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幼儿心理压力的现状,并对性别、年龄和入托性质等影响因素做了检验与分析,此外还进行了幼儿心理压力与行为问题及家庭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68.9%幼儿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其中压力较大的孩子约占10%;幼儿的心理压力与性别无关,但与年龄、入托性质等因素有关,大班比小班、全托比日托的孩子的心理压力大;幼儿心理压力与行为问题尤其是违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与家庭生态环境的诸因素之间也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黎标 《天风》2018,(7):32-33
关系就在一天天的生活上建立起来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无可取代。然而,现在的孩子多生于双薪家庭,父母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职场上,教养与陪伴孩子的任务往往"外包"了——孩子的生活照料有长辈或保姆,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温习与做功课交给了托管班,就连孩子的消遣活动都让高科技和一些商家给包办了。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5914名0~3岁婴幼儿家长为问卷调查对象,考察了家庭认知环境、入托经历、努力控制对0~3岁婴幼儿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婴幼儿努力控制在家庭认知环境与婴幼儿发展中具有中介效应,即家庭认知环境通过作用于努力控制而对婴幼儿发展产生影响;(2)婴幼儿是否入托在“家庭认知环境→努力控制→婴幼儿发展”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中具有调节作用,当婴幼儿有入托经历时,家庭认知环境对婴幼儿努力控制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正马未都有次提到家里的一个保姆,讲得挺有意思:她有时会偷偷拿他家的东西,也不拿值钱的,就是一头蒜,两片姜,半瓶花生米什么的。马老师发现后,就跟保姆说,你喜欢或者需要什么,说一声再拿就不为过,反正有些东西他也用不完。但保姆不说也不改,该拿的还是悄悄拿。这让马老师很烦,而且不放心,万一哪天拿走件文物呢?所以便  相似文献   

6.
王勇慧 《应用心理学》2007,13(3):286-287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只有观念上的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进入21世纪之前,人们常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所以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就成为当时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进入21世纪后,人们才发现仅仅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还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如何科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里.至今还有一个习俗,当不懂事的孩子受到意外惊吓,例如在户外被狗其它东西惊吓了之后,大人一般会在晚上,来到孩子白天受惊吓的地方,一面喊着孩子的名字,叫他不要怕,并跟着喊:“回来吧,回来吧!”有时还会烧一些纸钱,以祭天地。更有甚者,还会请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孩子“收吓”,即在睡熟后的孩子的脸上,凌空画一些辟邪的符,且口中念念有词,目的也在于使魂回来。这一切做法是否真正有效,有什么科学根据,还有待于我们认真研究,但这是多年传下来的惯例,却无庸置疑。  相似文献   

8.
坐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年逾古稀,但神采奕奕、谈吐机敏的长者,轻风明月般的优雅,阳光雨露般的慈祥。她,就是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牧师。教会里的儿童琴师 1931年春天,曹圣洁牧师出生于上海里弄中一个极普通的家庭。曹牧师的养母是一位善良的基督教徒,外婆也是极其虔诚的基督徒。曹牧师从小就生活在基督教气氛很浓的家庭,5岁就成了福音故事的小讲员。由于年龄小,连话筒都够不着,只好站在凳子上讲。一个5岁的孩子能够把圣经中的许多故事毫不走样地讲出来,这需要努力;而要讲得让人爱听,就需要天赋了…  相似文献   

9.
突围母爱     
有句俗语“有苗不愁长”,当今社会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使“有苗怎么长”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问题。“上帝不能亲自到你家,所以它创造了母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是个重要的角色,她们在孩子成长、教育上倾注了无私的爱,每个母亲的教育方式、爱的方式不尽相同。然而母爱既会给孩子带来成长的动力和快乐,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担,成为孩子的羁绊。我身边有两个家庭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家庭:父亲是一个厂领导,他把精力都奉献给了企业的管理和改革创新,母亲就成了当然的后勤和“教育部长”。母亲自小包办了女儿生活上的一切,从头到脚,从床上到书包里,…  相似文献   

10.
康先生信箱     
康先生: 我是一个10岁孩子的父亲,特地向您请教如何管教孩子的问题。 我的孩子从小就很聪明,我想一定要让他成大器。可是自从他上学后越来越让我失望了。现在已经三年级了,成绩逐年下降。孩子也变得越来越贪玩,每天都得让我和他母亲逼着他写作业,而且大多数时间都是应付了事。看着孩子如此“无药可救”,我也痛苦不堪。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1.
意雯 《天风》2018,(2):55-55
[人民日报]湖南长沙有一个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家庭。50多年前,孙锦绣的丈夫突然离世,她既要照顾三个嗷嗷待哺的女儿,又要上班维持生计。生活艰难之际,保姆王秀英把家中操持得井井有条,对三个孩子照料得十分细致周到。等孙锦绣一家日子开始变好,不再需要保姆的时候,王秀英的年龄却大了。看到她孤身一人,孙锦绣一家决定"不能丢下她不管",把她留在了家中奉养,一照顾就是37年。如今王秀英已经101岁了,半个世纪来她们因为爱而成为了家人。  相似文献   

12.
只生不养 人们常常有个错误的育儿理念,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灾无病,能吃能睡,身体健壮,就是好孩子。根本就没有考虑孩子的心里到底有什么需求。把孩子交给父母、保姆、幼儿园就万事大吉;只想到有孩子的乐趣,没有尽到父母养育孩子的职责。总是以工作太忙和社交太多而没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致使孩子形成孤独的心理。时间越长,这种心理问题越严重。尤其要牺牲一点社交时  相似文献   

13.
<正>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许多家庭买钢琴作为文化智力投资,希望以此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并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适应社会。但是许多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厌倦情绪,甚至半途而废,由此引起了家长和教师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是学生的问题,也有人认为这是老师的问题。实际上我觉得很可能是老师和学生在配合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使孩子慢慢地  相似文献   

14.
用一两句话概括预防和矫正孩子不良心理主要方法的知识核心点:如何让孩子学会宣泄不良情绪、如何调节孩子的情绪、如何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如何解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如何矫正孩子的孤僻性格、如何解除孩子的胆怯心理、如何解决孩子的坏脾气问题、如何解决孩子的烦恼问题,都有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这些方法需要我们的教育者学会和基本掌握,并能够指导家长和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正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就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爱心,即"善良教育"。德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善良教育"首先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在德国,很多家庭中养有小猫、小兔、小狗、小金鱼等。这些小动物并非全是宠物,而是有意为孩子养的"实物教材"——家长们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饲养、护理小动物,使他们在动手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这种"实物教学"往  相似文献   

16.
亲爱的Ivan,你是否还记得,10年前你所教过的最后一届学生?那届让你辉煌亦让你收走小城的高二学生?如果你记得,记得Ivan这个或许让我们永生都会想念的英文名字,记得你走后,拥到校长办公室里,试图罢课的60个孩子,那么,就请你一一定驻足,将这则《寻师启事》看完。  相似文献   

17.
<正>心理剧《孩子的烦恼》让隔代教育这一话题再次升温,很多家长在肯定这部剧的同时,也思考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老人带孩子确实给家长省了不少事,但由此而激发的家庭矛盾接踵而来,"家和万事兴"一时难以实现,稍不小心火就烧到了孩子身上。专家指出:隔代教育中的问题对孩子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年轻家长绝不能撇清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1.家里学校祖父母出镜频率高最近,校园心理剧《孩子的烦恼》受到家长们  相似文献   

18.
爱心的奉献     
李义胜  马爱红 《天风》1996,(2):19-19
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越变越快,山西临猗县城幼儿园有十几处,可是三周岁以下的婴儿,没人看怎么办,是带给每位家长的实际问题。找保姆,在许多家庭因为经济条件、住房条件还达不到而无法实现。临猗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面向社会、服务儿童、奉献爱心。他们本着“办实事,争奉献”的精神,选出三位有教学经验、爱好幼教的信徒,办起了临猗基督教三自爱国会育婴院。  相似文献   

19.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本身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但它提示我们还应该从制度层面进行思考。不仅需要反思研究者个人、研究团队、研究者所在机构的政策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更需要反思我国各部委在相关规范管理范围的衔接和一致性等方面的问题。如何从预防和完善的视角和进路进行思考,是本文的基本立足点。产学研转化以及机构利益冲突政策,是我国很多机构在管理框架的薄弱环节,也是可能存在漏洞的地方。此外,还针对创新和规则意识以及胚胎和胎儿的道德地位以及孩子的利益该由谁判断和代言,提出了文化层面需要进行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跟他(她)离婚了”“我不离婚是因为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等类似的话,但是不离婚就一定对孩子好吗?离婚似乎是解决父母冲突的一种很高效的方法,但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于是选择勉强维系婚姻关系。那么当孩子生活在看似完整但高冲突的父母关系中时,对他们来说,究竟是爱还是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