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申 《佛教文化》1995,(3):38-40
佛教故乡在印度。 古往今来,为了回到自己精神的“故乡”,有多少高僧大德为寻求佛法,不惜捐躯殒命,渡流沙、攀雪山、吃尽非人力所能承受之苦而最终到达目的。中国佛史上的朱士行、法显、慧超、玄奘只不过是这西行求法志士中的佼佼者而已,那些中途受阻未能成行或中途舍身者又知有多少呢?还有众多的到达西方的求法者因种种原因而于佛史上不彰,就更不知几何了。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5,(12)
<正>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是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跋陀在少林寺开创了律和禅两大传承。约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东渡,至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首倡禅宗,后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被誉为"天下第一祖庭"。唐代时,新罗僧人惠超曾在少林寺向法如禅师求法,新罗僧人慧昭在少林寺琉璃戒坛受具足戒。之后,又有以邵元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曾到少林求法,明代的陈  相似文献   

3.
<正>辽是以契丹贵族为统治主体建立的封建政权,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辽太宗耶律德光取得燕云十六州之后,其版图扩大为"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①在如此广大的疆域内,辽朝各阶层、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瑰丽灿烂的文化,宗教遗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自称为“凡愚僧”的演培法师(1917—1996),是连接近现代中国佛教发展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先后求法于观宗寺弘法研究社、闽南佛学院和汉藏教理院,  相似文献   

5.
桑吉扎西 《法音》2004,(9):35-39
公元八世纪,日本人唐求法僧圆仁在中土巡礼九年.足迹遍及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浙江许多名寺古刹.他每天记录参访寺院、求法问道的游学经历.这部日记就是闻名后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它与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和《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为世界三大游记。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7,(2)
<正>在我国近代佛教复兴的诸多探索中,赴藏求法,引藏传佛教入内地,意图挽救汉地佛教之颓势,是当时汉地佛教僧众诸多探索中的重要部分,在我国近代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能海法师(1886-1967)就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杰出代表。作为近代将藏传佛教格鲁派教法传到内地,开启内地民间信仰藏传佛教教法的第一人,自1932年首次赴藏求法回内地以来,能  相似文献   

7.
杨波 《法音》2010,(4):38-40
<正>龟兹是古代西域著名的佛教国家,中原佛教素来受惠于龟兹,如中原净土信仰之形成就与龟兹僧人对净土经典的传译分不开。但是,公元7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并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大量汉族僧俗西渡流沙,来到龟兹,出现了中原佛教向龟兹的回传。汉人在遥远的龟兹开窟建寺、绘制壁画,为汉人热烈推崇的净土艺术也在龟兹石窟内大放异彩,其中不乏精美之作,可  相似文献   

8.
缘起公元八世纪,日本入唐求法僧圆仁在中土巡礼九年,足迹遍及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浙江许多名寺古刹,他每天记录参访寺院、求法问道的游学经历,这部日记就是闻名后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它与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和《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为世界三大游记。1100年后的今天,一位美国学者多次沿着当年圆仁走过的足迹踏古访今,追寻前贤大德的解行风范,寻访圆仁笔下寺院、佛塔、村庄、河流、百姓、信徒在历史长河中的盛衰变迁,探索中日佛教法乳一脉的法缘亲情,重温和体味圆仁入唐求法的心路历程,一走就是20多年。这位学者…  相似文献   

9.
释印乐 《法音》2022,(7):38-40
<正>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佛法于恒河两岸传播开来。一千九百多年前,永平求法,白马驮经,第一座汉地官办寺院白马寺创立。“四海重一马,千秋护两坟”(赵朴初会长诗),自此华夏大地,寺塔林立,殿宇庄严。历经近两千年不断中国化的历史变革和文化沉淀,众多寺院不仅仅是僧团生活修行的宗教活动场所,也已成为一座座人文博物馆,为后人留下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唐时来中国的日本僧人络绎不绝,他们取经学禅,把中国禅宗传入日本,对日本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日本入唐求法僧对日本禅宗的影响,对研究和认识入唐求法僧以及日本佛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入唐僧最澄和圆仁学习以及接触的中国禅来考察其对日本禅宗的影响,认为最澄和圆仁对禅宗在日本的确立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1.
粉身碎骨     
纯一 《法音》1990,(10)
佛教用语.《大品般若·菩萨陀波仑品》说,有一菩萨在求法时,"自恨无供世尊者,忽遇城中豪富长者不安,欲人骨髓合药,即时敲骨出髓,卖与长者,以所得金,买种种花香供养于佛."唐永嘉大师《证道歌》亦说:"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其意原指为求佛法而不惜身命,后  相似文献   

12.
法显法师不仅是我国古代"创辟荒途"、"忘身求法"的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史地学家,而且是驰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学者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他对中国佛教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佛国记》堪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媲美,是闻名的世界四大旅行记。  相似文献   

13.
正义净法师(635-713)是我国唐代高僧、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与东晋法显大师、唐玄奘大师并称为我国"三大求法高僧"。义净法师,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山茌县山庄人(今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1]。其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以下简称《求法高僧传》)与《南海寄归内法传》(以下简称《寄归传》),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之作。义净法师的籍贯,向有"范阳"与"齐州"两说。明嘉靖《山东通志·山川》记载:"碛金(湑)山在长清县城南三里,山有真相院。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9,(12)
日本道元禅师巡锡求法团一行4人于10月12日至13日前来浙江天台山朝山礼佛,受到了天台山国清寺等寺院僧众的欢迎。道元禅师(1200~1253),是日本佛教曹洞宗的创始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道元与明全一道入宋,历游浙江宁波天童、育王、径山、天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朝鲜不仅在地理上是两个毗邻的国家,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古今历史上贯通一气,在每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有所推陈出新,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中朝两国古代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佛教文化交流。仅以佛教文化交流而言,其内容依然是多角度、多方位、广泛而又深刻的。本文仅就古代朝鲜僧人入华求法请益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作一简略叙述和探讨,借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中朝两国的友好关系源远而流长。一、入华求法活动的背景与原因佛教自中国传入朝鲜之后,人争归信,很快发展起来,进而有人入华求法请益,遂至后来形成一项持久的活动。如果将此活动作一分期,那么,六世纪末以前,相当于中国南朝陈亡以前。  相似文献   

16.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一卷(《续藏经》本) 姚秦释僧肇撰。肇所著《维摩经注》已著录。此卷端有日本释敬雄序,作于宝历十二年,当清乾隆三十七年,云是慈觉大师释圆珍于承和中入唐赍来,当唐开成年中。按慈觉大师入唐求法目录中并不载此注,《高僧传》亦只称其作《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中国,无论东来还是西去,通常认为,其交通以陆路为主,即连接西域,或者欧亚非三大洲的黄金通道——丝绸之路,也就是现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自汉而后,以学问欲为驱动,且信仰坚定的中国僧人,舍身忘我,西渡流沙,前仆后继,掀起了长达一千多年,贯穿汉、唐、宋、元、明历代的求法运动。梁启超、汤用彤先生对此路的通阻、消长均予以详细的考证。瓜州无疑是这一通道上的重镇。梁启超偏重海路,有"佛教之来,非由陆而由海,其最初根据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之说;汤用彤则以陆路为中外交通的重要通道,并指出:"因西域各国兴灭异乎前朝,故西行路线亦遂变更。"汤氏说有五,梁氏说有六。二氏之说虽不尽相同,但陆路、海路揭示了西行求法运动的历史真相,并与当今"一带一路"的思想高度吻合。其间,一千多年来,或"吐蕃强大,阻隔交通",或"中国内乱,民力凋敝",或"国乱相寻,西域道梗",西行之路,通塞改易,不绝如缕,明清以下,乃至20世纪,这条通向西方的黄金通道,终成绝响。考察其历史及其政治、经济、宗教诸多因素,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显西行求法是汉地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他求法、译经成果丰硕,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显赫,对中国佛教文化和古代史地文化具有卓越贡献。他在天竺10余年间,得《摩诃僧祇众律》、《萨婆多众律》各一部,于师子国写得《弥沙塞律》一部。这些律典就包含了四部律中的三部。他对中土佛教戒律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似文献   

19.
<正>朱士行,三国时期的高僧。他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他从西域求得的经典《大品般若经》,对当时的般若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远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我们揭开丝绸之路辽阔而神秘的面纱,带来奇特而纷繁的异域文化。至公元67年,汉明帝因夜梦  相似文献   

20.
和谐之母——西王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王母,全名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简称王母,又称金母,俗称王母娘娘,是道教著名神仙之一。关于西王母的来历,自古众说纷纭。《山海经》记载“西海之中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