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四)徐向东四:意向性与因果性作为一个同一性论点,类型同一性理论由于太强而引起了众多的异议,对这个理论的比较合理的抉择便是标志同一性理论。这个理论断言在精神类型和物理类型的标志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存在被认为符合精神性质和物理性质的不可还原的特征。因此,标志同一性理论既避免了对类型同一性理论的现象性质异议,又避免了精神状态类型的多种实现的可能性的异议。但是,这个同一性理论是否避免承诺类型同一性理论和相关的异议,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关于事件本质的形而上学理论,取决于对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的关系的另一种理解,这种理解认为精神事件是伴随着物理事件而发生的。标志同一性理论以及对事件本质的讨论,是最近20年来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另一个热点。这场争论的中心人物是戴维森和金(J·Kim)。戴维森在心一身关系上的见解称为“异常一元论”(Anomalousmonism)(或“非还原的一无论”)①。按照这一观点,尽管精神类型或精神物质既不可还原为物理的类型或性质,也无彼此相关的规律,但每个个别的(标志的)精神事件是一个物理事件,这个观点的异常性表现在精神现象的因果的异常性上。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初,在帝国主义时代,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出现了两个思潮,即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运动(包括作为实证主义哲学变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和现象学——存在主义运动。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这两个思潮的产生,从阶级根源上看,是体现了帝国主  相似文献   

3.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二)徐向东二、心理学说明和精神过程的本质我们可以通过两种主要的方式获得关于精神状态的知识,一种方式是内省;另一种方式是分析精神状态在行为的产生和说明中所起的作用。这样,在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精神状态的了解上便呈现出一种不对称性:一方面是对我们自己的思想内容和感觉经验的直接接近,另一方面我们只能通过可观察的资料(行为标准)来推断他人的精神状态。内省、自我知识以及精神状态的第一人和第三人的接近之间的不对称性的问题,曾是60、70年代心灵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尤其与维特根斯坦在规则、标准和私人语言上的观点有关。①一些争论(如这种不对称性是否成立、内省知识是否是不可错的)至今仍在继续着。②不过,可以肯定,精神状态不仅是内省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在行为的产生和说明中起着作用的状态。这个事实为我们判定关于精神状态本质的竟争理论施加了约束。反过来,心理学说明也对我们个体化精神状态的方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80年代心灵哲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围绕着心理学说明的本质所展开的一系列争论,这个争论的焦点恰恰就是两种个体化精神状态的方案之间的冲突。大致说来,这里有两派主要的观点。一派观点认为常识  相似文献   

4.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三)徐向东三、意识和主观经验意向性质和感觉性质,构成了精神状态的本质特征。因为一个精神状态至少必须具有其中的一个性质,有的精神状态同时具有这两个性质。这些性质对于理解精神现象和非精神现象之间的区别以及各种类型的精神现象之间的差异都是关键的。可是,与对思维(Think-ing)的研究相比,精神现象的感觉方面(Seeing)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感觉性质的问题只是作为对同一性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的异议才得到重视。总的来说,这里有两个根本问题:首先是主观经验的本质问题,然后是经验的感性方面能否在物理主义的框架内得到说明。对感觉性质的本质的分析首先涉及感觉经验的对象问题。在对感觉状态进行描述时,我们使用了那些同样应用于物理对象的词汇,如按照形状和色彩来描述视觉。齐硕姆(R.Chis-nolm)论证说,当我们把这些色彩词应用于物理对象和它们的现象(appearance)时,这些词在这两个情形中是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在他看来,一个白色的对象在合适的条件下的确呈现出我们称作“白”的现象。可是,为了避免无穷后退,我们不能认为这个白色现象也是由另一个中间的“对象”呈现出来的。而且,由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西方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以前,所谓后实证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已经大大“动摇”了逻辑实证主义在科学方法论领域内的支配地位。他们著作中提出来的观念是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狭隘经验主义的理所当然的反应。后实证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把研究科学中的变化(科学进展的)条件,看作是科学哲学的基本目的,并广泛运用科学史料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理论负有确认观察的职能,并以此取代新实证主义所提出的标准科学观念。与此同时,他们也特别强调科学家的想象能力和聪明才智对科学探索的作用。他们的着眼点与其说是研究科学知识的逻辑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图灵著名的"通用机"的属性长期以来支撑着关于认知本质的功能主义直觉。克里斯·伊利亚史密斯认为,对可多样实现性的标准的功能主义论证有一个逻辑问题。这些论证实质上都依赖于图灵对计算的强有力的洞察。在处理了对这一批评的一种可能的答复之后,克里斯·伊利亚史密斯进一步论证了功能主义不是理解什么是具有心灵的一种有效途径。特别是他证明了在区别执行和功能时所涉及的难题会使可多样实现性无法检验,难以提供新的信息。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图灵机在心灵哲学中的作用还需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7.
我对介绍一般系统论有为难和讨厌之感。显然,在我看来,一般系统论者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即“系统的本质是什么?”基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然而,我所接触的一般系统论者不仅没提及哲学,而且似乎把哲学看作废弃的和缺乏时代性的东西(哲学的某些问题很久以前就被逻辑实证主义者取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等通过激活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否定性动力,以反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不同,西方思想界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兴起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却一致强调马克思哲学作为"科学"的唯物主义之维.这两种解读视角似乎形成了某种"拉锯"之势,而其中所蕴含的问题恰恰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本文仅简要考察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意大利学者科莱蒂在<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中对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由此管窥西方马克思主义演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作者首先指出,随着历史学的发展,它的问题和研究方法也复杂起来了。因此,在历史学面前不可免地要提出一系列哲学问题。但由于资产阶级学者的历史哲学观点的局限性,影响到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作者认为,把历史哲学分为批判的(关于历史认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和教条主义的(关于历史过程的理论),有它的合理性,因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和作为历史学、作为历史意识的历史是不相同的,它们各有自己的独特的问题。作者认为,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著作是极其广泛的,但把它们综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一、宗教的;二、存在主义的;三、实证主义的。宗教历史哲学认为历史问题首先是神学问题,它求助于彼岸的超历史的力量,主要是站在过去的立场来批判现存的社会;存在主义把历史看作是人的存在问题。在存在主义看来,历史哲学是人的哲学,通过个人存在研究历史的基本问题。实证主义哲学家认为历史学是经验研究的具体领域。哲学既不研究历史过程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也不研究一般的历史认识理论,而是对现实存在的历史学作具体的逻辑方法论研究。实证主义局限于历史学的逻辑方法论的分析,回避对具体历史现实的研究,把资产阶级社会及其思想体系当作自然准则接受下来。作者对这三派作了一定的分析和批评,但对它们的某些观点又表示同意和赞赏,说它们提出了重要的历史哲学问题,阐明了历史研究的某些特征,特别是历史说明的逻辑对批判陈旧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概念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王路 《哲学动态》2003,5(5):25-29
1982年,格雷林出版专著《哲学逻辑导论》,1997年又出了修订版。他认为,哲学逻辑不是关于逻辑的,也不是逻辑;“哲学逻辑是哲学,尽管是充满逻辑信息和对逻辑敏感的哲学,依然是哲学”。书中讨论的题目是:命题、分析性、必然性、存在、同一性、真、意义和所指。选择这些内容并把它们称为哲学逻辑,主要有三个理由:第一,“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11.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文章主要阐述了三代实证主义对构造心理学、激进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实证主义方法论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是在心理学研究中起主要指导作用的方法论之一。  相似文献   

12.
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知性的论辩是当代隐喻研究的相互作用理论和字面主义理论的一次重要交锋。海西和罗蒂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对"隐喻是否具有认知性"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将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识性的论争置于20世纪后半期分析哲学对逻辑实证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一方面希望可以说明何以隐喻不是一种单纯的话语风格修饰品;另一方面借以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一)徐向东心灵哲学最近40年来的发展突出地体现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尤其是哲学与“认知科学”的关系。195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跨学科学术讨论会上,由于强调研究心灵的内部过程的重要性.因而宣告了认知科学的诞生,对人类心灵本质的探究终于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从科学思想史的角度看,20世纪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对物质世界、生命现象和人类心灵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这种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正逐渐统一起来。与量子力学一样,对心/脑的科学研究也给哲学提出了大量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而哲学对有关概念的分析和对各种方法论的批判性考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由此不难理解一般科学哲学和特殊的科学哲学在本世纪呈现出来的那种生机勃勃的局面。可以说,20世纪哲学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与科学的关系。因此W、V蒯因说科学哲学就是充分的哲学。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理解心灵哲学,我们就无法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历史进程。同样,不认识到心/脑的研究在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我们也无法理解心灵哲学最近20年来在西方哲学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哲学分支的关系。所以,我们把对心/脑(min  相似文献   

14.
美国哲学界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新评价高湘泽重新认识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理论倾向和理论结局以及重新评估它的哲学史地位和意义,是美国哲学界近年来的新议题之一。其中1991年12月27日至30日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第88届年会上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在这次会议上,围绕“重新评估逻辑实证主义”这一专题,伊利诺斯大学的迈克尔·弗里德曼(M.Friedman)以题为《对逻辑实证主义重估》的论文被推举作大会专题中心发言;纽约州立大学的大卫·威斯曼(D.Weissman)教授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理查德·克莱③R.Creath)教授分别以题为《逻辑实证主义重议》、《惯例、中立性和逻辑的局限》的论文被推举对弗里德曼的发言作评论性发言。现将他们的有关看法简介如下。一、关于对逻辑实证主义基本理论倾向的认识问题弗里德曼认为:以往人们在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理论倾向的认识中,有两种较为盛行的看法:其一,认为逻辑实证主义本质上属于传统的哲学基础主义之一种,即认为逻辑实证主义者也和传统的哲学基础主义者一样,首先“是想从某种莫明其妙地外在于、凌驾于或高于各门具体科学自身的、优越的基米德式的立足点出发,为科学知识陈供某种哲学上的正当性”;其二  相似文献   

15.
哲学行为主义、心身同一论、功能主义、异态一元论、取消主义和解释主义一般被划归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阵营。它们在本体论的基本承诺上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坚持世界上只有一种实在,这就是物理实在,不存在与物理世界不同的心理世界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其他的心灵哲学理论区别开来。尽管如此,细究之下,在关于心的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  相似文献   

16.
齐泽克所提出的"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映了当代激进哲学在批判资本主义"物化"现实的过程中推进意识形态批判的新的理论诉求。回顾卢卡奇以来西方左翼思潮的逻辑演进,分析齐泽克不同文本中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证明:全球化条件下作为"自主主体"的资本,"真实的抽象"中关于"意识形态的第三大陆"的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的拉康式重构,分别构成了齐泽克"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目标指向、理论起点和方法本质。回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身,当代激进哲学的探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问题的肯綮,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厘清的逻辑疑难。  相似文献   

17.
A.F.艾耶尔(1910——1989?),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通常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在英国的代表。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1936)和《哲学的中心问题》(1973)两本著作中,集中批判了基督教神学的“上帝存在”的命题。两部著作对神学的批判立足点是相同的,前者的分析较为笼统,而后者的分析则较为具体,它们都企图从逻辑上分析基督教神学命题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一、实证主义在我国的简要回顾实证主义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潮,也是西方哲学中最早宣称要用实证科学作为哲学基础的哲学流派。它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出现于法国,40年代出现于英国,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后来被称做实证主义鼻祖的法国的孔德与英国的密尔(旧译“穆勒”)和斯宾塞。进入20世纪后,实证主义哲学在欧洲经历了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阶段,而美国的实用主义也与实证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实证主义哲学传入我国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末,孔德的实证主义和密尔的逻辑学就通过严复的译著而为国…  相似文献   

19.
阿多尔诺的主客体思想关涉到他对同一性哲学和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非同一性哲学、社会批判理论的建构,特别是阿多尔诺对于客体优先性原则的阐释,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况。同时,主客体关系问题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对于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阿多尔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分析哲学:罗素与维特根斯坦(上)分析哲学是一个概称,指的是由于本世纪初数学、逻辑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重大突破而兴起的一种哲学运动,但其中的各个流派的主张是不同的,其共同点是方法上而不是内容上的。分析哲学认为哲学是“语言分析”的活动,通过语言分析,澄清哲学问题。就它强调“科学”并承袭经验主义的传统来看,它是实证主义思潮的延续和发展;在认识论上,则表现为物理主义、心理主义、通过语言上的逻辑演算对思维进行定量分析和精确化的倾向。将认识问题归结为语言和逻辑判断问题,康德就已经开始做了,但直到本世纪才由于同数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