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前期正处于天主教在华本土化的关键阶段。历经长时期的传播,此时期天主教已经逐渐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前期天主教在华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若干值得学术界重视的特点。本文利用清代官方禁教文献,分析清代前期天主教在华传播所具有的传教持续性、传播家族性、习教自立性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天主教有一句名言没有主教就没有教会。主教是宗徒的继承人,是地方教会权力的掌握者和福传领头人。早期教会就已经开始注重培育本土主教。天主教之所以提倡教会的本土化,就是为了使各地教会能够植根于自己所生存的土地,做到自主自立,从而让福音的传播适应不同的民  相似文献   

3.
《中国天主教》编辑先生: 拜读友人自香港寄来《中国天主教》影印本四期后,获益良多,並对我国天主教会坚持自立自主、自办教会的神圣原则,深为感动。你们走对了,也应当走自立自主自办的道路,这样,中国天主教会才有前途。作为海外(住加拿大——编者)关心祖国教会的教友和读者,我完全同意你们所坚持的爱国爱教的观点,并对祖国教会寄以无限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天主教如何在自立中自强成为时代的命题。一个自强的教会应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一个敢于创新和超越的教会,是一个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教会。  相似文献   

5.
近世基督教、天主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及其社会背景、传播路线、传播方式等各不相同,别具特色。二者以不同的策略及方式在教会的本位化和本土化建设方面都各自做出了努力,取得了成效。在基督教、天主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医疗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化的学校和西式医院,推动了中国内地近代化进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一、爱国会的成立和功绩 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步伐,中国天主教在天主圣神的引领下,广大爱国爱教的神长教友自发成立了自己的爱国组织——天主教爱国会。从此,中国教会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正确道路。中国天主教面貌一新,开始了本土化发展历程,赢得了天主教在中国牧灵福传事业的可喜成就。  相似文献   

7.
<正>教会民乐在中国天主教信仰中具有重要作用。2016年4月,山西晋中(榆次)教区举办民乐文化交流研讨会暨山西教会民乐汇演,将民乐融于天主教会礼仪福传,实为天主教中国化的有力见证。一本次民乐汇演由山西教会精心组织,有来自山西省内6个教区的28个民乐团体参加。这些民乐队伍基本都有着比较久  相似文献   

8.
1952年之前的上海震旦大学和北京辅仁大学,同为天主教大学,在性质上前者为耶稣会所有,后者为教宗直属,由不同修会先后办理;在教育理念上,除了为教会和为社会的共同指向外,震旦大学还有为法国的国家向度;在教学上,震旦偏应用、工程,法语优先,辅仁重人文、自然科学,强调国文;在校园文化上,分别有"洋学堂"和"和尚庙"的绰号.本文认为,两校的根本差异代表了中国近代天主教的两个时代:殖民时代与本色化时代,在震旦大学及其代表的殖民地时代由外国人掌握天主教会权力,不尊重中国文化,更多看到中国的实用需求,辅仁大学及其代表的本色化时代则强调国人自立、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及关怀.  相似文献   

9.
正因着天主的恩宠,中国天主教会获得了社会和民众越来越多的支持,这对教会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然而,这也让教会必须面对世俗更多的挑战。首先,任何宗教都有社会属性,天主教也不例外。如教会神职人员的家庭、社会关系,天主教与社会、政府的关系……因此,家庭、社会中的一些错误立场、观念和习惯就可能影响到教会活动,动摇教会的信仰根基。  相似文献   

10.
天主教传入我国,随之而来的是天主教神学及经院哲学。这些文化固然有它的价值,但是还不能被中国民众所接纳或吸引。在探讨教会本地化的过程中,应该从神学本地化来探索、研讨产生为大众所能接受的中国天主教神学。提倡教会应本地化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已结束三十多年了,但现在中国修生所学所用的仍是翻译成中文的土林哲学及以欧洲文化为载体的教会神学。中国人的文化和思想,是重事实,而西方人的文化和思想是重概念。其实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与基督的思想是吻合的。我们可以看着孔子的《论语》,再看看四《福音广者之间有许多相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11.
晚明仁会考     
仁会是晚明时期出现的天主教在华慈善组织。然而学界关于仁会的认识却存在不少误区,通过考察晚明仁会之现存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虽然仁会带有一定的中国传统善会的色彩,但不可否认其天主教的宗教色彩,同时此一特征亦可视为中国天主教慈善团体本土化过程的必然显现。  相似文献   

12.
天主教教会及其意识形态特征对新托马斯主义哲学进行考察,必须先简略分析天主教教会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及其意识形态的一些特征。十九世纪后半叶,天主教教会从封建制度和君主制政体的卫士,变为反对工人阶级运动、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产阶级的一种武器。天主教教会是教权主义运动中的一支极其强  相似文献   

13.
正教友是教会的主体。做好平信徒工作已成为天主教坚持中国化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天主教爱国会和教务委员会坚持在中国化方向上走前头、做表率,坚持以做好平信徒工作增加教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广度和深度,以此推动中国化,为全省天主教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一、福建天主教平信徒工作的实践(一)以爱国教育为保障  相似文献   

14.
俄国教会在继承拜占庭东正教传统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解释,"火窑礼仪"中的"迦勒底人"形象即是本土化的产物之一。"迦勒底人"的形象体现了罪人必遭惩罚的末世论观念,也暗示着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对抗,其中又包括莫斯科和诺夫哥罗德两种地方传统的不同阐释。随着沙皇宫廷与普通民众加入了"迦勒底人"意义的解释过程,该形象逐渐走向民俗化、娱乐化。对这一形象的阐释空间成为神圣与世俗的竞争场域。  相似文献   

15.
在上世纪80年代,"共融"(communion)一词逐渐取代"天主子民"(People of God)成为天主教神学家解释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教会论的核心概念,随之而来的是"共融教会论"(communion ecclesiology)在天主教教会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首先将诠释新约以及神学史中的"共融"概念;其次将考察"共融教会论"的定义和特征,并从东正教及天主教传统出发梳理共融教会论在近代出现以及在天主教会内部确立的历史;最后将阐明此教会论的代表——天主教神学家卢巴克(Henri de Lubac)的共融教会论思想。  相似文献   

16.
就五十年前的中国天主教而言.主要是要求中国天主教会摆脱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控制,遵照吾主耶稣基督福音的精神和宗徒们的传教传统,采用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方法,由中国自己的神职人员和教徒群众办好教会,让基督教会在中华大地真正实现本土化。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国天主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今天,不仅在神学理论上要中国化,也要在教会礼仪生活、圣乐艺术、教堂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索、大胆尝试。而四川近代"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可以在天主教建筑中国化方面,为今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22年,由教宗庇护十一任命的宗座代表刚恒毅来到中国,揭开了20世纪天主教本土化的新的一页。刚恒毅于1924年召开的天主教全国主教会议,以及于1926年亲率6名中国主教赴罗马参加由教宗亲自主持的祝圣仪式,提高了国籍神职人员在教会中的地位,并应合了当时教会内部的民族主义思潮。同时,刚恒毅提倡利玛窦的“文化适应”传教方式,促进天主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和沟通,主张用本土民族的哲学语言和艺术形式表达天主教的信仰,无疑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在文化交流史上亦颇具意义。刚恒毅亦由此成为自利玛窦以来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郭丽娜  陈静 《宗教学研究》2006,1(4):128-134
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材料显示,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形成是十七世纪罗马为了落实天主教远东本土化政策和力排葡萄牙远东保教权而采取的一系列努力行动的结果。虽然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传教经费来源上与法国政府具有一定的资助关系,但就其本质而言,它首先是一个在组织上直属于罗马的传教团体(Association),而非宗教修会(Congrégation),其主要目的是协助传信部建立远东土著教会,因此巴黎外方传教会入华对天主教中国本土化过程曾经产生过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主办教是指由中国天主教爱国组织及广大爱国神职人员和教徒群众,按照中国的国情和教情,通过民主协商决定教会内部的重大事情。即中国天主教的内部事务由中国天主教会自主管理,任何外国势力都不能干涉中国天主教的内部事务。也就是中国天主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教会的重大事务由教务组织和爱国会,神职人员和教徒共同决定,在参与教会事务的管理方面,无论是教务组织还是爱国会,无论是神职人员还是平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