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为政》篇有两段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记载: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从统一说明德与政的关系,“道之以政,……道之以德”,从对立说明德与政的关系;德与政的对立,指出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德与政的统一,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总要求。朱熹在解说“为政以德”的时候,提出:“政之为言正也,所  相似文献   

2.
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思想以“仁”为基础,以“利民”为价值导向,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理想目标。为此,他要求治国者自身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坚持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选贤任能,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坚持和发扬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于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智 《道德与文明》2020,(1):150-155
"为政以德"是孔子以至整个儒家最重要的政治思想,本义指统治者修德而安人安百姓,但它还有另一含义,即将道德作为政治手段。前者是孔子"义利之辨"与道德自律的要求,后者是由其民本主义立场所逼显。孟子与荀子"王霸之辨"思想的源头正是孔子的"为政以德",他们分别将它向重德性的"为政以仁"与重规范的"为政以礼"发展。孟子除收紧在统治者的道德存心上论"王霸异质"外,还坚持霸道能向王道转进的观点,这与"为政以德"的两层含义及其关系有关。荀子的王道理想重视外在合法性的礼,却忽视了"为政以德"的本义。"为政以德"虽为孔、孟、荀所共倡,但它实际上无法在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下真正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4.
“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在同生徒们谈论学问的时侯,以及同王侯们谈论国事的时候,始终是把伦理思想同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其鲜明标志,就是他所讲的“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为了把孔子“为政以德”这句话的具体内容了解得比较透彻,有必要首先把这句话中的“政”和“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含义作一番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曹润青 《现代哲学》2020,(2):155-161
在《论语注》中,康有为将孔子改制理解为“政”与“教”的双重改革孔子一方面揭示了由“小康”渐进“大同”的政治改革路径,一方面提出了由“各亲其亲”到“直隶于天”的教化改革路径,两者共同组成孔子改制的主要内容。在康有为看来,孔子改制不是对前代的因革损益,而是对中国文明的奠基,正是孔子提出改制并形成完整的改制思想,中国历史才得以跟随孔子教导,从政教两个方面整体地摆脱野蛮,进入文明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孔子之改制意味着文明的开创,孔子因此被赋予“文明之教主”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徐复观与儒家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徐复观,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独特贡献之一,就在于他细致而又令人信服地阐述了儒家政治哲学思想中与现代民主政治思想、法治思想相通之处。他认定孔子“创发了中国的自由社会”,孟子开启了“民主政治原则之端绪”,荀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却蕴含了专制之倾向,陆象山提出“尊重人格之尊严”,实为现代民主政治奠定了思想基础。徐复观看到了儒家思想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补充意义,却忽视了两者之间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的人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对人学寄予极大的关注,认为人是自然生成物,又是“万物之心”,宇宙的心脏。孔子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孟子进一步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问题,苟子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人之何以为人的命题,认为人具有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孔子毕生以创建“仁学”伦理文化、丰富和发展传统周礼为己任 ,未将思考和阐发当时的法和“法制”问题作为自己主要的人生目标。政法不分的专制统治模式使他的“为政以德”主张合乎逻辑地具有“为政以法”(“为政以刑”)的特质 ,“为政以德”也合乎逻辑地含有“为法以德”的思想。从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特性和《论语》看 ,孔子不仅不“轻法”,而且对法和“法制”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召陵之盟”是先秦史上的大事件,尤其是春秋时期齐、楚关系史上的大事件。它是管仲和齐桓公精心谋划且费尽心机的成功会盟,反映了管仲和齐桓公的政治气度、远见、才能和成就,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确立了当时齐国的天下霸主地位,实现了楚人“观中国之政”的宿愿,避免了一场社会大战乱,还树立了天下霸主的典范,从而使得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春秋时期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因对春秋霸主及争霸的诸侯有着示范作用而影响了春秋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古代官僚制的基本价值特征及其制度性缺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专制官僚制是建立在中国封建地主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形态,作为国家组织结构和形式,是人类社会在农业文明形态下最严密的统治和行政体制。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官僚阶层的“阶级伦理”,与此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古代官僚体制所独具的基本价值特征:适应现世的世俗理性主义精神;合法化基础的价值一元倾向、“官本位”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形成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阻碍社会发展的制度性缺陷:国家制度民主的荒漠、体制的形式合理性缺乏。  相似文献   

11.
<正> 大家都承认,孔子最早提出了“正名”问题,但是对孔子“正名”的性质和意义历来是有歧义的。有的哲学史家或思想史家总认为,孔子的“正名”只具有政治、伦理方面的内容,不具有名辩(逻辑)方面的意义,或者认为孔子只提出了正名的要求,没有提出过其它名辩方面的思想。有人则认为,像“举一反三”、“能近取譬”这样通俗化的名言,只是常识范围的举  相似文献   

12.
礼治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很崇拜周礼,主张“复礼”、“为国以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复礼”的办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礼治思想与孔子“仁”的思想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吕欣 《哲学动态》2023,(4):61-70
《论语》中的“文”含义丰富,既反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更折射出诸子时代前后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由德礼体系向仁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西周春秋时期的思想史围绕且聚焦于“德”,并塑造了德礼体系;孔子则进一步突出“仁”的意义,在仁礼互动关系下重新阐发了“文”。孔子和儒家学派将六经作为经典之“文”的重要代表,亦通过天人之道来论说“斯文”,进一步深化“文”的哲学价值,由此建构出基于秩序性与神圣性的思想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世界和儒家哲学史的发展脉络,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霞 《管子学刊》2005,(4):83-86
《论语》各篇材料看似任意罗列,仿佛没有任何秩序,其实不然。孔子评论《诗经》日“思无邪”,该章被编排在《为政》篇的第二章,十分耐人寻味。实际上,“思无邪”被排在这样的位置,也影响到了人们对《论语》的认识。其实,《为政》篇以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为主旨,孔子《诗》教思想的本质是“政教”,从新出土的上博竹书《诗论》便可以看出孔子《诗》教思想的“德教”内涵,从而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思无邪”的含义,也可加深我们对《论语》内在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杨朝明 《管子学刊》2012,(2):99-104
在孔子心目中,“文武之政”可谓理想的政治样板.孔子时代,周朝“方策”典章一定还有不少存留,新近问世的“清华简”可以旁证,“清华简”《保训》篇对认识“周政”和儒家思想意义重大,该篇关于“中”的论述,印证了儒家中道思想的源流及其对“周政”的极大影响,说明孔子儒家思想与“文武之政”的确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大环境下的学术自由、学术批判是《论语》成书的重要原因。后世对孔子的“封圣”及与之相联系的对《论语》的教条化 ,严重违背了《论语》自身所表现出的学术自由、学术批判的精神 ,阻碍了《论语》所提出的积极思想的发展 ,进而束缚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往《管子》的研究中,言稷下黄老学派者有之,论齐法家者亦有之,唯不见稷下儒家。本文试从政治思想方面对《管子》中稷下儒家流派作一番探讨。一、行德政——“顺民心”的思想路线行“德政”、“顺民心”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路线。孔子讲“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孟轲讲“仁政”:“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德政”、“仁政”  相似文献   

18.
孔子在社会理想上憧憬"大同"之世,在现实的政治治理上则向往以亲情关系为主轴的家国一体的周礼之治,力图使政治社会成为一个"道德的团体",所以,"为政以德"成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礼制是其对社会基本结构的设计,义乃政治治理的价值目标,孝悌是政德之根,仁为诸政德之全体大用,所以,其政治伦理思想内含一种内在逻辑结构,同时又表现出典型的美德政治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针对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忠君尊王、仁政德治等政治主张。但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认识到他的思想价值,反而使他颠沛流离,赍志而殁。孔子死后,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孔子思想的价值,把它奉为正统思想,给了孔子生前未曾意料的殊荣,一直追谥加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为“万世师表”,并在全国各地修建庙宇。曲阜孔庙是其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  相似文献   

20.
<正>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道德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民本主义和天下为公的思想。研究孔子要善于取其精华。历史上有两个孔子,一个是被歪曲的孔子,一个是孔子本人。孔子的孙子和西汉的董仲舒都歪曲过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宋代理学家吸取佛教教义对孔子进行歪曲,后来也不断有人对孔子作这样那样的歪曲。研究孔子要对孔子的著作做慎重的考辨,要把歪曲的纠正过来。例如《论语》上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实际上是民本主义思想的表现,是说人民同意、赞成的要“由之”即听从,人民不同意不赞成的要“使知之”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