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馮忠夏 《心理学报》1961,6(3):42-51
比較的思維活动对认識現实具有重要作用。烏申斯基指出:“如果你想要清楚地了解外界的某一对象,那么你就要把它与它最相似的各种对象区別开,并且找出它与它差別最大的各种对象的相似点;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明确这一对象的一切本貭特征,……了解这一对象。……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了解外界对象。”人們如要在思想上确定外界对象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則必須通过比較的思維活动。  相似文献   

2.
刘世熠 《心理学报》1960,5(4):28-38
(一)心理与大脑的对立統一 事物矛盾的法則,卽对立統一的法則,是辯証唯物主义的基本法則。它不仅是自然現象和社会現象的基本法則,也是心理現象的基卒法則。 必須首先从辯証唯物主义观点来探討物貭与意識,大脑与心理的关系。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識是意識,物貭也是意識;庸俗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貭是物貭,意識也是物貭。只  相似文献   

3.
一、問題的提出科学认識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現象揭示其本质和規律性,要解决这一任务,就必須判明現象间的因果联系。只有在真正地认識事物的原因之后:人們对事物的了解,才可能不局限于对外部特征的描述,而作出深入的理論說明。科学认識的过程,就是人們不断探求事物的原因,不断深入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在刻卜勒发現太阳系行星运动  相似文献   

4.
一个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必須学会善于吃透学生的实际。吃透学生实际是什么意思?就是教师必須摸清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根据这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工作。学生在学习中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分析起来,不外这些方面:学习中的思想动态(包括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知識和技能基础,学习能力,认識过程中的矛盾,以及学习方法和习慣。这些方面是密切相連的。不先端正学习的目的和态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識过程中的矛盾往往与他們是否切实掌握最基本的知識技能有关。而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又直接关系着他們对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  相似文献   

5.
丁祖蔭 《心理学报》1964,9(2):51-59
目的儿童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认識客观事物,影响周围世界,同时发展了自己的认識能力和个性品貭。而认識能力的发展、又为深入认識事物及进一步掌握知識創造了条件。心理学家曾从各种途径研究儿童认識能力的发展規律。其中有一些研究是从分析儿童对图画的感知理解入手,从而概括出儿童认識能力的发展特点和規律。  相似文献   

6.
楊成章 《心理学报》1961,6(3):64-71
“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說,运动是物貭的存在形式、物貭的固有属性,它包括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簡单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維止。 反映是运动着的物貭的一种普遍的属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假定一切物貭具有在本貭上类似感觉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邏輯的。 物貭的反映形式与物貭的运动形式是相适应的。反映形式多样性的原因在于物貭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心理活动、意識現象是物貭运动的最高級的形式,也是反映的最高級的形式。因此,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判断是人的认識活动,是反映事物情况的思惟形式,判断是人們意識中对于客观事物的断定。馬克思列宁主义者认为: “我們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級革命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胜利的时代。”这是客观情况的反映,也是我們的判断。判断并不是簡单地出现于人头脑更的一个句子,也不是当我們考虑問題时头脑里出現的一些可能的想法,这些都不是判断,或者还沒有成为判断。只有通过社会实踐以及思考最后肯定了的思想,才是判断。邏輯书里常说:判断是对于一些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想,这个提法基本上还是正确的。肯定是断定,否定也是断定,判断必須是对于  相似文献   

8.
意識和实在的关系問題所以暧昧不明,是由于基本前提沒有弄清楚。作者从两个最簡单的前提出发,即絕对有效性(假定陈述有正确与否的不同)和經驗公理(除了基于邏輯演繹的知識以外的一切知識,我只能通过我的感觉而得到)。由于前后一貫地采用了經驗公理,必然建立起一个唯我主义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可以完全符合于常識。这里所謂存在,首先意味着我用我的感觉感知到某一事物。除了通过純粹观察,我們也从操作上、从因果上給某物的存在下定义。一群現象如果总是在某一固定联系中出現,我們就說某物“存在”,如熵、电磁場等概念。因此理論物理学中存在的标准是不同的,可以有存在与非存在的中間状态。爱因斯坦的同时性定义表明,我只能认識在我的空间和时間的立足点上所加之于我的世界。它也說明,要給一个物理量下定义,必須說明这概念所根据的經驗。但是,爱因斯坦又假定自然定律对于各个不同的坐标系都是等同的,因此我也能够运用我从別人那里得求的意象。我的意識也象其他生物体一样,只是“外在世界”的一部分。自然定律对于我自己或其他生物都是对称的。这样,我对世界的描述只能以“游覽手册”的形式开始。 現在已推翻了唯我主义的世界,假定确有一个同我与其他有意識的生物都对称的世界。这就是絕对对称的形而上学公設。在这里,虽然世界不再依賴于单独一个人而存在,但是要給任何概念下定义,仍然必須把它們建立在感觉經驗之上,仍是自我中心的,仍有唯我主义的痕迹。因此,实在主义者所能够建造的世界,唯我主义者也能够建造。反过来就不一定。而絕对对称公設却受到两重限制:实在主义者对之深信不疑,不能放弃;把自我同社会中的任何个人等同起来,就混同了部分与整体。由此实在主义者面临一系列困难,例如:存在有不同的水平,感觉材料的存在同“熵”之类概念的存在相差很远;不同人的感觉材料不一致;我們的大脑也不完备;等等。不解决这个困难,就会导致誖論。我們假定知識只能通过感性知觉而得到。如果承认“絕对知識”,就会发生一个人的认識不一定为其他人知道的困难。出路只能是由实驗来决定。总之,如果一切綜合知識仅来自感性經驗,就有了符合于实在世界的每一定律的定律;实在主义者的对称公設有困难:认識論研究中可以运用实驗心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9.
楊繼本 《心理学报》1959,4(5):53-55
心理学是一門什么性貭的学科,这是心理学界久經爭論的一个問題。要正确解决这个問題,我认为必須从心理学的对象的性貭进行考虑,因为一門科学的学科性貭是为它所研究的对象的性貭所决定的。 有人主张从心理学的任务出发确定它的学科性貭,显然这是不妥当的。如有人說“教育系設置心理学的目的不是解决生理問題,而是解决社会問題,解决培养什么人的問題,要达到这个目的把心理学說成是社会科学此說成自然科学更好”。有人根据心理学可“运  相似文献   

10.
作者宣称:这篇文章試图确定科学研究邏輯的基本对象,并且闡明其主要槪念。科学研究邏輯不是某个現代邏輯体系的部分或分枝,而是一个新的、正在形成中的知識領域,是各种把认識过程作为科学研究来研究的邏輯体系的綜合。作者认为:科学研究是直接为了在思想中获得对一般主体来說是新的結果的认識过程。科学研究邏輯是以分析科学研究过程的規律为对象的。这种邏輯运用唯物辯证法和現代形式邏輯的一切手段来制定自己的范疇,其中包括:問題、事实、体系、科学探索、直觉、假設、理論、观念、等等。因此,作为邏輯和认識論的唯物辯证法可能有两个范疇体系。其中的一个体系,从一般哲学方面来說明认識过程的特点;另一个体系把认識过程着重作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来說明。当然,第一个体系的一切范疇是为理解科学研究邏輯的范疇所必需的,但是人們不能把另一堆范疇归結为第一个体系的范疇,而应当对它們进行特殊的分析。作者认为:科学研究邏輯应当研究的基本对象,簡单地說,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形式以及构成它的要素”;科学研究邏輯的任务是要分析知識的起源,即分析新知識在現代科学中是如何产生的。作者还說:光是分析科学研究邏輯的基本概念,是不够的;必須在某个体系中表現它們,否則就得不到邏輯;这个体系目前可能是最最初步的,但是討論它的基本原則却是很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12.
心理咨询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旨在加深对心理咨询含义的理解。首先对心理咨询的涵义做了探讨,进一步分析了心理咨询助人的含义,分别从心理咨询助人的基础,助人的方式,助人的目标做了阐释。最后探讨了咨询师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对心理咨询可能产生的影响。心理咨询是心灵层面的沟通,通过体验关怀,达到来访者的心灵成长。咨询师对心理咨询的本质理解以及不同的咨询价值观和方法论都对心理咨询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系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潜(365~427)之作,是中国文学中描绘理想完美境界的最著名的作品。中国人的想象对它如此神驰心往,以至于桃花源的名字几乎已成为理想国本身的代名词。这篇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序和一首诗。二者均讲述了桃花源被发现和消失的故事。不过,或许是由于那篇散文具有更加实实在在的感染力吧,当中国人想到理想国时,更会马上想起它。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Kongzi's religious ethics suggests an alternative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ght and the good, in which neither takes clear precedence in terms of being more foundational for ethics. The religious underpinnings of Kongzi's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 are examined, includ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an ("Heaven") and the Way. It is shown that following the Way is defined primarily by the extent to which one's actions express certain virtues, and not whether one's actions are conducive to the best overall outcome or whether they are inherently right irrespective of consequences. It is then argued that the Way is seen as constitutive of both the right and the good, and that t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right and the good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virtue ethics, religious ethic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