留学为主和以自办修院为主两个阶段选拔和培养华籍神职人员,并为他们的传教活动提供经费资助.  相似文献   

4.
郭丽娜  陈静 《宗教学研究》2006,1(4):128-134
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材料显示,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形成是十七世纪罗马为了落实天主教远东本土化政策和力排葡萄牙远东保教权而采取的一系列努力行动的结果。虽然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传教经费来源上与法国政府具有一定的资助关系,但就其本质而言,它首先是一个在组织上直属于罗马的传教团体(Association),而非宗教修会(Congrégation),其主要目的是协助传信部建立远东土著教会,因此巴黎外方传教会入华对天主教中国本土化过程曾经产生过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罗勒拿,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的奠基者,于1847年8月从四川崇庆州出发进藏活动,至次年3月在察木多被捕,其后遭朝廷遣返交至广州法国驻华公使陆英。罗勒拿此次进藏活动是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藏区开教之发端,一定程度上增进了西方对藏区的认识和了解,为天主教会后续的藏区传教活动提供了借鉴。擅入西藏之罗勒拿的被捕和遣返,表明了清政府禁止西方擅入内地、染指西藏的强硬外交立场。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查阅相关中外文献史料和多次实地田野的基础上,以几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堂点为中心,梳理了晚清时期巴黎外方传教士在桂西民族山区、桂中大瑶山区及桂南十万大山等三个广西民族山区的传播历史与现状,并分析其传教特点及由此形成的地处边远而文化多元的"山区教会"。  相似文献   

7.
徐以骅 《天风》2014,(9):15-17
<正>理解当代中国基督教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统计数据的缺乏或不确切。与传教时代以注重保存历史文献资料而著称的传教士和差会不同,关于当前中国基督教权威统计数据的缺乏以及对之解读的分歧之大,足以引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然而,正因为后传教时代的中美宗教互动,尤其是在宗教民调领域的合作,中美或中外之间的"方法论差距"和"信徒人数差距"正在明显缩小。据目前中外学界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叶拉萨宗座代牧区的成立是近代西方天主教藏区传教活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前承17世纪以来天主教在藏区早期传教事业之余晖,后启此后一百余年传教活动的新局面。它的成立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各方积极协调的一个结果,使得西藏教务的管理权完成了由卡普清修会到巴黎外方传教会的转移,体现了新形势下天主教集团内部对西藏教务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由巴黎外方传教会瓦瑞井(WARER JEAN)法籍神父、日本天主教中央出版社社长天津木神父、日本天主教中央协会新闻社社长谷口不二男神父、日本天主教中央协会资料室土屋路子修女一行四人组成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细致爬梳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馆藏相关法文原档,对1854—1858年西藏传教会(La Mission du Thibet)传教士贝尔纳及德高丹于南亚近藏地带开展该会南亚方向最后的进藏尝试活动之史实进行考述,以期揭示当时西方天主教势力企图进入中国西藏实施宗教归化的行径,以及当时阿萨姆东北部近藏地带部落和中国西藏地方政府对西方企图入藏势力的敌视和抵制。  相似文献   

11.
郭丽娜  陈静 《宗教学研究》2008,1(1):116-121
清代中叶是四川天主教会发展的重要阶段.负责四川教务的巴黎外方传教会强调造就耶稣的忠实信徒,通过神父和会长对教徒进行双层监管,要求教徒遵守中国礼仪禁令,向教徒灌输宗教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教徒的经济行为.这些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坚定教徒的宗教信仰,增加教会的凝聚力和促进教会发展;另一方面其明显的保守和内敛特征实际上是意图割断教徒与教外群众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联系,从而造成民教分离.  相似文献   

12.
《华西教区简报》于1904年在英国创刊,是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英文刊物。该刊主要记录英国圣公会、内地会以及圣经布道会在华西教区的传教活动,是基督教在中国西南地区活动、发展的重要史料。由于该刊在海外出版发行,此前并不为国内学界知晓。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华西教区简报》相关材料,介绍该刊出版发行、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并略述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应香港公教教研中心邀请,内地修女初学导师代表团一行19人于2002年7月20日至8月14日赴香港学习交流25天。代表团成员有:北京若瑟会李玉双修女、天津仁爱会王美丽修女、江西善导圣母会祁桂芳修女、重庆圣家会周琼修女、河南圣母无玷圣心方济传教会宋改香修女、吉林圣家传教修女会尹德得修女、陕西中华圣母传教女修会王改枝修女,山西七苦圣母  相似文献   

14.
英国循道会是卫斯理兄弟于18世纪在英国创立的教会。19世纪中期,英籍牧师俾士来到中国香港,拉开了英国循道会在华传教活动的序幕。1897年,梧州开埠通商,英籍牧师麦路得被派往梧州开展传教活动。在麦路得等人的带领下,英国循道会在梧州地区开展了教务、医疗、办学、慈善等活动,积极推动了英国循道会在梧州地区的传教工作。本文结合《麦路得》回忆录,利用多方资料梳理英国循道会在梧州的医疗活动始末,再现了英国循道会在梧州地区传教发展的历史图景,并反思其对教会自身及梧州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译著文献的刊刻与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进入中国内地传播天主教,确立并贯彻了书籍传教的基本方针,翻译著述了数百种西学文献。这些译著文献的刊刻地点以北京为中心,其次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省份城市,并延伸到我国西北地区的绛州和西安两城市,是耶稣会士传教活动区域的生动显现。明清间数百种西学文献的译著和刊刻主要以个人文化行为为主,刊刻者主要是传教士和中国士大夫,兼有教徒和书商。这些译著文献版本复杂,流传广泛;宗教类文献种类多,刊刻数量大,流传日渐衰微;自然科技类文献种类有限,却影响巨大,流传深远。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差会自1892年入川传教的60余年时间里,一直都十分重视医疗事业,派出了大量的医疗传教士,在四川开展建立诊所、医院、护士学校、医学院以及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医疗事工。近代四川西医是从西方传教士开展的西医活动逐渐开始并展开的。加拿大传教士是最注重医疗事工的一个群体,医疗传教也是在川加拿大差会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他们的西医贡献率占到了所有在川西方传教士群体的三分之二左右。加拿大差会在川开展的这些医疗事工对四川的西医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奠定了四川西医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6,(1):195-200
过往学界在论及明代南京教案和福建教案缘何发生时,都将原因归结为东西二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政治压力。虽然这两次教案有着极其相似的过程,但导致二者发生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就南京教案来说,主因在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集权政治的危机感,从而促使集权政治对影响日益扩大的天主教传教活动进行打压;福建教案发生的,根源在于耶稣会士本身传教策略的失误,而这一策略导致下层百姓与耶稣会士之间的疏离感,也造成了下层百姓对于耶稣会士的排斥。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在川康民族地区的医疗传教活动(1939-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杰 《宗教学研究》2012,(2):183-188
教会人士认为,传教事业与医疗事业并行不悖,互为依存。基督教在华医疗传教事业于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变迁过程,并对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基督教医疗传教习惯的影响,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边疆服务活动中,将医疗卫生当作在边民中传教的重要手段,并在服务边民的事工中加以广泛应用。医疗传教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9.
巴慕德是中国近代医务传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训练有素的外科专家,他在中国从事医疗活动20年;作为英国浸礼会医学传教士,他先后担任共合医院院长、齐鲁大学医科科长和校长,被选为中国博医会医学教育委员会首任主席,在推动建设现代化医疗体系及中国近代医务传教的专业化和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巴慕德的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窥见20世纪初期中国医务传教事业在社会变迁中逐渐适应的过程,为研究中国近代医务传教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南诏大理国时期梵僧的传教活动,予南诏大理国政治与社会文化以深刻影响。论文从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视野,对南诏大理国观音显化故事中的梵僧,云南地方志及石刻资料所见的梵僧,南诏大理国梵僧传教的社会记忆进行考察分析。认为云南地方史志梵僧行化的记载,是梵僧传教南诏大理国的历史真实。南诏大理国梵僧阿吒力的种种神异事迹,折射反映梵僧的社会影响与民间的集体记忆,来自天竺的梵僧沿南方丝绸之路传教,促成了密宗色彩的阿吒力教的流行,书写了西南边疆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