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讨亲关系动机对家庭消费决策及婚姻满意度的影响,通过两项研究分别在单独决策和共同决策情境下,采用家庭消费决策任务、亲关系动机量表、婚姻调适测定问卷对118名个体被试(研究1)和94对夫妻被试(研究2)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当个体单独进行家庭消费决策时,亲关系动机越高,理性程度越低,而婚姻满意度越高;(2)当夫妻共同进行家庭消费决策时,不同亲关系动机组合下的夫妻理性程度无显著差异,而整体婚姻满意度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夫妻二人亲关系动机“同高”组合下的整体婚姻满意度显著高于“同低”组合和“混合”组合,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此外,结果还发现亲关系动机与年龄、婚龄、子女情况、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均有关。本研究表明,亲关系动机虽有利于提高婚姻满意度,但在个体单独决策时易引发非理性消费,强调了互动沟通在家庭消费决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婚姻是人世间的大事。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当达到一定年龄的时候,总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它。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信众人数最多、体制最完备宗教之一的天主教对婚姻有其丰富而独特的阐释。梵二文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指出,“个人、社会、教会的幸福和健全的婚姻与家庭生活,紧相连接”,“婚姻为人类的繁衍、为家庭所有成员的个人进步及永远命运、为家庭本身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尊严、稳定、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现代文明的根本标志和发展方向?这是研讨现代婚姻、家庭道德问题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发表的《婚姻、家庭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应与现代文明发展方向同步》(以下简称《同步》)一文断言,“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或“伦理本位...  相似文献   

4.
家庭伦理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建构家庭伦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和基本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家庭伦理共同体经历了“等级式”到“契约式”的关系变迁、“单一化”到“多元化”的结构变迁、“严格化”到“自由化”的功能变迁,在家庭经济、婚姻和文化等领域呈现出一系列伦理问题。建构新时代中国家庭伦理共同体,需坚持以伦理自觉树立正确家庭伦理观,以伦理自信培育优良家庭伦理文化,以伦理自强健全现代家庭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点摘编     
苏联十年级学生对幸 福婚姻的看法 1985年在明斯克市对600名十年级学生进行了“对家庭生活态度”的调查。被调查者约有13%的人认为,爱情对于建立家庭没有任何意义;47%的人认为,双方的爱情只是缔结婚约的希望;只有40%的人真正相信“有爱情的婚姻是最幸福的。”从这些十年级学生的心态,整体上可以反映出选择结婚伴侣的真实动机。  相似文献   

6.
对人们来说,婚姻是最美妙的,也是令人棘手的。婚姻的起源可追溯到伊甸园中上帝的宣告:“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家庭是社会机构中难以分割的细胞。家庭关系的稳固无疑大有裨益于社会的稳定。 爱是理解的别名,理解是婚姻的基石。当两个亲密的灵魂正是在理解的绿荫下获得和谐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家庭 “在历史的进程中,家庭关系随着所有制关系和发展时期而经历过变动,因此,私有制的废除也将对家庭关系产生极大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9页)社会主义社会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不仅在名义上而且在实际上实现了男女平等,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家庭应是一种全新的家庭。由于婚姻不再以私有财产的继承和女子经济上不能自立而从属于男子为基础,因而爱情成了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和建立家庭的基础。这样,社会主义制度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出现的家庭危机  相似文献   

8.
作为以社会人生为根底的《聊斋志异》,有相当多的描写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作品都涉及了伦理道德的问题。 从爱情和婚姻方面看,《聊斋志异》的确没有象以在小说有更多的陈腐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因为蒲松龄创作小说时,产生于市民阶层中的新的思想如重“人欲”而轻“天理”的思想,正逐  相似文献   

9.
高祖权 《天风》2002,(7):61-61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与美满的婚姻,但是很多的婚姻并不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和谐与美满。理想的伊甸园式的生活模式,应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完美的伴侣,但是理想终究是理想,有时候往往一些突如其来的因素和事实还会对某些脆弱的婚姻构成冲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家庭中要求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发言权,“女主外,男主内”的家庭模式也不再是新鲜事。而且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小的夫  相似文献   

10.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谁不想有个温馨和睦的家呢?外遇是婚姻幸福的一大隐患,究其原因,有外遇的人理由很多,不一而足。如何才能避免外遇,防患于未然,下面几条建议可能有所帮助。1.决不要相信你们的婚姻是安全的任何人即使是几十年恩爱夫妻都可能有外遇。因此,必须把握住婚姻发展的动向,时常自我询问一下“我们正在干什么?”从中可能得到启发,了解到婚姻生活是否有改观。夫妇间很容易产生抱怨情绪。当一方或双方不再为维系婚姻关系而努力时,其价值就会迅速下跌。如果你不想追悔“我们究竟错在哪里?”的话,  相似文献   

11.
应该重视对离婚进行道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 ,婚姻家庭关系是家庭、亲情和义务的统一。在婚姻自由、自主的社会条件下 ,应慎重选择婚姻 ,担负起婚姻的责任和义务 ,离婚要接受道德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许强  魏凤莲 《管子学刊》2011,(2):110-113,117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男女两性通过婚姻构建起来的。但是,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是很低的,她们被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受到诸多礼教的束缚。对比这两个社会中,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我们发现,同先秦社会一样,古希腊社会实行的也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虽然那时东西方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中都有“妾”的存在,但是作为“妾”的“悲惨的妇女”所处的境遇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以1261名高一和高三青少年为被试,采用个人规划问卷和抑郁量表,考察了高中生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领域的个人规划(探索和投入)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高中生的个人规划对抑郁的预测具有领域特殊性:教育探索和投入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婚姻/家庭探索显著正向预测抑郁、婚姻/家庭投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职业探索和投入均不能预测抑郁;(2)性别能调节婚姻/家庭探索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女生对婚姻/家庭的探索水平越高,其抑郁水平越高,男生对婚姻/家庭的探索则不能预测其抑郁。  相似文献   

14.
章海山、陈思迪、徐焕洲等编著的《家庭伦理》一书于1984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论述了爱情及恋爱中的道德、婚姻及婚姻中的道德、家庭及家庭中的道德三大部分,而其中侧重论述了爱情、婚姻、家庭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家庭伦理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对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进行一组有关婚姻与家庭的调查与采访过程中,猛然发现,在婚姻遇到挫折的女性里,容貌出众的女人竟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按理说,这些漂亮的女人应该更容易得到美满和幸福的婚姻,她们的丈夫对她们更应该是宠爱有加,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她们的婚姻受“伤”呢?通过与她们中几个人的交谈,我发现恰恰是她们的美丽惹的祸,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石化城市中青年夫妇婚姻质量、家庭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随机选取在独山子文馨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婚姻辅导并愿意接受调查的56对中青年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对象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心理干预,并于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作婚姻质量问卷(Olson)、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调查。结果干预前后结果对比分析显示:婚姻质量方面,Enrich总分、婚姻满意度、夫妻交流、解决冲突方式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功能方面,沟通、情感反应、情感介入、总功能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石化城市中青年夫妇婚姻质量及家庭功能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婚姻、家庭、性,被社会学称之为“初级生活圈”,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对置身于此的这个初级生活圈的思考、探索和尝试。“五·四”时期,许多的先进分子都是首先从批判封建婚姻家庭入手来达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穆斯林教法各门类中涉及婚姻、家庭、遗产继承问题的有关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称之为“穆斯林家庭法”,或“私人身份法”。下面采取高度概括和浓缩的方法,讨论近代穆斯林家庭法对穆斯林日常生活的实际影响。 一、穆斯林家庭法的重要地位 家庭是社会组织最小的单位,稳定、和睦的婚姻家庭生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一。伊斯兰教的家庭法以真主启示为基础,《古兰经》中涉及婚姻家庭关系方  相似文献   

19.
刘怡婷  范洁琼  陈斌斌 《心理学报》2022,54(10):1216-1233
共同命运模型(common fate model, CFM)是在家庭或二元层面研究中值得信赖的模型, 其更好地解释了亲密关系内在的相互依赖性。本研究基于共同命运模型探讨了家庭整体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程度的影响, 以及教养能力感在两者间的跨层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分层整群抽取上海市幼儿园中孩子(平均年龄5.14岁, 年龄范围4~7岁)的父亲与母亲参与调研, 分两个时间段(T1, T2; 间隔1年)收集数据, 最终得到650个家庭的父亲、母亲的婚姻满意度问卷(T1), 教养能力感问卷(T2)和协同养育感知问卷(T2)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1)基于共同命运模型, 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 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 (2)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 (3)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 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 (4)父母个人层面的教养能力感在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与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和破坏性协同养育起中介作用。总之, 本研究基于追踪数据运用共同命运模型, 并结合家庭层面(婚姻质量和协同养育)和个人层面(教养能力感)探讨了教养能力感在婚姻质量与父母协同养育间的跨层中介效应, 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指导意见, 并进一步促进了共同命运模型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诗经》的家庭伦理思想包括亲子、兄弟和婚姻夫妻伦理。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源头 ,《诗经》在“孝”的道德范畴、兄弟之伦、夫妻男女道德等方面 ,具有比较原始的内容和意义 ,但儒家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已经初见端倪。《诗经》的家庭伦理思想 ,经由儒家学者的改造和发挥 ,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