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由对尤图宁相关论文的翻译及编译者的分析综合而成,旨在探讨芬兰学派的尤图宁博士关于马丁·路德"性观念"的神学研究。首先分析了他指出的路德生活之中世纪后期关于性与婚姻的四个特点之后,其次,全文着力分析了他的七个方面的论述,指出了路德"性观念"思想框架背后的这些神学要点对于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性观念与婚姻观的重要影响。第三,探讨了路德是否比他的先驱者们对性更加肯定。就路德研究的学术历史而言,尤图宁的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友良 《孔子研究》2020,(4):114-125
陈庆镛是道咸士人承认的汉学家。因其学术背景、仕宦经历及个人性情,他与道咸学术格局的诸多趋向多有交集和互动,其思想和学术的发展转变是观照道咸学术流变的一面镜子。晚年陈庆镛提出"六经宗许郑,百行学程朱"格言,主张立足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和实证方法,倡议会通汉学、宋学和经世学三种学问,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追求经世致用之学以救济时艰。纵观陈庆镛的学术人生,他以政学会通、汉宋会通、考据经世会通的特点,为复杂多元而又交相为用的道咸学术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作为学界的一代宗师,任继愈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为了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学术事业。现在我们纪念他,最好的方式当是继承他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4.
王政之是山东大学教授。他于1958年考入山东大学物理系,是学校的高材生,大学期间,发表了《对称性理论内强子高共振态的分态》、《大横动量强子的包含谱》等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1965年研究生毕业,1966年参加国际高能物理学术研讨会,会上作了精彩的学术讲演。他是会上最年轻的学者,受到毛泽东等的接见。文化革命前夕,  相似文献   

5.
习五一 《科学与无神论》2015,(2):F0002-F0002
【英】伦纳德·蒙洛迪诺、【美】迪帕克·乔普拉:《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梁海英翻译为中文,由中信出版社2012年出版。该书是一部辩论文集,被誉当今国际学术领域中关于“科学与灵性学关系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著作之一”。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伦纳德·蒙洛迪诺和西北大学助理教授迪帕克·乔普拉展开辩论。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关于宗教的内容,是30年前中央关于宗教问题文件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国宗教学术发展和提高的理论基础和导向,从维护民族和宗教的团结、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发挥宗教的社会作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等四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宗教学术的前途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许广明 《管子学刊》2005,(2):127-128
兴斌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我知道他长期以来在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中国古代军事史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对于他的勤奋和执着,我一向非常钦佩。去年初,他将自己多年来发表的学术文章辑汇成集,勒编出版,并惠赠一册与我,让我分享他的快乐。  相似文献   

8.
《世界哲学》2010,(1):F0004-F0004
从1981年开始,我馆编辑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亦译世界各国学术经典,立场观点不囿于一派,学科领域不限于一门,所列选的著作都是文明开启以来各个时代、不同民族精神的精华,代表着人类已经到达过的精神境界。丛书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先后分辑编印,迄今为止,出版了十辑,400种,是我国自有现代出版以来最重大的学术翻译出版工程。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的孔子观是随其学术思想与政治立场的调整而转变的,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维新改革时期,章氏采取"以西释中"的方式肯定孔子不言天道、鬼神的科学精神,在政治上,他将孔子打扮成一位改革家。第二时期为民族革命时期,章氏在学术上将孔子看做伟大的史学家,表彰其"自贵其心"的精神,在政治上则攻击孔子维护君主专制、败坏国人道德。辛亥革命之后是第三时期,章氏以佛证孔,体得孔子贯穿学术与政治的生命哲学,走上尊孔道路。章氏中年以后的孔子观蕴含着对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民族志建基于人类学学者的田野工作之上,是对文化"他者"的描述与分析,也是对"他者"文化一种部分真实的呈现。但是,这种部分呈现的真实性并不能否定民族志的学术价值。民族志学术生命能够得以延伸,恰恰是这种部分真实的呈现所留下来的值得进一步言说与对话的学术空间。事实上,回访研究对于延续民族志的学术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对异文化呈现的民族志逐渐接近真实与完美。  相似文献   

11.
正任继愈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创建者和第一任所长,他的学术领域涉及宗教和无神论、中国哲学史、佛教、道教、儒教、史学、社会文化,以及图书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研究他关于宗教与无神论的学术思想极其重要,也完全必要。这里,我想谈三点看法。其一,从任先生的学术生涯中认识他的学术思想的本质。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任先生34岁,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他在《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自传"中说: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学术概论》可谓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正如朱维铮所言“非天才的天才论述”。全文述论以“时代思潮、反动、由复古得解放”为线,以共通的“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为纲,总结清代的学术流变。本书重在对清帝国二百六十七年学术变迁史的总结,任公重论大于重史,开创了现代学术的传统。本人试图从时代思潮、反动和由复古得解放三方面略窥任公之《清代学术概论》。  相似文献   

13.
试论研究生德育的当务之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诚信危机已渗透到了学术研究领域 ,并对研究生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标举学术责任 ,确保学术诚信 ,是研究生德育的当务之急。为此 ,研究生德育必须 :坚守学术宽容 ,营造学术诚信的学术环境 ;强化学术引导 ,建立学术诚信的学术航标 ;优化制度约束机制 ,创设学术诚信的学术平台 ;培养研究生的道德自律 ,塑造学术诚信的学术人格。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在晚清的学界、政界均有很高的声誉。本文主要以他的礼学为重点,探讨他的学问与治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曾氏“无所不窥”的学问追求中,礼学一直是他关注的学术重心,并包括了礼经学、礼仪制度考订、礼学理论等各个方面。他的礼学所以体现出“兼综汉宋”的学术旨趣,其实均源于他以礼治人的经世理念。  相似文献   

15.
道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学者和僧团领袖。虽不通梵语,但他整理考校旧译佛经,主持并参与佛经翻译,对佛教中国化功不可没。他从亲身实践中总结出的五失本,三不易等翻译思想也为后世佛经翻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佛经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考察道安对佛经翻译事业的贡献及其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6.
1 巴别塔的隐喻 :复数形式的语言是人的家1 975年 ,美国著名思想家乔治·斯坦纳 (GeorgeSteiner)发表了翻译研究著作《巴别塔之后》。 (斯坦纳 ) 1 980年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宣读了他关于翻译问题的重要论文《巴别之变》 (见格莱汉姆 (Graham)主编 )。比照阅读这两个文献 ,可以使我们对翻译问题的逻辑起点以及翻译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有一种故事性的理解。在德里达的文章中 ,巴别塔这个隐喻被描述为“关于神话源头的神话 ,关于隐喻的隐喻 ,关于叙述的叙述”———还有最重要的———“关于翻译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2008年3月11日上午,中国无神论学会邀请部分在京专家和出版社编辑就组织翻译出版世界无神论著作的问题进行了座谈。 会议首先介绍了翻译世界无神论著作的学术背景和主要动因。认为:当前社会种种迹象表明,西方宗教渗透开始进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等领域,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构成威胁。尤其是大学里传教问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王树人 《哲学动态》2006,(11):22-24
涂纪亮先生在现代外国哲学界是著名学者,无论是翻译还是研究,都有值得称道的丰硕成果。这在他八十岁生日纪念会上,已经为他的同事、朋友和学生所肯定和赞颂。同时,在他撰写的《学术思想自述》中,也记载着这些学术成果得以产生的轨迹。参加他的生日纪念会、读他的《学术思想自述》和对他平素的了解,我不能不为他活到老、学到老和研究到老的精神以及取得的杰出成就,深受感动和教益。一一条正确的外国哲学求索之路涂先生先前是以翻译家著称,甚至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他主要从事翻译。但是,自从1956年到哲学所后,他的翻译则进入了哲学专业翻译…  相似文献   

19.
4.《大杂学》( ),不分卷,一册,波斯文和阿拉伯文,中国伊斯兰教法实用知识著作。2013年云南玉溪大营清真寺管委会主任马彦发起对《大杂学》的搜集、整理,马敏康阿訇等将《大杂学》中的波斯文翻译为阿拉伯语。这本《大杂学》弥足珍贵和不同寻常的是,开篇以马联元在旅途中撰写的阿拉伯文自传体“序”(1)拉开全书的序幕,为人们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经学思想开启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20.
《威克里夫圣经》是第一部英文圣经全译本,它在英国的宗教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关于它的译者历来有三种意见:威克里夫独自翻译了圣经;他与其追随者合译完成;以及威克里夫未曾参与实际的翻译工作。虽然尚无法知道确切的翻译者,但威克里夫对于该译本的诞生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他的宗教改革思想激发了圣经的英译;他本人积极倡导了圣经的翻译;并且威克里夫与可能的译者之间关系密切。《威克里夫圣经》重大的文学史意义首先体现在它推动了英语语言的发展进步,同时它质朴典雅的翻译风格为确立英国本土散文传统的主导地位树立了典范。《威克里夫圣经》的传播还大大丰富了英国文学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