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虽然相比“裸辞”而言,“骑驴找马”不需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和勇气,但选择“骑驴找马”的职场人也照样有他们的难处。  相似文献   

2.
我们还需要“自我牺牲”精神吗?高兆明在市场经济建设中,“自我牺牲”精神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在一些人看来,市场经济奉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既然如此,再提“自我牺牲”精神就是不合时宜的。这是一种浅薄的认识。策一,“等价交换”原则这仅是经济领域商品交换...  相似文献   

3.
岳帅 《佛教文化》2013,(2):124-124
“合十”又称“合掌”,是佛教徒常用的生活礼仪。“合十”就是透过肢体的动作,端正仪容,清净身心,在自在、宁静的身心状态,修持佛法。具体做法就是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  相似文献   

4.
人造细胞是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人造细胞及其衍生出来人造生命的伦理问题也备受关注,关于是否应该继续研究人造生命,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各执其词。以克莱格·文特“创造人造细胞”事件为切入点,回顾了人造生命的历史,简要介绍人造细胞的产生过程,分析人造细胞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同时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为医学伦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不同的维度与角度,让人们对人造细胞产生的道德问题做出更全面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世界缺什么?这一问题的真义是:“我”成为“我们”的精神世界缺什么?缺“伦理”,缺“本性上是普遍的东西”的伦理!这一缺失历史地根源于对人类文明原初经验和童年记忆的误解和误读,因而必须进行中西方民族精神发展的宏大叙事.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文明的集体记忆,作为一次伦理事件,其深远精神意义使它成为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制礼作乐”的西周维新是中华民族的原初经验,礼崩乐坏是中华民族的童年记忆.带着“伦”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的原初经验和童年记忆,中西方民族开启了各自的精神之旅.20世纪初,中西方哲人以不同的话语形态和问题指向诞生了同一个文明觉悟,这就是“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学会伦理地思考”的“伦理觉悟”.行至当代,中西方民族、中西人的精神世界“同是天涯沦落人”,面临同一个难题:伦理缺失,伦理家园失落.由此,“我们如何在一起”的道德追问,便演化为“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追寻,最后演变为一场关于人类文明前途的信念危机:“我们能否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李世峥 《天风》2004,(11):24-25
在圣经中的确记录医病的神迹,但当人们追求医病的神迹胜于追求赐人生命的信仰之时,这诚然已经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人们为何如此看重医病的神迹?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对医病的神迹的认识上存有许多误区,倘若能走出这些误区,便能以冷静的态度面对医病的神迹。为此,本文将尝试分析其中的种种误区,并通过对耶稣关于医病的神迹的教训来矫正这些错误的观念,从而走出误区,正确看待医病的神迹。  相似文献   

7.
赵猛 《世界哲学》2007,8(6):13-25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通常认为"美德即知识"(αρετηειυαιγυωσκδ;virtue is knowledge)这一命题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不仅不符合文本事实,而且抹煞了这一问题所具有的张力,造成了在解释苏格拉底与其弟子们的哲学的进展与嬗变方面的困难。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这一问题,并提倡人们认识自己和"善"、"美德"的本质,但是他所说的认识(γυω-σιδ)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识(επιστημη),还包含生存实践的层面。柏拉图认为"美德即知识",并力图在知识论层面上给与"善"和"美德"以明确的定义。而小苏格拉底学派则从另一侧面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哲学,试图从生存实践的层面来定义美德。  相似文献   

8.
夏新穗 《天风》2009,(10):68-69
豫东某教堂所在的村叫李庄,全村居民以李姓人家为主,李姓人在村里人多势众,说话算数.2008年,村中一户李姓人家有一人在外打工时遭遇横祸,不幸客死他乡,死者家属十分的迷信,专门请来了"风水先生"为其看风水.这位"风水先生"煞有其事地在村子里转了一圈,然后指着教堂说: "礼拜--李败(谐音),教堂不除,李姓必败!"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涉县索堡村张家垴的张茂元老汉刚满八个月的小孙孙昼夜啼哭,使张茂元一家笼罩在一片愁云之中。老汉的儿子外出打工,千斤重担就落在了老两口身上。村上离乡里山高路远,缺医少药,连个小药铺也没有,找谁看病呢?愁得老两口坐卧不安,  相似文献   

10.
早先带有贬义的“机器人”,而今有人竟在考虑为它“立法”、为它争“人权”了。假如有一天你在敲打键盘时被控告为“攻击”、你要与新一代吸尘器一同去投票站参加选举,那该是何等尴尬。若机器人不断“进化”、“升级”、“自我复制”、“结婚生子”,当它们的智慧与才能有一天大到足以与人抗衡的地步,它们就可能转而与人类较量一番。 让机器人拥有“人权”,就是企图违背“机器人三大法则”,就是企图放纵机器人,就是间接地在危害人类。  相似文献   

11.
体现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式人道主义思路,本质上是一种类与个体二分的古典自由主义思路,它没有看到由劳动和财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历史观意义。而体现在《神圣家族》中的现实人道主义思路,则开启了从人的行动或实践的发生学角度来阐释人类发展的新思路,它是充分吸收法国大革命之历史观意义后的结果。尽管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滞后,马克思此时的这种思路还无法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路相媲美,但必须肯定的是,它所开启的基于人的实践的历史发生学视角,不仅使基于类本质的异化式思路成为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过去了的事件,而且它本身对于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路也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这种新思路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资源保存理论,考察职场中颜值影响工作幸福感的机制及边界,对1079份配对数据的多项式层级回归分析发现:颜值对工作幸福感有倒U型的影响,颜值中等偏上(6.88)的员工有最强的工作幸福感;不同职场类型中颜值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在高要求-高控制的职场中,颜值对工作幸福感的曲线效应最强;分配公平感在上述影响路径和交互效应起中介作用。结论对人力资源管理和面孔吸引力理论具有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高考后,一篇浙江省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了广大网友的激烈讨论。整篇文章充斥着“文学气息”,具体表现在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生僻词汇,例如嚆矢、祓除、孜孜矻矻等,还引用了马丁·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言论,而这些词句对于大部分高中毕业生来说,是根本没有能力理解透彻的。有网友表示,相比之下,自己的高考作文简直就是“小学生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15日刊登署名李侠的文章《公众为何厌倦了科学与伪科学之争》。文章说,近几年来,国内舆论的一个热点是科学与伪科学之争。然而今天,广大公众对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厌倦了。原因是:其一,公众对这场争论已经产生了理解疲劳,无法准确划定科学的界限。其二,旷日持久的科学与伪科学之争,日益远离对公  相似文献   

15.
趋近重塑总是积极的吗?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趋近重塑的积极影响,本文基于自我效能理论,探讨趋近重塑对任务绩效的“过犹不及”效应以及任务互依性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对316份匹配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趋近重塑与任务绩效呈倒U型关系;自我效能感与任务绩效呈倒U型关系,自我效能感在趋近重塑与任务绩效间起中介作用;此外,任务互依性削弱了趋近重塑与任务绩效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6.
“恐生”这一话题受到广大网民的热议,针对该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但我国的生育率依然持续下降,甚至面临“低生育率陷阱”的生育危机。为什么在国家出台“全面二胎”的鼓励生育政策之后,国民生育意愿却下降?本研究考察了生育年龄限制感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在其中的边界条件。研究1通过两个子研究考察了生育年龄限制感与生育意愿的关系,其中研究1a对400名在职育龄个体进行问卷调查;研究1b对500名二孩育龄人群进行线上实验,启动被试二孩最佳生育年龄为40岁;研究2以100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实验操纵生育年龄限制感:最佳生育年龄为26岁(VS.对照组),并进一步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在生育年龄限制感与生育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被试的实际年龄越接近自己认为的最佳生育年龄,其生育意愿越强烈;社会经济地位在生育年龄限制感和生育意愿间的调节作用显著。该研究丰富了心理学视角下生育意愿的文献,为提升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提高我国的总和生育率、走出“低生育率陷阱”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族性""时代性""人类性"是高清海先生对于"创建当代中国哲学理论"这一重大任务所规定下的三项原则或基本轮廓。这三项原则不仅是高清海先生在《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这一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文中所着重讨论的,更是在其晚年所发表一系列重要成果中一直思考的中心问题。这些思考和讨论给我提供了一个颇有深度的理论框架和颇有高度的讨论平台,使得我们能够在一个相当高的起点上来做进一步的思考,在承接"创建当代中国哲学理论"这一历史使命中"接着讲"下去。  相似文献   

18.
入春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在祖国神州大地肆虐,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坚强、果断作出全面部署,一场没有硝烟的抗击“非典”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中国哲学与中国义理学的区别时指出,用哲学方式来重述中国义理学传统的好处在于:可以把义理学传统放置到近代学问的体系中加以审视,获知其在近代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也就是说,哲学是促使传统的学问获得近代知识自觉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谓“再思”(Andenke...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新儒学思潮肇始于“五四”时代,是对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所作的保守性回应。 新儒家学者自觉作为现代化实质内涵的科学和民主,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更是中国社会能否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他们严厉批评腐儒冬烘们的顽固不化,指出科学和民主这两种精神“完全是对的”,应“无条件承认”。梁漱溟坦诚宣布:“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为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可见,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科学和民主,而在于如何要科学和民主,如何在保持民族文化自主性前提下消化、整合、涵育这些现代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