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在博弈论中,人们对扩展式博弈的信息集有着不同的解释,而对不同解释的混用可能会引起矛盾。我们认为这一问题源于对扩展式博弈的两种解释——博弈规则和博弈过程——的混淆。本文通过给出一种动态认知的逻辑框架来试图区分和联系博弈规则和博弈过程。我们运用这种理论框架从博弈规则和对参与者的假定一步一步地生成博弈过程。我们给出了一个完全的模态逻辑来描述参与者的知识及其在博弈过程中的变化。本文还证明,在特定情况下博弈规则和过程具有某种结构相似性,使得对二者的混用并不会产生混乱或矛盾。  相似文献   

2.
陈童  伍珍 《心理科学进展》2017,(8):1299-1309
心理理论是影响儿童分配公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多重动机"的理论假设认为心理理论能够帮助儿童在不同的动机中权衡利弊,找到满足自我利益和他人需求之间的平衡;其中,感知需求、推断意图、理解情绪是影响独裁者博弈、最后通牒博弈、第三方惩罚中分配公平性的主要成分。未来研究需为此提供更多实证依据,探讨不同类型的公平分配与心理理论各组成成分的关系,以及可否通过训练心理理论能力促进儿童公平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解释心理起源的新理论范式——进化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化心理学旨在通过进化的心理机制来解释人类行为的适应性,是解释人类心理起源和本质的一种新兴理论范式。该文首先简要分析了进化心理学的诞生背景;其次介绍了该理论的研究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了进化的心理机制的适应性和领域特异性;然后评述了该理论对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积极影响;最后对该理论的局限性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发展问题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发展关系问题,研究者存在争议。本文从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综合研究视角出发,对二者的含义、主要研究方法和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种角度。  相似文献   

5.
行为博弈与社会交换看似两个毫无关联的现象和研究领域,却有着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行为博弈也是一种社会交换或以社会交换为机制,社会交换则表现为一种行为博弈或有着内在的博弈性质。行为博弈与社会交换互为表里、互为机制、水乳交融,行为博弈是社会交换的行为博弈,社会交换是行为博弈的社会交换。以行为博弈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交换或以社会交换的意识来研究行为博弈,跨领域的研究洞视,各自互为对方启动了一方别开生面的研究天地,为枯燥乏味的传统博弈研究和死水微澜的社会交换领域凭添了一丝新鲜气息。  相似文献   

6.
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是认知发展领域里一个新的研究热潮,是心理知识发展研究的 新思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文从心理理论概念入手,介绍了心理知识发展的有关理论 包括理论论、模块理论、匹配理论和CIAO模型,以及自心理理论研究开始以来的各种研究方 向,阐述了心理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心理理论发展个别差异的研究,包括文化内差异、文 化间差异和种间差异,心理理论发展和其它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期对心理理论发展 研究概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是认知发展领域里一个新的研究热潮,是心理知识发展研究的新思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义从心理理论概念入于,介绍了心理知识发展的有关理论包括理论论、模块理论、匹配理论和CIAO模型,以及自心理理论研究开始以来的各种研究方向,阐述了心理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心理理论发展个别差异的研究,包括化内差异、化间差异和种间差异,心理理论发展和其它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期对心理理论发展研究概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来, 心理理论一直是认知发展领域关键而充满挑战的研究主题, 儿童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是心理理论发展的标志。诱导反应范式(elicited-response tasks)的研究结果表明4岁时儿童获得心理理论, 但是自发反应范式(spontaneous-response tasks)的研究结果表明婴儿15个月大时就已经具备心理理论。自发反应范式(spontaneous-response task) 是近些年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的研究范式。针对幼儿能通过自发反应范式却不能通过诱导反应范式这一问题, 已有三种相关的理论解释:早期能力掩盖说、内隐知识解释论和观点追踪解释论。未来心理理论研究应注意将自发反应范式运用于特殊儿童, 并进一步验证和研究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博弈理论自产生起逐渐被广泛地用于生态学、杜会学、经济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应用该理论来研究经济活动申经济主体的群体行为。与经典博弈理论不同,进化博弈理论并不要求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也不要求经济主体的行为满足预期一致性原则。因此进化博弈理论比经典博弈理论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经济主体的行为。所以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进化博弈理论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郑剑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3,36(6):1491-1497
心理传记学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非凡人物生命故事的一门学问。文章对百余年来国际心理传记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案例研究阶段、理论探索阶段和学科发展阶段。该学科在传主资料的筛选与处理方法、解释模型等理论研究方面已获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并已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领域。在我国开展心理传记学研究,要避免人物研究的病理化倾向和艺术式的纯质化道路,并加强应用探讨以及着手进行中国杰出心理学家的心理传记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人际信任渗透在社会交互的各个方面, 是促进和维持合作的重要基石。以往研究者借助信任博弈范式, 主要探讨了人际信任的理论模型、生物基础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的数据分析中, 深入挖掘人际信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将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结合, 加深对信任行为背后脑机制的理解。目前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范式中的研究主要针对“信任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科学问题, 未来要进一步发展计算模型方法, 结合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应用于精神疾病人群中, 以深入理解正常和异常信任形成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2.
Q矩阵作为连接认知和测量的桥梁,在认知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应用Q矩阵解决认知诊断相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首先整理Q矩阵的相关概念、算法、性质及其在认知诊断中的作用;并根据Q矩阵可计算理论构念效度、可以构成格等,指出Q矩阵是特殊的关联矩阵;接着介绍Q矩阵理论研究方面的几个近期发展;并对Q矩阵未来的应用研究作出展望。期望本文能为测量工作者更灵活地利用Q矩阵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Q矩阵作为连接认知和测量的桥梁,在认知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应用Q矩阵解决认知诊断相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首先整理Q矩阵的相关概念、算法、性质及其在认知诊断中的作用;并根据Q矩阵可计算理论构念效度、可以构成格等,指出Q矩阵是特殊的关联矩阵;接着介绍Q矩阵理论研究方面的几个近期发展;并对Q矩阵未来的应用研究作出展望。期望本文能为测量工作者更灵活地利用Q矩阵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字面形式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形式,在儿童言语发展领域中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认知对象。该对儿童在反语理解任务中的困难根源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目前关于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研究的两种主要途径,一是采用成人反语识别理论去解释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过程,二是从二阶心理理论角度开展的解释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的尝试,最后在暗示假装理论和二阶心理理论的框架下对现有的研究证据进行了整合的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个体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会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大脑的发育而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研究者采取众多研究范式测量了成人心理理论。在进行心理理论加工时,青春期个体更多的激活了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后部,而青年期个体更多的激活了右颞上沟。根据研究结果,学者们构建了两成分认知模型、共享回路与中线结构整合模型以及心理理论多层次模型来解释成人心理理论能力。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还应开发有效的研究范式来逐步揭示心理理论本身发展的特征、心理理论与外界因素如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解读互动心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国外家庭研究和治疗领域的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有关心理分离的研究。心理分离即个体与家庭在心理上的分离并形成个体化的程度。文章从心理分离的界定、心理分离的理论背景(Mahler发展阶段理论、Bowen家庭系统理论)、心理分离的测量方法、心理分离研究现状这几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做了简要评述,最后阐述了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对我国家庭研究与治疗的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于静  朱莉琪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82-1188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是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心理学常采用故事法对儿童的公平认知进行研究,博弈范式的引入则为研究儿童的公平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角度。该文主要介绍了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中儿童公平行为的发展趋势,并对已有的矛盾性结论进行了原因分析,探讨了公平行为的内团体偏差效应、公平的本质是意图公平还是结果公平、以及心理理论与公平行为的关系等问题。最后,该文指出今后对儿童公平行为的研究应充分考虑社会情境与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信任是指个体在缺乏足够信息来判断他人动机、意图和行为的情况下,将社会资源交给对方处置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意愿。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信号机制,信任对于发展和维持良好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借助信任博弈范式,研究者揭示了人际信任的认知神经机制并建构了多种理论,包括背叛厌恶理论、社会规范理论、道德规范理论和默认行为模型。脑成像研究发现信任行为主要涉及内侧前额叶、尾状核、杏仁核和脑岛等脑区,其中内侧前额叶主要参与心理推理、情绪认知与调控等过程,尾状核参与同伴值得信赖性的习得与编码,杏仁核和脑岛则主要参与风险、不确定性和背叛恐惧加工。今后研究应侧重不同理论之间的补充与整合,强化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与整体性,并注重信任行为中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9.
沈德立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7,30(2):258-263
本文探讨了心理学研究工具的几个侧面:在心理学研究工具的界定问题上,心理学科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的学科特殊性,造成了心理学研究工具的多样化,应以一种更宽广的视角来界定心理学研究工具;在心理学研究工具的价值上,本文探讨了研究工具与心理学理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理论假设会对工具使用过程造成影响,而工具的使用和发展对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心理学研究工具的发展趋势上,在部分科研工具的高端化和精密化的同时,教学演示工具、学生实验仪器、心理测验、心理康复与心理治疗工具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理论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具体关系如何,一直存在争议。文章介绍了心理理论和语言关系的新近研究,着重阐述了目前关于二者关系的两种观点: (1)心理理论和语言发展之间不仅是早期揭示的一般相关关系,而是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或以语言为因,或以心理理论为因;(2)心理理论和语言都受第三种因素影响,如执行功能和生长环境,但这些因素是究竟如何影响心理理论和语言发展的,还需深入探讨。文章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包括对不同语言能力间的比较研究,对二者关系的跨文化研究和毕生取向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