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秀山 《世界哲学》2015,(2):5-12,160
本文围绕着德国古典哲学的"否定"概念,首先探讨了这个概念作为逻辑范畴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的演进史,肯定了黑格尔通过将"否定"引入"存在论一本体论"从而完成德国古典哲学对传统形式逻辑的改造工作。其次,由于黑格尔的"精神"的能动性,"精神"促使"理性"达到自我认识,最终使得"理性"成为有序、合理的"意义世界"的创造者。最后,本文指出,"否定"的"精神"在哲学上不是斯多亚主义,不是怀疑主义,也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存在主义一实在主义",因为"精神"通过"理性"开创了一个新世界。同时,"精神"的持续"否定"意味着我们可以确信一个更好的"未来"世界必将到来。在这个意义上,"否定"的"精神"又是一种"未来主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黑格尔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的众多层次进行了讨论。通过将黑格尔实践哲学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集中论述了三个命题,它们分别是(Ⅰ)黑格尔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社会异化理论,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并不简单放弃"实践哲学"作为规范科学主张的"完全异化"理论;(Ⅱ)在一个包含基本法所有"生成层面"的统一的法的概念中,黑格尔区别了这一统一概念的不同层次——就如同她们最近被称之的那样。同时,将他们历史实现的问题主题化;(Ⅲ)黑格尔的法哲学包含一个政治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现在追问国家任务的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哲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精神与自然的统一。按照他的理解,自然与精神、人与自然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尽管精神高于自然,尽管人对自然是自由的,但自然却不能被精神取代、更不能由人来取代。黑格尔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自然和精神的关系。他说:自然是新娘,精神同她配成双。这种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绝对精神"是黑格尔的核心思想,那么,"绝对精神"的"绝对"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该怎样理解"绝对精神"的"绝对性"?这是需要悉心辨析的难题。本文力求借助海德格尔的"元一"概念和鲍德里亚的"内爆"概念,对此做出新的诠释,认为黑格尔向人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具有"内爆性"特征的绝对体系,并且与具有"开放性"的康德哲学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由此可以进一步回应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的相关争论,得出"要黑格尔,也要康德"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巴黎手稿》对《精神现象学》的独特诠释,标志着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创造性重构。随着黑格尔的精神形态变迁史被阐释为人的劳动生成史,其劳动概念则被把捉为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或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然而,考诸文献,这一重构显然有意无意地"误解"了黑格尔。当涉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时,科耶夫、马尔库塞与泰勒虽然解读路径各异,却都或多或少承继了这一重构及其"误解"。因此有必要重思这一重构,并揭示其间的哲学意涵。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9,(4)
定在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扮演着言说现实性的重要角色。康德对于定在概念的运用总体上是非反思的,定在概念只有在与非存在概念并用时方才具有现实性的内涵。黑格尔对于定在概念的界定最具代表性。一方面在《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中黑格尔将定在概念理解为体现普遍性的具体规定性,以及变的环节中的否定性,另一方面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则用定在概念来把握商品交换社会的语境中的社会普遍性和原子式个人的结构。费尔巴哈则将定在理解为人的自然本质,在面对宗教批判的任务,提出了"揭露定在"的任务。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定在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的定在概念。  相似文献   

7.
康德哲学有两个伦理学概念,第一个同"物理学"(探究"自然的因果性")相区别,把"自由的因果性"或"自由法则"(Freiheitsgesetze)置于思想的中心,第二个同"法权学"(源自罗马法的ius)相区别,"不为行动立法(那是ius的事),而只为行动的准则立法",因而是"德性论"的伦理学(ethica)。后人往往遗忘康德第一个伦理学概念,而仅仅依据与法权学相对的第二个伦理学概念言说康德,因而产生了许多误解。本文指出,这个误解源于黑格尔,已经延续了二百多年,但黑格尔对康德的指控自相矛盾,无视康德文本。许多英美的现代阐释者延续这一误解,试图把"法权论"从康德伦理学中分离出去,本文对这些观念进行了批驳,阐释了这两个伦理学概念如何是统一的、一致的,必须把康德伦理学作为一个体系、一个整体,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倪剑青 《哲学研究》2012,(11):70-77,129
##正##黑格尔哲学将自己标识为绝对唯心主义,而"绝对"概念乃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绝对"这个概念并未得到过真正的澄清。不仅黑格尔本人对此语焉不详,而且他似乎有意避免对"绝对"这个最为关键的概念作出清晰的说明。这样做可以被认为是有正当理由的,因为没有一种说明能够让自己达到绝对的高度与深度。(参见海德格尔,第135-136页)但对研究者而言,则有不可推卸的责  相似文献   

9.
精神概念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乃至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真正立足点,并使他的哲学与近代意识哲学真正区别开来。精神不是主观意识的客观投射,也不可被还原到自我意识与理性的层面上。精神固然表现为个体意识,但它却是超出个体意识之上的真正整体,是个体生活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就是实在的意义世界本身。意义世界本身是《精神现象学》中意识、自我意识与理性诸阶段的归宿,而绝对精神则是它的自为存在形式。只有从黑格尔特有的这个立足点看问题,我们才能理解"精神"章中的一些疑难之点,也才能达到对近代以来的内在性世界观的深刻反思,并真正把握黑格尔在世界问题上与马克思、狄尔泰、海德格尔的一些深层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历史概念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无可争议的根本性意义①,但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概念,却不是无可争议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曾长期流行一种将历史与自然割裂的旧唯物主义的解释;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则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将历史与自然一体化的黑格尔主义的解释。近些年来,虽然受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人们将黑格尔主义涂上了生存论的色彩,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事情的实质。诚然,黑格尔的历史概念比之旧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且在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形成中起过重大作用,因而从旧唯物主义的解释转…  相似文献   

11.
"贱民"是黑格尔国家学说的重要概念,它是绝对精神逻辑演进的结果,也是客观性境况与主观性情绪的结合。黑格尔先后提出富人救助、海外殖民与同业公会的三重解决方案,但都无力解决贱民难题。马克思与黑格尔在现代性贫困问题上相遇,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与黑格尔的贱民概念存在着逻辑断裂,二者在概念属性、生成根源与主体使命方面有着本质性差异。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既是一个存在论的历史范畴,也是一个建构性的政治概念。它的现实生成就是一个客观的去神话过程,需要完成对"抽象一般"的批判与克服,而从哲学逻辑向政治逻辑的转变是马克思重构革命主体与超越黑格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就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来说,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持一种辩证的观点,但是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个人"本质"的不同理解。黑格尔将人理解为从事抽象的精神劳动的主体,而马克思将人理解为从事现实劳动的主体。黑格尔是在抽象劳动的基础上来把握二者的关系,马克思则是在现实劳动中把握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在黑格尔的抽象劳动概念基础上,个人与共同体达成的仅仅是虚构的辩证"和解",只有在现实劳动基础上,个人与共同体才能达成真实的辩证和解。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在《青年黑格尔》中将辩证法发展史概念化为"实证性"阶段和"外化"阶段,认为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和"雏形",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倾向于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模式,后者则从前者的绝对否定中摆脱出来,成为更具体、更历史的扬弃模式。卢卡奇认为,后一种模式的确立正是在《精神现象学》中完成的,并把该模式称为"辩证逻辑",以期与"形式逻辑"相区别。本文将卢卡奇所说的"辩证逻辑"称之为外化逻辑,并认为在《青年黑格尔》中,卢卡奇正是通过在黑格尔本人思想前后期中的"回溯法"和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之间的"穿梭法",来对比研究黑格尔的外化逻辑与马克思的异化逻辑之间的异同,从而力图达到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外化逻辑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当然这一解读依然带有浓厚的黑格尔气息,因此属于典型的卢卡奇式解读版本。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逻辑学绝不是无现实意义的诡辩,它不仅具有古希腊辩证法的思想来源,而且将之提升为一种现代逻辑,可被视为自身规定的奠基性哲学方案,并且为现代自由概念建立了基础。逻辑学包括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部分,三者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概念论才是黑格尔逻辑学的重心和最深层的领域,可以说是逻辑真理的策源地,有必要在当代哲学语境下重新解读。文章首先考察作为逻辑学核心与密码的"概念自身",然后重构概念论中从概念通向理念的逻辑理路,最后探讨作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绝对统一之理念的逻辑结构及其向自然领域的过渡,以此来革新研究界对黑格尔概念论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学者们历来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讨论面相学和头盖骨相学这部分的意义重视不够,认为这只不过表达了黑格尔对这两门早已过时的"伪科学"的繁琐甚至多余的批判,没有看到这两门学问作为黑格尔从"观察的理性"进入到"实践的理性"不可缺少的环节的重要意义。黑格尔认为,面相学实现了人的内在东西与人的实践行动的统一;头盖骨相学的结论 "精神是一块骨头"虽然陷入误解,但它毕竟说出了这一带有正面积极意义的无限判断的命题,进一步表达了人的精神和外在客观对象的统一,从而为"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自己本身而实现"的实践理性提供了理解的前提。这种前提,其他自然科学和一般形式逻辑及心理学都是不具备的。只有经过这样两个步骤的统一,观察的理性才终于迈入了实践理性的王国,理性也才从一种科学的旁观成为了能动地改变世界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使用了"反驳法",并在导论中展示了运用此方法的范例——对"自然的意识"的批判。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导论中不仅完成了对康德知识观的清理,而且也开辟了通过其"现象学"方法来展示真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法国新黑格尔主义者L.朗特格莱勃(Ludwig Landgrebe)教授、博士的“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的第四节。该文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三节进而谈到黑格尔原来想要表述的辩证法和他在自己体系中所体现的辩证法之间的不一致。第四节论述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五节论述恩格斯的辩证法。在第四节里,作者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探讨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辩证法”,有别于黑格尔的“观念的辩证法”,并以为“马克思首先是把他的思想看作为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者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既与唯心主义又与唯物主义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人的族类的自我生产的原则,它不是思维运动的规律,而是真正的生产活动的规律,是作为一个劳动着的并通过劳动来推行自我维持和自我生产的人的活动规律”,并说,“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变化的规律性的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谈到生产关系的时候,作者认为:马克思依照哲学传统所赋与他的非此即彼的概念不能对生产关系的实质作出最后的答复,作者以为:“生产关系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精神,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还讨论了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自在的自然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可以根本不问的问题。”并认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点不仅与唯心主义有血缘关系,而且甚至在结构上相同”。最后作者在谈到人的问题时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是自然整体,这个整体的本质核心不是精神,但也不是物质,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竟瞎说;“在这一点上显然可见:马克思的观点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形而上学思维的整个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黑格尔逻辑学置于康德先验逻辑这一背景下加以考察。康德先验逻辑面临的关键任务之一是如何揭示出纯粹概念的完备体系,为此,康德采取了"形而上学演绎"的进路,其实质是一种反思方法。在黑格尔看来,反思方法与纯粹概念的"无中介性"本性不符,他提出了辩证逻辑的方案,力图以合乎纯粹概念本性的方式完成康德未完成的任务。黑格尔的具体做法是从没有任何前提和预设的初始概念出发,严格地演绎出其后的所有概念。而这种以自否定的方式自生成的逻辑乃是一种自由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
“承认”:黑格尔实践哲学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外学界围绕“承认”概念兴起的对黑格尔实践哲学的重新解释。按照传统的解释,黑格尔是一个反自由的、极权主义的思想家,但从“承认”概念出发,我们可以认为黑格尔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由理论,指示了对自由问题探讨的一个独特的向度。黑格尔“被承认的自由”的思想对于当前实践哲学诸多问题的探讨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的"理性"概念包含着他在存在论和方法论上的独特主张,是其成熟时期哲学体系的真正基石.雅可比对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及其关于"知性"与"理性"的区分,对黑格尔的理性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耶拿早期的《差异》一书中,黑格尔表明,包括康德、费希特在内的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将存在的根据和世界的可理解性归根于一种通过否定差异和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