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逻辑界关于充足理由律问题的讨论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否定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一是肯定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两种观点争论得十分热烈,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问题上的分歧:(一)充足理由律是莱布尼兹作为本体论还是作为逻辑规律提出来的问题,(二)充足理由律能否形式化的问题,(三)充足理由律和形式逻辑的对象是否吻合的问题,(四)充足及由律有无阶级性的问题;(五)充足理由律能否在整个形式逻辑中都运用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克足理由律问题,必须从分析它的理论分歧入手。本文试就这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读了诸葛殷同同志《形式逻辑教材中的主要缺点》一文(见《现代哲学》1992年第4期,以下简称诸葛文),觉得其中有关充足理由律的论述多有不当之处,现提出商榷意见如下: 诸葛文说:“说论证必须有充足理由,这不能说错,但怎样才是具备了充足理由?没有人能独立于其它逻辑知识能说出个道道来。”什  相似文献   

3.
充足理由律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早在六十年代的讨论中,在讨论形式逻辑的对象和作用时,有些同志就提出形式逻辑不能只研究思维形式,他们所持的一个论据就是“充足理由律要求前提内容必须正确”。在关于形式逻辑真实性和正确性的讨论中,同样有些同志提出思维形式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是统一的,所持的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思维规律叫做充足理由律,指的是要确定一个思想是真实的,必须有充足可靠的理由。人们说话、写文章是不能违反充足理由律的,如不能说“因为他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所以一定能考上大学”。但是在文艺性作品中有时却故意违反充足理由律,来追求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①某学者考究:如今青年恋爱看脸不看心,原因是“爱”字简化,去掉了中间的“心”。……  相似文献   

5.
试论解决充足理由律问题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足理由律的主要问题在于它能否普遍适用于各类思维形式,尤其是它在推理过程中是怎样起作用的。如果认为一个推理的前提不真实,这个推理就违反了充足理由律,那末这就等于说充足理由律可以满足前提真实的要求,结果充足理由律就代替了各门具体科学;如果认为一个推理的前提不真实,仍然符合充足理由律,那末充足理由律关于“理由必须真实”的要求还有什么实际意义,不是成为虚设了吗?可见,这两种回答都有问题。所以我认为,充足理由律能否用于推理过程,如何用于推理过程,这是充足理由律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最近,认真阅读了林铭钧等同志的文章《充足理由律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下简称“林文”)和李先焜同志的文章《充足理由律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下简称“李文”。上述两文均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本文是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的一些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7.
一 人们常常把充足理由律的发现归功于莱布尼兹,说他提出了充足理由律,给形式逻辑的三个规律作了补充。其实,这是不合乎事实的。不错,“充足理由”这个词是莱布尼兹提出的,但莱布尼兹提出充足理由的原则不论从其本意或事实上来说都不是作为逻辑规  相似文献   

8.
莱布尼茨哲学,以其精湛的思想一直吸引和影响着后人,对它的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在西方,各国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对莱布尼茨哲学的研究,在本世纪取得了不少成就,本文将依据西方有影响的论著,对这一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一、关于形而上学及其基础:充足理由律与真理...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如果从逻辑思维的实际出发,那就只能得出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结论。本文谈两点意见。 一 充足理由没有阶级性 有人说:“有些思维的具体内容,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形式逻辑就不得不改变其性质,成为阶级的工具而非全民的工具了。”但  相似文献   

10.
充足理由律(以下简称充律)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问题,是逻辑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主张“是”,有的主张“不是”。国内五十——六十年代,逻辑学界在讨论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性质以及推理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关系时都涉及到充律是不是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问题。当时没有深入展开讨论。去年第一次全国逻辑讨论会上,  相似文献   

11.
人们争论充足理由是不是形式逻辑规律,但什么是充足理由,却很不明确。我们想,为了求得讨论的深入和富有成效,不妨先探讨一下充足理由的规定性,然后再说明它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是否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本文仅就传统形式逻辑讲的内容作一般介绍)。它是我们在思维活动中,即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逻辑规律。人们只有在思维中遵守了这些规律,其思想才会是明确的,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是不明确的,不合逻辑的。因此,正确理解并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学好形式逻辑这门科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语言哲学家们往往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语义的真假上,并将活生生的自然语言与数学般严谨的形式语言对照,最后大多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这样做的后果是:语言哲学缺少属于自己的独特研究领域,而且总的来说偏离了方向。因为关于语义真假的研究属于各门知识的解释系统,具有个别性,而哲学应研究一般性。更充分的理由是:有比真假性更一般的问题,即笔者将在下面讨论的实伪性问题。实伪性问题基本上是一个语法问题,它研究那些被日常语言的习惯及正确的思维方式认可但尚未总结出来的内容,以确保语言、逻辑、哲学的纯洁性及其相关研究方向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陈修斋先生早在40年代末就撰写了长篇论文:《黑格尔对莱布尼茨思想中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二元并列问题的解决》,开始致力于莱布尼茨哲学研究。数十年,他翻译了《人类理智新论》等书,写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初探》等近20篇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研究的力作,对于在中国开展、深化莱布尼茨哲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晚年,陈先生的莱布尼茨哲学研究终成体系,并富于拓新。遗憾的是,陈先生因病魔缠身,未能亲自将这些研究成果撰写成书。先生去后,他的学生段德智根据先生准备成书的写作提纲及写作思路,对其留下的成稿略加调整、删增,形成了…  相似文献   

15.
建设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哲学现代化问题,在我国哲学界讨论得很热闹。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但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主张进行哲学改革,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但有的同志不赞成哲学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提法,理由是:(1)如果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没有过时,就不应再针对它提“现代化”,免使人产生怀疑,误以为它过时了;(2)自然科学的发展历来都是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些具体结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也只能起这个作用,谈不上什么哲学现代化。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顺利发展,还有必要解决几个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对哲学概念的两种观察视角:逻辑的和语词的 本文旨在讨论哲学概念的语词特性。这个讨论有一个合适的角度,即对哲学概念的“翻译”。但在传统的哲学平台上,翻译似乎天生不是一个合适的哲学问题。这是因为,为了使哲学成为严格科学,传统哲学家们总倾向于在应然的、理想的意义上使哲学概念等同于逻辑化的概念。“逻辑化”的首要特征是形式化,它要求哲学概念具有康德意义上的先验性  相似文献   

17.
自从莱布尼兹提出推理的充足理由原则以来,关于充足理由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问题,在逻辑界引起了长期的争论。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对下述两点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即:(一)什么是莱布尼兹所说的充足理由原则?(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  相似文献   

18.
论证是一个用理由支持观点以及回应其所受攻击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论证已经成为哲学和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哲学方面,十九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图尔敏和佩雷尔曼对形式逻辑的批判,促进了非形式逻辑这一学科的产生,它研究推理和论证的非形式模型。在人工智能方面,论证的形式模型也发展成为常识推理和多主体冲突解决的基本模型。本文将讨论后一领域中所研究发展的形式模型如何能够用以澄清一些哲学领域、以及非形式逻辑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和争议。本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图尔敏和佩雷尔曼时代的形式逻辑只关注数学化的推理,但那些非数学化的推理形式其实同样也能够被形式化。  相似文献   

19.
价值、主体性与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观决定价值观,价值问题上的分歧最终反映着世界观上的各种不同的哲学倾向。因此,把价值问题的讨论同哲学世界观联系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能使我们从世界观的高度深入理解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以价值问题的讨论为契机,进一步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本文把价值问题同实践、主体性和历史唯物主义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就反映了这一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罗素《哲学问题》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素的《哲学问题》是几代哲学学生的必读之物。在该书中,他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仅限于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树的那些问题,他主要涉及的是知识论,即考察我们能说知道或有理由相信的那部分哲学分支。在此基础上,他得出了某些令人瞩目的有关所有事物的终极类别的结论。他并没有探讨伦理学以及有关心灵和行为的各种经典问题,如自我的本性或意志自由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