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从哲学史的角度重构刘智在《天方性理》中构建的灵魂理论。根据近来的学术研究,心性问题作为《天方性理》的关键问题逐渐得到学界的接受,这被认为是理解《天方性理》的重要线索。本文将以哲学史传统的"灵魂"问题为切入点来理解刘智谈论的"性",细致地考察《天方性理》的本经卷三及相应的图传,在梳理其中的思想脉络的基础上,重构刘智意图展示的灵魂理论。  相似文献   

2.
正汉语系中国伊斯兰教义学内容宏博、玄奥而精深,其集大成者刘智的《天方性理》文辞典雅、义理幽远。为了说明中国伊斯兰教义学如何认识世界的本原、天地人物的由来、天人物我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的终极归宿、修身养性的方法等基本问题,勉以《天方性理》为据初浅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智,字介廉,号一斋,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人。约生于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死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他是我国清初的回族著名学者。幼年随父(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刘汉英)问学,即“好泛览群书”,先后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兰教教义,并攻读儒、佛、道经典及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他的著作有数百卷之多,主要有《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天方至圣实录年谱》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从哲学史的角度重构刘智在《天方性理》中构建的灵魂理论。根据近来的学术研究,心性问题作为《天方性理》的关键问题逐渐得到学界的接受,这被认为是理解《天方性理》的重要线索。本文将以哲学史传统的"灵魂"问题为切入点来理解刘智谈论的"性",细致地考察《天方性理》的本经卷三及相应的图传,在梳理其中的思想脉络的基础上,重构刘智意图展示的灵魂理论。  相似文献   

5.
"心性"是刘智著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贯穿于《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之中,并成为一以贯之的核心观念。刘智指出:真主造化了宇宙万物暨人类,人类依于"心性"而高出万物,"心性"的保护与其功能的发挥极为重要。故清真饮食的种种规定,其重点是为了保养"心性",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三乘"功修等都是为了发挥"心性"之功能,人道五典(伦理)也是"心性"的社会实践,复归于真主是"心性"之终极目标。"心性"不仅使《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的内在精神融会贯通,也已成为刘智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  相似文献   

6.
<正>一、迈农的对象理论及其"本体论迷津"迈农(A.Meinong,1853—1920)是奥地利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因其倡导的非存在论受到了罗素和蒯因等大家的激烈批评而在西方哲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在迈农看来,已有的形而上学尤其是其中的本体论隐藏着严重的狭隘性和片面性。在批判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比形而上学范围还要广泛得  相似文献   

7.
正《天方性理》是清代伊斯兰学者刘智~(4)的哲学著作,版本较多,影响深远。2009年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出版的《刘智的天方学——伊斯兰思想的儒家表达》是对《天方性理》的译释,是目前西方学界较为新颖的学术成果;纳赛尔教授为之作序。序言叙述了本书翻译的缘由经过以及伊儒对话的发端,高度评价了《天方性理》的学术价值及其影响。据说,中国的一只蝴蝶翼动双翅就可能导致大西洋上的一阵飓风。的确,我们有时很难推断出产生一些出乎预料结果的原因。这本书面世的历史便是如此。1993年,  相似文献   

8.
《世界宗教研究》2021,(3):152-165
回儒代表人物刘智的《天方性理》,被认为是中国伊斯兰哲学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心性论非常具有特色,其思想来源广泛,理论背景深厚,是伊斯兰思想传统和中国哲学传统会通融合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以苏菲心性论为理论背景,探究《天方性理》心性学说的思想来源,梳理其主要内容,尝试对其中一些晦涩之处做出自己的疏解和分析,并就某些观点同宋明理学进行适当比较。  相似文献   

9.
在人性问题上,刘智的<天方性理>借鉴和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学的许多内容,并与伊斯兰教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研究人性.本文从<天方性理>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到中国儒学在人性问题上的探讨做一比较研究来说明<天方性理>是将儒家之道与天方之经"择其理同而义合者"编纂而成.  相似文献   

10.
亘先无有,[1]质、静、虚.[2]质,大质;静,大静;虚,大虚.[3]自厌不自忍,[4]或作.[5]有或,焉有气;[6]有气,焉有有;[7]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刘智的《天方性理》是伊斯兰教与儒学会通的典范,那么马联元对《天方性理》的阿拉伯文注释本《性理微言注释》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伊斯兰教内部正统教义学和苏非认主学的相互包容。本文从正统教义学和苏非认主学共同关注的真主本体与属性问题为切入点,对照《天方性理》和《性理微言注释》对真主的本体与属性及其关系的讨论,分析中国伊斯兰教正统教义学与苏非认主学的彼此借鉴和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国古典哲学,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陈来著《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阳明哲学提供了可资讨论的范本,而且在哲学史研究和文化研究方法论上,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蒉益民 《哲学动态》2007,4(9):43-47
对当前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哲学家来说,他们的物理主义立场的底线是要捍卫关于意识的伴随性命题(the supervenience thesis)。根据这个命题,意识感受性(Qualia)必然地伴随着相应的大脑物理特性的产生而产生。换句话说,伴随性命题断言,“大脑的物理特性P的产生会导致相应的意识感受性Q的产生”这一陈述(简记为S)是必然真的,尽管这一陈述并不是先天真的。最初,物理主义哲学家为这一命题所提供的唯一理由是克里普克关于后天必然性(a posteriori necessity)的论述。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曾提出和论证像“水是H2O”以及“晨星是…  相似文献   

14.
干春松 《现代哲学》2023,(6):125-132
在清末民初,人们政治观念的转变往往可以从他们对儒家的态度变化中窥测到。梁启超也是这样,他的思想复杂多变,尤其是政治主张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异很大。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勾勒梁启超的思想演变线索,来发现他的思想与时代的共振。此方面研究目前并不充分,本文即是以梁启超的《新民说》和《欧游心影录》为线索,在他对儒家思想的态度的矛盾中,探讨他对“国家”与“天下”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明清之际,在我国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穆斯林知识分子对伊斯兰教的汉文译著活动。他们用汉文表达和阐发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和教律,使之与中国社会、文化及思想相适应,进而达到对话交流、调适融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汉文译著活动的目的在教内旨在改变以往伊斯兰教“教义不彰,教理不讲”的局面,宣传教义,维护信仰;在教外力求扩大影响,使更多的人了解伊斯兰教,做到“隔教不隔理”。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help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zero,” and the use of “zero” as a starting point, one may consider two types of metaphysics. On the one hand, the epistemological metaphysics, based on the perceptual/rational dichotomy, is related to the zero as a vacancy between numb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genetic metaphysics, based on the dichotomy of source-evolution (or origin and derivate), has much to do with the zero as a number between negative and positive numbers. In this respect, zero represents the horizon of metaphysics: we can forever approach it, but we cannot ultimately arrive at it. Though serving as the point of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for all relationships, zero has no definable content of its own. Such is the essence of zero, and of metaphysics as well. Translated by Chen Zhengzhi from Tongji Daxue Xuebao (Shehui Kexue Ban)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 (1): 1–6.  相似文献   

17.
"君子"范畴最早出现在《尚书》里,以社会地位为其核心取向。商周更替的社会变革引发权力观念的重构,如何守住权力成为关键话题,经历了"有位"——"以德配位"——"有德"的转变过程后,"位致君子"的先天法则被"德致君子"的后天法则所取代,"君子"的内涵由地位指向转变为道德指向,并在《论语》中实现其范畴在仁义、智勇、礼和、忠信、中庸这五大领域内的固定。受《尚书》所提出的三条"进德"之道——好学精进、躬行实践、自省自警的影响,《论语》提出成为君子的三条路径,即学为君子、行为君子、省为君子。《论语》在继承《尚书》中"君子"范畴的同时予以升华,开创其纯粹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8.
古尔德所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不仅是对马克思《大纲》的系统解读,而且是对哲学向绝对主义回归的响应。通过辩证的解释方法,她把马克思哲学批判性地重建为社会本体论。继而,她深入地探讨了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等核心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如下观点: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实体;作为对象化活动的劳动是时间的尺度;作为过程的劳动是因果关系的基础;自由是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实现;社会关系中的正义是自由得以全面实现的条件。虽然古尔德对马克思本体论的创造性解读堪称典范,但是其著作在贡献之余也有几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宋明理学与经典关联紧密,经典义理与理学家的阐发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交织意味着被解释的经典本身的思路与作为解释者的哲学家的洞见都是哲学的主体。先秦经典之间存在分歧,但理学家试图将群经统为一贯,使得儒家哲学内部存在分裂与统一的对拉力量,因此需要以一种理路为“解释主轴”来统合其他经典。朱子与象山分别以易学与《中庸》《孟子》为主轴,“无极太极之辩”正是二者交锋的集中体现。朱子坚持易学本体论结构,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将“无极而太极”解释为天理,这种结构源于《易传》的道器之分;而象山则从《中庸》《孟子》心性论的贯通性出发,认为极就是中,无极就是无中,因此“无极而太极”必非周子本义。朱陆之辩也与四书升格运动的高峰相耦合。儒家哲学的内在张力也是发展的动力之源。经典与哲学的互动为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弥补先秦儒家思想体系在哲学形上学方面的缺失,健全与完善儒家的哲学结构,《易传》立足于儒家学术立场,通过对诸子百家哲学理论成果的承继与开新,创辟了先秦时期最为博大精深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这既完成了先秦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建构,同时为后世儒家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本体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架构与思想源泉,对整个中国哲学及中国文化的演进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从本根论、元气论、易道论、道器论四个方面,阐述了《易传》的宇宙本体论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