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诚 《法音》2015,(6):6-7
(2015年5月13日)去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度访问期间,印度莫迪总理将中印两国比作"两个身体,一种精神"。习近平主席对此表示赞同,并盛情邀请莫迪总理访问中国时看看当年玄奘藏经译经的地方。今年,莫迪总理在即将来访中国之际,又通过新浪微博说到:"今天我们谨记佛陀的理想和使命,他传播了和谐及手足之情的理念并展望了一个和平世界。佛教是连接亚洲国家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2.
4月2日,中国道教协会召开座谈会,就国家主席习近平所提出的"中国梦"进行学习解读,讨论如何发挥道教自身作用,更好实现"中国梦".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黄信阳出席会议并讲话.秘书长王哲一主持会议.副秘书长冯正伟、李兆彩、孟至岭及各部室主任参加会议并发言.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治国理政有一种伟大的社会理想,这也意味着其中蕴含着一种伟大的经济伦理理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理想代表着习近平经济伦理理想不同维度的内容,其经济伦理理想意蕴丰富而深刻。  相似文献   

4.
道德生活是人们通过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利益,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身幸福的过程.它具有自为性、精神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道德生活蕴含于现实生活之中又超越现实生活.道德生活的实现既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更有赖于其内在要素,而连接外在条件与内在要素的桥梁和中介则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人们在追求幸福中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3,(10)
"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美好向往.为此,我们充满信心和喜悦,也深感实现这一梦想所肩负的责任重大.值此中国基督教第九次代表会议胜利召开之际,谨向全国基督徒发出如下倡议: 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广大基督徒要同心协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成为走中国道路的坚定同行者,弘扬中国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参与者.我们要团结广大信徒坚持三自原则,走爱国爱教的道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6.
人际交往的新观念张向东,舒东交往观念是人际交往的动机、过程、效益和择友标准等的总和,是交往的总驱动力,也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交往观念指的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交往观念,主要内容是:一、情感重于金钱、地位的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金钱与地位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正在被情感因素所取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艺需要情感来平衡。情感交往既有利于密切人际关系,加强团结。提高社会凝聚力,又反过来成为人们交往的强大动力,这是金钱和地位所不能比拟的。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为核心的观念。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势必把注意力集中到追求发展需求方面来。高层次的发展需求的满足是精神的需求,而精神需求不仅包括情感的满足,还包括智力、才干的增长和道德的完善。而这些方面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人际交往,通过与对方的比较对照,才能进行鉴别和价值判断。三、信誉高于一切的观念。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一个人的信誉的高低是其交往次数与频率的指示器,信誉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甚至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四、注重效益的观念。现代信息社会里各种现象的变化是那么迅猛,"昨天"还盛行的观念."今天"就显得陈旧。在多样化的浪潮里,人们喜欢按照自己设计的交往方  相似文献   

7.
伊历元年的迁徙是伊斯兰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伊斯兰从此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与更大的舞台,也标志着伊斯兰开始进入另一个历史时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同样是巨大的。回顾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汲取有益的思考,这对今天依然需要迁徙精神的人们来说,同样有莫大的裨益。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5,(6):1-1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涉及的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内涵丰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这一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续宪光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4):79-82,68
文化生活是现代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需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的基础需求之一,他对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都有重大影响。人正是在文化生活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肯定得到自我表现。  相似文献   

10.
7月29日至30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各地统战、宗教工作部门和宗教界要把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奋发有为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19年,全体中华儿女怀揣同一个中国梦,激荡同一颗中国心,为新中国70华诞真诚庆祝、真情告白,爱国主义成为这一年的主题词和主旋律。挥别难以忘怀的2019,我们又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20——迈进小康社会的历史门槛。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盛情回望新中国70华诞的庆祝盛典,盛赞中华儿女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2.
张荣明 《管子学刊》2008,18(1):50-54
南无教是明代晚期兴起于齐鲁地区社会底层的秘密宗教。其根本特点是本土性:本士的神灵,本土的教主,本土的经典,本土的道德训诫和生活,本士的修行方式。这种本土性的宗教信仰比外来宗教信仰更加切近中国信徒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这是其脱胎于佛教并在民间迅速流传的在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幸福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稳步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同步提高。但在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和社会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幸福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物质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就是幸福,是不是实现了个人幸福就意味整个社会就是幸福的,这些疑问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国家富强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哲学的首要目标.它可分为两大要素,即国家物质力量和民族凝聚力.在现代社会体制中,这两大要素的实现各自需要不同的伦理精神:物质力量的实现所要求的主要是自利、自由和竞争意识,而民族凝聚力的实现所要求的主要是共同体意识和平等观念.这些伦理精神之间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矛盾性就构成了国家富强的内在伦理冲突.这一冲突的调节原则,可以有不同的构想.对于这些问题的论述,严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范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幸福是老年这一特定人生阶段的幸福,它以老年个体的存在为形式,关涉到老年群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是老年人的主观体验感受和整体生活实践。老年幸福实现的伦理基础就在于幸福权的确立、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老年需求的满足。老年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养老政策、完善老年权益实体法律制度和完善老年权益程序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汤汉 《中国宗教》2022,(7):25-26
回归以来,香港的宗教信仰自由与以前一样,虽然仍需要推进互爱与修和精神,但我衷心表达感恩,除了多谢天主外,也多谢国家和社会。每个人都有精神和物质上的需要,因此自由选择宗教信仰也非常重要,我也在此表达感恩。希望我们今后在香港仍可继续享有高度的宗教自由。天主教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其他宗教,特别与儒、释、道、伊斯兰教及基督新教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不仅引起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更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而积极的支持。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进行经济交往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共融共建、共同发展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余文良 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从"八个明确"到"十四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了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19.
<正> 现代化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标示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示一个国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名列世界前茅。人与动物不同,不仅需要物质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的东西。物质文明越是高度发展,人们也就越需要精神的东西。只从物质方面理解现代化是片面的,只要物质文明也还只是低层次的追求。追求低层次的文明,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景观建筑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基本功能和形式上的需求,而走向了精神层面。用场所精神来指导景观建筑的设计,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种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