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间手术最早始于英国,指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患者入院、手术以及出院,该模式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接受并推广.安全开展日间手术必须具备良好的设备条件,同时拥有包括手术医师、麻醉师及专业护士在内的合格规范的日间手术团队,并在患者选择、术前准备与评估、麻醉与围手术期镇痛、术后恶心呕吐预防控制、康复与离院标准、随访与再入院等各方面遵循相应地规范性要求,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医疗安全与患者利益.日间手术模式正符合我国当前医改对“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一目标的要求,近年来也日益受到我国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张秀敏  杨莉萍 《心理学报》2018,50(1):115-129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基督徒祷告过程中人神依恋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者以“局外人”身份, 采用逐步暴露方式进入研究现场开展客位研究。运用强度抽样方式和综合式抽样策略, 抽取14名(男女各7名)正式受洗(受洗时间从2年到32年不等)的基督徒作为样本, 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 运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资料依次进行初步分析、类属分析和理论建构; 运用参与者检验法、非参与者检验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效度检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祷告是基督徒以“信靠”作为承诺, 向上帝袒露心迹, 提出心理诉求, 进而与上帝建立亲密关系的沟通方式和重要渠道, 它提供了人神依恋系统被激活的情境。“信靠”是基督徒通过祷告与上帝之间形成和发展人神依恋关系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 人神亲密度的增加又反过来促进人对于神的信靠程度。现实生活的困难为基督徒祷告提供了刺激源, 并推动人神依恋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基督徒的祷告经历了三个阶段, 由Ⅰ期向Ⅲ期水平渐次提升, 最终形成“以上帝为中心”的困难应对图式。在此过程中, 随着“上帝”的观念越来越深地植入基督徒的自我, 有关“上帝”的心理表征不断得到强化, 相反, 有关“自我”的心理表征渐次弱化, 最终进入某种“无我”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精神疾病的内容从来就没有抽象的一般,而必然是患者所处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折射。社会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对精神疾病的产生以及诊治、预防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精神医学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本文以社会文化来解释精神疾病的某些现象,提出社会文化不仅对患病过程起着塑型作用,而且对精神疾病症状和患者求医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籍此提供认识精神疾病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寻求中医药治疗的目的、体验、信念.采用目的抽样的办法,选取18位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发现结直肠癌术后的患者,选择中医药治疗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使身体尽快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转移等.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对中医的认识逐步提高.中医药的疗效主要体现在各种症状及客观指标的改善上,近期良好的治疗体验使患者对实现远期目标更具信心.  相似文献   

5.
精神疾病时代心理治疗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精神疾病时代 ,心理治疗家应增强心理治疗的文化敏感性 ,关注心理治疗对象的个体性 ,将目标和价值作为关注焦点的同时重视哲学引导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焦虑是指在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社会焦虑现象容易导致社会成员的关系紧张,不利于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并促使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恶化.因此,遏制社会焦虑利于有效防止精神疾病的发生和社会的安全运转.  相似文献   

7.
合并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剖宫产术时,由于此类患者的特殊性,患者以及其家属、医务人员心理表现都有别于普通情况。合理遵守此类患者的如下麻醉方案优化原则:麻醉操作可以实施原则、麻醉效能有效控制原则、避免诱发或加重精神疾病原则、患者无痛和新生儿安全原则、术后镇痛衔接原则、全程心理干预原则和替代麻醉预案制定原则,同时科学制定患者围术期如下管理规章制度:应急程序的及时启动、患者家属及监护人的沟通与知情同意、麻醉前后特定病房或医疗单位的建立和麻醉医疗期间医患合法权益的保障,只有这样医患双方安危和权益才能得到最佳保障。  相似文献   

8.
精神疾病共病现象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大多数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无特异性的生物学诊断指标,临床表现多样,有时很难用一种疾病解释.共病的概念应用于精神科临床,为精神科医生提供了一种辩证的诊断思维方法,对研究共病的本质和指导临床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精神疾病是现代困扰人类的主要疾病之一.通过总结19世纪西方医学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及主要治疗方法,拟展现这个世纪中治疗方法随观念变化和实践深入而发展的轨迹,旨在说明19世纪是西医精神病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并揭示其与现代精神疾病治疗的历史传承性.  相似文献   

10.
精神疾病是现代困扰人类的主要疾病之一。通过总结19世纪西方医学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及主要治疗方法,拟展现这个世纪中治疗方法随观念变化和实践深入而发展的轨迹,旨在说明19世纪是西医精神病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并揭示其与现代精神疾病治疗的历史传承性。  相似文献   

11.
精神疾病患者遭受社会歧视的现状及其原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由来已久,这种歧视广泛存在于不同的阶层与民族当中,且各有其特点。其对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而且是深刻的,这种影响涉及到了患者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对各种歧视的特点及其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并对如何减少这种歧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系统翻阅文献、书籍、相关纪实资料的方法,展现“开放式对话”作为一种精神疾病的干预模式,在芬兰北部西拉普兰地区的实践起源。阐释其对于对话哲学的独特理解以及精神疾病形成的哲学观、独特治疗理念、对于传统以药物为主导的精神疾病治疗的反思。而后,介绍其基本工作流程、七项核心原则、相关治疗效果研究、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现状,并最终从对话哲学以及精神医学治疗等角度做出总结与展望,以期为我国精神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精神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而对疾病的遗传学研究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内表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内表型是可以通过生化测试或显微镜检查发现的内在的表现型,即内表型不是很明显的、外在的而是微观的、内在的,内表型比疾病的外在表现更接近疾病的生物学基础,更少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因而通过内表型来研究疾病的遗传基因有着显著的优势。现有的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标准都是以临床症状和行为描述为基础的,缺少生物学基础,基于内表型的分析对建立疾病的诊断和分类的生物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内表型可以是神经生理的,生物化学的,神经解剖的,认知的,神经心理学的测量。作为内表型需要满足与疾病共同存在,可遗传,状态独立,在家庭中和疾病共分离,在病人未发病亲属中比一般人群的比率要高等标准。该文在介绍了内表型的概念,说明了内表型的原理,优点与用处,以及作为内表型需要满足的标准之后,进而以几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多动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为例说明了目前认知内表型研究的进展,其中反应抑制和工作记忆可以作为多动症的内表型,注意、言语记忆和工作记忆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内表型,文章回顾了它们作为内表型所满足的标准的相关文献。最后对内表型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当西方近代医学对精神疾病做出生理性的解释之后,精神疾病不再同道德问题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中国,虽然以天人合一为思想基础的中医学始终对精神问题给出生理性的解释,但是精神疾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一直被视为一种道德上的失败.与唯物主义疾病观相伴的对待精神疾病的文化态度在中西历史上显示出截然不同.儒家的道德哲学可以为这种不同提供一种解释.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身体不仅承载着自然规律,也承载着道德含义.这种观念不仅反映在社会文化之中,也反映在中国古代的医学思想和法律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彭雨笛  谢恬  马宁 《心理科学》2023,(2):282-290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综合主观感受及客观行为表现考察我国大学生群体在一天内的节律变化。总体上,大学生的日间节律呈现出“上午(9:00~11:00)最佳,午后(13:00~15:00)下降,晚间(19:00~21:00)回升”的变化规律,但主客观指标反映的日间节律与不同神经行为功能的节律表现存在差异:客观警觉性注意在日间表现基本稳定,而主观困倦感午后波动明显,个体在15时的主观困倦感升至日间最高水平,而客观行为表现均已好转;17时,个体的主观感受、客观警觉性和工作记忆表现较好而抑制控制表现变差;19时,个体主观感受、工作记忆表现不佳而抑制控制表现好转。此外,上午至午后(9:00~13:00),个体在不同认知负荷下的工作记忆表现也存在节律差异。本研究为个体合理规划日常活动、优化工作安排、提升生产安全等提供数据支持,也为进一步探究我国个体的日间节律和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16.
自精神病学纳入医学的范畴之后,精神疾病的诊断因为其所声称的科学手段而被认为是科学的判断。20世纪中叶开始的反精神病学运动全面否定其科学性,认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是单纯的伦理价值判断。两种观点都显得过于极端。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决定了精神疾病的诊断是科学判断基础上的伦理判断。其中科学的判断不是决定性的,而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是伦理的判断,只是这种伦理判断必须建立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而已。  相似文献   

17.
为切实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分级诊疗的政策,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住院难、手术迟”之医疗供需矛盾,探讨三级以上医院让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的Ⅲ级、Ⅳ级的患者(以下简称“Ⅲ级、Ⅳ级患者”)得以开展日间手术的策略。结合工作经验,查阅文献发现,加强围术期评估和术后随访,以对患者进行闭环管理,可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安全隐患;术后快速康复理念下多学科协作是使Ⅲ级、Ⅳ级患者得以顺利开展日间手术的基石;麻醉医生通过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为Ⅲ级、Ⅳ级患者开展日间手术提供安全保障。从而进一步说明Ⅲ级、Ⅳ级患者得以开展日间手术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医院众多科室协作努力,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尽管已有研究初步显示社交媒体干预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干预治疗方面具有潜在优势,然而缺少对其有效性的探索。本文旨在探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交媒体干预的有效性,从网络同伴支持干预、网络家庭干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以及移动设备干预四个方面对现有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使得关于社交媒体干预的有效性尚无法得出确定的结果。需要未来进一步通过高质量的研究,全面评价社交媒体干预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运用的有效性和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9.
光照作为最重要的授时因子,对机体的昼夜节律与睡眠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已有研究发现日间更多的光照暴露,特别是晨间高强度光照会显著促进个体的夜间睡眠,但这一优化效果会受到光照参数和个体特征等的调节。日间光照可以通过前置或延迟机体的生物节律进而对睡眠产生间接影响;而日光暴露是否会通过调节睡眠内稳态压力直接影响睡眠尚不明晰。未来研究可探究日光水平与时间对睡眠的交互影响,面向特定人群如长期室内办公者、轮班工作人员或睡眠障碍群体构建健康人因照明模式。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精神疾病诊断以一种经验式的分类手册来诊断精神疾病,而莱因主张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视角来理解精神疾病,认为家庭或社会才是精神疾病的真正来源。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莱因主张通过改变患者的生存环境来促使其进行自我恢复。莱因的思想推动了当代精神病学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