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文献研判,《至元辨伪录》所载全真丘处机去世时大道教四祖毛希琮所发讽刺之诗当为真实记载,其引发之直接原因与作为元初"新道教"代表的全真教团侵占作为金代"旧道教"代表的、已经进入皇家祭祀系统的大道教"玉虚观系"祖庭"玉虚观"等宫观、强行"外加"政治趋向不同的"异端"掌教等有直接关系。真大道十二祖张清志寿至八十四,直至其掌教时,真大道依然是以内道外法的"体用"之道同时并重,法术之用为其立教的两大基础之一。通过新发现碑刻题名分析可知,真大道暨"天宝宫系""辈"字排列为:"德、成、清、进、天、忠",此为目前元代道教惟一可以确认的辈字"字谱"。许昌天宝宫实是元中后期真大道根本重地,五任掌教出身于此。其道脉传承元明之交延续未断,但明初所属道派不明,然至迟明弘治时该宫传承已转为全真华山派。  相似文献   

2.
四、道教义理之学的根基为“道”本原论在历史上,任何传统的宗教信仰或哲学流派,莫不树立有自己的宇宙本原观。它犹同一粒种子,有了它才可能滋长出耸干舒柯、浓荫遮地的大树来。道教当然也是这样。“道”,便是道教最根本、最崇高的信仰原理与宗旨,是宇宙的本原。在道教经典中,“道”亦作“大道”、“天道”、“常道”、“真常之道”、“太上之道”。凡是道教徒皆当虔诚宗仰,否则,“离道”也就意味着“离教”了。正因为“道”是道教信念的最高准则和教理最精奥的范畴,后世奉“道”者、好“道”者才造构出了庞博的道教文化体系。正因为有“道…  相似文献   

3.
真大道教     
道教教派之一,原名大道教。创于金初。创始人刘德仁,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二十一岁时,自称遇一白发老叟,授以“道德经要言”(一说授以“玄妙道诀”)。在传教时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治病,一时信者甚众,自称大道教。五传至郦希成(诚)分裂为两派,由于元宪宗支持郦派,始改名为真大道教。真大道教以《道德经》为宗旨,同时汲取部分儒、释思想。立戒条九则:“一  相似文献   

4.
根据文献研探,可知大道教教祖刘德仁逝世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三月十五日。阐教以种种"济生度死"的法术之用作为"开化之方",与"无为清净"作为其"立道之本"并重。"真大道"对于本系道统极为看重与"大道教"严格区分。"体道葆和妙应真人"确为真大道十三祖。六祖孙德福封号为"通玄智慧真人"。九祖至十一祖三任掌教均为"非正常摄教",十祖赵德松曾任许州道正并因大德七年洪洞大地震突然去世,"宣授诸路真大道教提点崇真演道大师赵德祥"很可能为真大道第九祖。据新见碑阴题名分析、元代大道教宫观在今山东、河南都有新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5.
宋金元时期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道派孳乳 ,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清微派、神霄派、玄教派等等 ,各种宗派相继兴起 ,道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态势 ,而净明道是新兴道派中的一派。单纯站在道教史的角度看 ,宋金元时期道派孳乳 ,原因似乎在于北宋道教教法之颓弊 ,尤其是宋徽宗崇道 ,使道教为文化清流所不耻。汴宋既亡 ,则道教摆脱旧规 ,新道派自民间兴起 ,有一种革故鼎新的气象。同样是宗教变革 ,宗旨却不尽相同。也惟其不尽相同 ,所以呈现出诸宗并行的局面 ,不同宗派奉行不同的宗旨 ,从教义教制上探讨道教文化的新模式、新方向。就其所代…  相似文献   

6.
东汉顺帝年间,留侯张良八世孙张道陵,以太上之道立教,一般认为,祖天师张道陵所开立的"正一盟威之道",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那么,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来看,张道陵尊道立教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我以为,尊道是引人追求至真;立教则是导人达于善.在此,谨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真大道教史料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垣先生之《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与金元北方道教之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陈智超先生于80年代有两文论真大道教史实,光绍乃祖,创获甚多。笔者最近在阅读方志时又偶拾若干零碎材料,奈何于金元史料绝少涉猎,不能望二位先生之项背,借《中国道教》公诸同人,望有益于道门内外之研究。真大道五祖郦希诚为宗门中兴人物。其事迹可见《道家金石略》收录的1278年《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和1291年房山《重修隆阳宫碑》。袁国藩先生由清末《畿辅通志》发现延庆州《重修天居观碑》,仅有少许文字。我从天一阁藏嘉靖《隆庆州志》中发现碑文,题为《天成观碑…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文化中,儒佛二家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世所共认,提起道教,人们多以为道教“杂而多端”,并无多少哲学思辩。道教到底有无自己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末五代时期著名道教理论家杜光庭思想内容的分析,来展示道教的思辨水平。 马端临《文献通考》云:“理致之见于经典者释氏为优,道家强欲效之,……祈祷之具于科教者道家为优,释氏强欲效之……。”此语正道破道佛二教相互涵摄的秘要,道佛二教除了在民间争夺信徒、抢占地势外,更在朝廷唇枪舌战,辩难教理,“不依国主,法事难立”是两教所共晓的道理。对于道教而言,要在对立氛围的诘难中占取上风,  相似文献   

9.
正今史书多未记北京延庆地区的元代史实,幸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的《隆庆志》完整收录了元代《天成观碑》碑文,碑文中记述了真大道教史迹及多处古地名,这对于研究真大道教发展演变及北京元代历史地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只对碑文中与真大道教有关的部分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0.
王志芹在《上海道教》2004年第三期撰写文章,认 为对于道教徒来说,道教的经典是极其重要的,应该重 视道经的研读,这是加强内修基础,提高信仰素质的前, 提。道教奉持的经典道书在传行中日益增多,为使之真正发挥传扬真道,历代道门高士积极地对道教经典道书进行收集和整理。道教徒参学研习道经的目标,就是要学道悟道,修道证道,传扬大道,度己度人,福国裕民,最终成为得道合道的神仙。从社会的现实和修道者的实际来说,道书中所阐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和长生度世的道义无不发人深省,因此修道者应通过诵经作为最基本的素养加强锻炼。要想真…  相似文献   

11.
“正一道”,道教称是太上老君亲授张道陵天师的新出治世之“真道”。于是,“正一”之名伴天师创教而益彰;且其蕴义贯穿道教经箓、义理、修养等各个方面,渗透整个道教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抑或谓为道教精髓。本文根据道典,仅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为论述。一、“正一道”名称之由来《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张道陵乃博学之士,在蜀为官时,亲睹巴蜀民夷的粗俗宗教陋习,欲施改变。于是,弃官遍访参学,历十数年,回到蜀中,依据老学创立道教,以“正一”明宣其道,教化民夷。但张天师所创之教,现存正史皆不言“正一”,多称之为“五斗米道”或“米道”,把传播五斗米道者称为“五斗米师”。这是因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相似文献   

12.
道德通玄静夫“道”者,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一体。道教早课《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又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欲求大道,须先积德。因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德”是“道”的动转,故,无德难求道。即有了德,求“道”须用“通”字才能超凡入圣。以人身内修而言,人有道德,疾病不生,诸魔不侵,再通过内功修炼,即能长生不死,若再不断加修,通玄达窍,出神入化,也就成为人们崇奉的活神仙。夫“玄”者,深远…  相似文献   

13.
信灵 《中国道教》2002,(5):49-50
道教祖师讲道 ,阐教的目的 ,在于使众生由迷转悟 ,同登仙界 ,证取金仙大道。道教徒的行为 ,贵于依教奉行 ,依戒力行 ,因为学道就是学习了脱生死 ,度人度己的老子教法。一个人可以信奉道教 ,也可以不信 ,但离不开道的范畴。《道德经》云 :“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是其证明。众生按老子教条实践笃行 ,就可以得道成仙。反道而行 ,则永劫沉沦。本文仅就老子所言“五戒”清规 ,谈谈道教与人生的关系。天生万物 ,唯人为灵 ,做人必备的条件 ,就是所谓人格。人格的标准 ,儒道释的解释各有不同。儒家的标准是…  相似文献   

14.
道士的称谓     
“道土”之称在东汉创教之前便有之。据《楼观本纪》载:‘调穆王好尚黄老,闻仙师杜仲有至德高行,遂师之。因追仰遗迹,崇构灵坛,招集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朝野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古时有三种人可以称为“道士”。一是崇泰道家之八二是有道之七三是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主’倒成为道教神职教徒的称谓。道教经书,如《太上太真科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经》均谓“以道为事,故称道士”。据此,道士必须信奉道教教义,遵守道教规戒,还必须身着规定的道装,在宫观内修习道教的斋仪和道术。上述‘值上’识是对道教…  相似文献   

15.
尚希成 《中国宗教》2023,(10):68-69
<正>“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传统美德。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道教思想家都阐发和践行崇俭戒奢之道,不断丰富崇俭戒奢思想的深刻内涵。道教的崇俭戒奢,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且是求道者进行身心修养的修行之法,更是济世度人之策。  相似文献   

16.
南齐佛教徒、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评论家刘勰 (公元 465~ 5 2 0年 ) ,写有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 ,其中提出并阐明了“文原于道”。儒家有六经之道 ,道家有自然之道 ,佛教有四谛之道 ,道教有神仙之道 ,诸子百家各有其道。“道沿圣以垂文 ,圣因文而明道” ,各家各有其“道” ,各有其“圣” ,自然各有其“文” ,“原道心以敷章 ,研神理而设教” ,是谓文章。道教之“文” ,其经书至今已逾万卷 ,是一个庞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思想体系。道教自东汉流传至今 ,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它的哲理、神仙信仰、醮仪规范、方法道术、宗教意象、宗教…  相似文献   

17.
金元道教中的女真名道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道教中的女真名道士张桥贵生息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逐渐强大起来,于1115年建立金国,1126年南下灭北宋,占领北方,与南宋、西夏对峙,为道教与女真人的充分接触创造了契机。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太一教、大道教和全真教三大新道派相继创立,在民间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8.
宋金元时期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道派孳乳 ,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清微派、神霄派、玄教派等等 ,各种宗派相继兴起 ,道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态势 ,而净明道是新兴道派中的一派。单纯站在道教史的角度看 ,宋金元时期道派孳乳 ,原因似乎在于北宋道教教法之颓弊 ,尤其是宋徽宗崇道 ,使道教为文化清流所不耻。汴宋既亡 ,则道教摆脱旧规 ,新道派自民间兴起 ,有一种革故鼎新的气象。而站在宏观历史的角度看 ,宋金元时期道派孳乳以致道教整体上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态势 ,也许取决于民族冲突与融合的时代大环境。民族的冲突与融合 ,不但发生在现…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道协副会长张继禹为团长、苏州道协经忏团为成员的中国道教代表团一行21人,应邀参加了新加坡道教协会第四届道教节。道教节于1999年3月31日(农历二月十四)至4月4日(农历二月十八)在新加坡沈氏大道大草场举行。新加坡道教节是新加坡道教协会联合本地...  相似文献   

20.
一、 道教教义思想中的民族性和普世性 道教教义中反映出来的根于民族性兼具普世性价值的特征,在今天看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道教教义民族性的特征的内在实质是“道教之真精神”,即一方面广泛吸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又在此过程中,保持自己鲜明的民族本色。 首先,道教所信行的“道”就是一有普遍价值的本体,“道”具无限的包容性,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大而无外,细而无内,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内含在一切的事物中。道的品格像水一样,不仅具有巨大的包容,且对待万物一律平等,滋润养育着宇宙间一切。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