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钢 《中国道教》2005,(1):41-42
在道教典籍中,有一部篇幅虽短,但知名度却并不亚于《道德经》的道经,它就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又称《感应篇》,成书于我国北宋末年,其作者不详。北宋末年被宋徽宗赐封为虚静先生的正乙道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为《太上感应篇》作颂,其颂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圆寂。  相似文献   

2.
正《太上感应篇》:是中国最著名的劝善书,影响深远。但鲜为人知的是,《太上感应篇》在西方社会同样受到推崇,其生态思想甚至影响到西方态伦理思想主要流派的形成。早期西方译本近代著名的中国学家法国学者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Rémusat,1788-1832)是法兰西学院汉学主席,第一位汉语教授。他于1816年将满语本《太上感应篇》译成法文,  相似文献   

3.
《太上感应篇》经清顺治帝推崇以后,成为具有“觉世牖民”功效之善书,众多学者纷纷为其作注作序以广其流布。惠栋在此背景下,带着个人的宗教情怀引经笺注《太上感应篇》,他所引经典包含经史子集多个方面,体现了他的汉学修养;他将自身对于汉易的理解发挥在注解《太上感应篇》的过程中,并通过引经诠释的方式倡导君民之道。惠栋以特有的身份注解《太上感应篇》的行为对于《太上感应篇》在清代社会的流传起到了促进作用,不过惠栋注本言语较为古奥晦涩,由此也使得文化层次较低的读者阅读困难。  相似文献   

4.
打开矛盾《子夜》,就会看到一位封建遗老整日捧着本书念诵不已,到死也不放手,这就是道教劝善书的一种——《太上感应篇》。(以下简称《感应篇》) 《感应篇》的作者至今是个疑案。《宋史·艺文志》收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认定李昌龄是作者。《道藏》太清部有《太上感应篇》三十卷,然称:“李昌龄传,郑清之赞”,意即李昌龄只是传《太上感应篇》者,并非作者。这就和《宋志》有了出入。《续百川学海》录有“《乐善录》一卷,(宋)李昌龄撰。”看来这位和《感应篇》有关的李昌龄还著有其它类似的劝善书。但宋代叫李昌龄的有几个,到底哪个是作者,各说不一。清代给  相似文献   

5.
道教书名,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李昌龄感应篇一卷”。南宋绍定(1128—1233)年间,宋理宗命临安(今浙江杭州)太乙宫依旧存道藏内容刻印,共8卷。《太上感应篇集注》云:“太上者,是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言善恶动天地,必有报应也”。该书主要思想为“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以儒家道德规范和  相似文献   

6.
安荣 《中国道教》2006,(3):22-25
劝善书,又称善书,是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明清时期的一些专门宣传伦理道德、劝人弃恶从善的小册子,其中心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书写形式通俗易懂,有劝善文、劝善歌、劝善图说、功过格、宝卷等。这类书籍儒释道三家都有,而道教劝善书因出现的时间较早、影响较大而起了带头的作用,如被誉为“善书三圣经”的善书即是道教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其中《太上感应篇》还被誉为“善书之祖”。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教育的视角以一些道教重要善书为例简要探讨其伦理思想。一、道教劝善书伦…  相似文献   

7.
汇真子所撰的《感应篇新注》是清代仅有的以道教"长生"为主线解释《太上感应篇》的注本。汇真子以儒士的身份为人们勾勒出一个"长生者"与天地宇宙万物相辅相生的神学体系。在这个神学体系中,他号召人们通过行"进道"以"正己",通过培养内在的"刚强之仁"与"义"以"化人",由"正己化人"而至"长生",由"长生"而至天下太平。这一由个体善行渐进至天下太平的神学构想可以看作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另类表述。此外,汇真子利用道教神学手法,以儒士之身份注解《感应篇》,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清代儒士的宗教化转向,同时反映出道教人士对于《太上感应篇》的忽视以及在宗教世俗化的背景下道教发展的停滞与落后。  相似文献   

8.
"蜀士李昌龄"注解的《太上感应篇》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太上感应篇》注本,该书大体成于淳熙二年至嘉定十五年之间。李昌龄注本在得到郑清之作赞、宋理宗推崇后方大行于世,其注本主要通过"灵验记""引经""征事"三个方面注解《太上感应篇》,这一注解形式为此后的众多《太上感应篇》注本继承和发扬。李昌龄身为儒士,却以三教经典与故事注解《太上感应篇》,这种以儒为主却兼融三教的思想不仅扩充了《太上感应篇》的内容,同时成为《太上感应篇》被社会各阶层接受的重要基础,是《太上感应篇》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冀 《宗教学研究》2017,(1):111-119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第一部劝善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学界在其文本来源、成书时间等问题上尚存分歧。本文以《太上感应篇》文字为依据,探讨其与宋徽宗注《老子西升经》、《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太上金柜玉镜延生洞玄烛幽忏》、《赤松子中诫经》、《抱朴子内篇》等道经之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感应篇》文本的编纂以《赤松子中诫经》、《抱朴子内篇》等魏晋道书为底本,沿用了宋徽宗注《老子西升经》语句,摘用了《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的部分文字,抄袭了《太上金柜玉镜延生洞玄烛幽忏》,《感应篇》编纂者应是收集、整理《万寿道藏》的道士或官员,该篇成于政和六年(1116)十月至政和八年(1118)十月之间。  相似文献   

10.
《〈感应篇〉要义》是刘咸炘对道教善书之首《太上感应篇》所作注解与义理分析。《要义》认为"感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方式,吉凶(祸福)是感应的具体体现,气数(定命)与义理的结合程度决定着儒学根基的牢固程度。《要义》对《感应篇》条文进行细读(细绎),阐发诸条义理,梳理逻辑架构;《要义》坚持儒道一原的观点,着力会通儒道,从而提升了《感应篇》的理论品位,赋予"善书之首"以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由太上道祖《道德经》成书作为一个开端,道教已然发展了超过二千五百多年.道教的种种信仰精神、教义与实践,亦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之中传承至今,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令道教本身累积的丰富文化内涵渗透于中国社会各个文化领域之中.道教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遇到种种不同的挑战,并作出不同的响应,这正是研究道教的学者所描述的道教历史中一种“变革与传承、容纳与自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1月10日下午,在北京市通州区一所黑瓦白墙的别致小院——“瓜饭楼”中,我们拜访了80多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当听说今年4月22—27日将在西安和香港举办“国际道德经论坛”时,老人非常高兴。他表示,道家、道教以及《道德经》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但长期以来,获得的关注与研究相对较少。“你们做的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希望可以通过论坛,带动对道家与《道德经》的关注和重新评价”。冯老认为,道家、道教以及《道德经》是在我们本土产生、发展起来的思想宝库,现在的重要问题是怎样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古为今用。他说,“我觉得应该特别重视《道德经》…  相似文献   

13.
张悦 《宗教学研究》2012,(1):99-102
南宋社会环境的转变,使道教自身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南宋理宗延续了之前的道教政策,并在某些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在宋理宗的支持下,天师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成为“三山符策”的统领。女冠吴知古事件引发士大夫的议论。在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太上感应篇》被宋理宗大力推广。以上事例表明,在理宗时期,南方道教内部整合、三教融合加剧;道教向世俗化方向又跃进了一步。 张悦,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0级硕博连读生。  相似文献   

14.
《文昌孝经》的道教孝道观肖群忠《文昌孝经》,据明代少保大学士耶浚仲所著《文帝孝经原序》所说,出现在宋代,作者不详,该经托文昌帝之口,劝人尽孝。无论是从托文昌帝之形式上看,还是从思想内容上看,可判定其属道教思想,而且在历史上,它与《太上感应篇》等一起,...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道”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概念。老子将“道”视为根源性的存在,宇宙万物包括生命均根源于此。“道”在《道德经》里被提升到了天地之本的高度,获得了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教善书是指以《太上感应篇》为发端而产生的一批道教劝善经书,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格》、《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文昌帝君蕉窗圣训》等。这些经书既可以被视为一套伦理系统,也可以被视为一套解释系统,还可以被视为一套仪式系统。以其所具有的融合性、阐释性、实践性,道教善书在当代伦理重建中具有显著的价值,可为在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中寻求建构普世伦理,并将其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庭经》     
道教经典。《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及《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之概称。据道教释义,黄者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四方之中,阶前空地,喻“中空”。黄庭之景,意谓道教修炼功夫之中空景象。《黄庭经》作者,传说殊多。或谓魏夫人(名华存、晋司徒魏舒之女)研审民间草本后所撰,或谓道士口授,魏氏记录而成。成书年代,《外景》始见于葛洪  相似文献   

18.
从老子、庄子道法自然、齐同万物的观念,发展到三才相盗的思想,这是道家、道教关于人天关系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作为宗教的道教在思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时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它客观地反映了道教在认识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已达到了相当深刻的思想高度。正是出于这种背景,才产生了《黄帝阴符经》这种“凿天之奥,拽神之谋”的惊世之作,从而与老于《道德经》并列,成为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正如张伯端《悟真篇》所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十个万千个大卜他无限数,尽于此处认真诠”。关于…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道教”,首先应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使用“道教”这一概念来考察。在中国思想史上所谓“道教”这个概念,最早见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墨子·非儒篇》及比其稍后的前三世纪的《耕柱篇》。(儒者)“又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  相似文献   

20.
2016年6月11日至13日,2016“崂山论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道教圣地——青岛崂山太清宫举行.会议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山东省道教协会协办,青岛市道教协会、崂山太清宫承办,共提交论文40余篇.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主要议题有:《道德经》的当代诠释、道教洞天福地与环境保护、道教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道教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