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强以华在所谓“传统形而上学”的范围内,康德实际上已发动了一场革命,其影响直接波及现代西方哲学。只有清楚认识了这场革命的内容和重要作用,才能对康德哲学的地位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更好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一、康德形而上学革命的前提形而上学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主流,它是早在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立的一门以超越感性事物的、比感性事物更实在更有价值的东西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形而上学(即他所谓的“第一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有的有”)或存在本…  相似文献   

2.
试谈什么是形而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提起形而上学,人们自然会想到两点:一是《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句话;另一便是亚里士多德以及他的metaphysics。我们通常用“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来翻译metaphysics。那么,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呢?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一、存在的本体与“是”、“道”亚里士多德没有直接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词。但是,他主张一种第一哲学,认为“如果除了自然所形成的物质之外再也没有物体的话,自然科学应该是第一科学,但是,如果有一个不动的物体,这门科学应该是首先的,应…  相似文献   

3.
一从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史定位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纠结,本来并非西方传统伦理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完全现代的问题。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分类看,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属于理论哲学,而伦理学作为好生活的学问属于实践哲学,因此至少可以说,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不属于形而上学,也不采取形  相似文献   

4.
颜一 《世界哲学》2002,2(2):71-78
正如巴门尼德使存在成为哲学中一个主导性概念一样.亚里士多德使得实体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词汇。《形而上学)中有一个名的论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永远在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to on)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ousia)是什么”(《形》1028^b2)。亚里士多德哲学完全建立在关于实体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可以贴切地称之为“实体论”。在这里,“实体”看来比“存在”更加重要,甚至不啻于此。  相似文献   

5.
过程哲学在当代越来越成为一种显学,它所强调的"过程"为解决传统形而上学的弊端提供了新的视角。过程哲学从现代哲学的向度出发,超越了最初奠基的形而上学样式的理解,将宇宙看作是处于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之中。这与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极力探寻永恒、不动的"神"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同样也有着生长着的宇宙论思想,而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之所以提出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实体"思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质料"和"形式"以及"神"的概念分析,揭示以其为核心概念的宇宙过程性思想与怀特海以"现实实有"、"永恒客体"以及"上帝"概念为核心的宇宙过程论之间的某种对应的关联,以从新的侧面上揭示怀特海的宇宙论与亚里士多德宇宙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实体(ousia)是什么?——从术语解析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如巴门尼德使存在成为哲学中一个主导性概念一样 ,亚里士多德使得实体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词汇。《形而上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 :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永远在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 (toon )是什么” ,不过是在问“实体 (ousia)是什么” (《形》 10  相似文献   

7.
中西形而上学的异通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 ,它与西方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形态的形而上学不同。亚氏的形而上学是由对是的逻辑分析开始的 ,即由对逻辑命题的分析而寻找不变的实体存在。亚氏的思维方式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则不然 ,它是由“省身”、“尽心、知性、知天”、“思诚”、“静观”、“玄览”、觉悟而去认识世界的本体 ,这种形而上学固然是境界形态的。至于现代 ,西方哲学出现了转向 ,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对存在 (是 )作了新的诠释 ,海氏的诠释在某种意义上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契合之处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哲学所潜含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作为他所要批评的对象,特别是其将认知作为思维之主导活动的做法。通过分析列维纳斯对西方传统中的"第一哲学"的颠覆和重构以及构成他对此批判的核心对象的自我之反思同一性与亚里士多德的关联的讨论,可以解释列维纳斯自己之作为伦理学的"第一哲学"是如何与存在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形而上学关于存在、知识和文化的最高的和超经验的原则的哲学学说。“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是安德罗尼克·罗德斯基(公元前一世纪)在对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进行系统化时提出来的:关于“存在物的主要种类”一书(《形而上学》应当是在《物理学》之后。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与对哲学及其对象和在文化中的功能的理解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在20世纪的哲学中,各种往往是相互对立的对形而上学的解释得到了发展。在关于形而上学的解释中,有许多重复在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中甚至在前康德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斯特劳森《个体》一书中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本文在揭示它与亚里士多德的以可感实体为基本存在者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的同时,也揭示了这种在日常经验中复活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企图的内在思想问题。文章联系培根的"四假象"和康德的"先验幻相"对这种经验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由此论及分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上的共同特征,说明了当代分析哲学家经常诉诸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文本进行哲学史编纂的方法论根源。  相似文献   

11.
曼西翁主教在他的《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六卷第一章中的最高哲学的对象》一文中,正当讨论人们常常注意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对象概念的发展这一问题的时候,他结束了自己的文章。两年之后,他又发表一篇重要的文章来补充第一篇;在这第二篇文章中,事实上,他主要考察第一哲学及其对象,而在上述第一篇文章中,这位杰出的亚里土多德学者特别考察了“作为有的有”这一表词的意义。我们认为,这又引起了对作者所下的结论的争论,这有两个理由。在第二篇文章中,曼西翁主教看到了关于有的形而上学与第一哲学之间的一个分歧;正是在那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值得研究。此外,曼西翁主教依据着一个并非新的假定,即作为有的有这门科学的形而上学观  相似文献   

12.
自休谟以来 ,以存在为沉思对象的形而上学往往一再受到各种形式的诘难 ;实证主义思潮兴起后 ,形而上学在哲学领域似乎容身更难。这种状况也影响到哲学史的研究 :相对于其他研究视域 ,形而上学的考察进路 ,常常显得较为边缘化。然而 ,哲学按其本来意义无法回避形而上学。黑格尔曾指出 :“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 ,而内容就是整个存在。”撇开其对存在的思辨规定 ,这里已注意到了哲学与整个存在之间的联系。“整个存在”不同于经验对象的具体规定 ,而是具有形而上的性质 ;中国哲学所谓“性与天道” ,便涉及这一意义上的存在。以“整个存在”…  相似文献   

13.
“是本身”与“上帝是”--“是”的存在涵义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路 《世界哲学》2003,3(1):81-94
亚里士多德提出研究“是本身”(或“作为是的是”),开创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存在”是一个与“是”不同的概念,却是在“是”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产生的。有关存在问题的许多思想是在现代产生形成的,但是作为一个概念,它却是在中世纪被明确提出并确定下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中世纪哲学(1)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传统,发展出关于存在的论述。但是实际上,这里存在着  相似文献   

14.
斯特劳森在《个体》中提出的描述性形而上学与修正性形而上学的区分对20世纪后半叶分析哲学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正是基于斯特劳森的这个区分,我们可以从范畴之是与潜能现实之是的区分这一角度去解析亚里士多德。在相当程度上,亚里士多德对范畴之是的研究是描述性形而上学,而他对潜能现实之是的研究则是修正性形而上学。然而,以主谓关系为核心概念结构的描述性形而上学只是相对于印欧语系而言的,不是普遍的。我们应该发展一门以中文思维结构为对象的描述性形而上学,这样的研究必定可以使中国哲学对形而上学做出特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孟彦文 《哲学动态》2007,(11):26-31
在西方哲学史上,作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部门,存在论甚至可以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词来使用。勒维纳斯以其思想的强力把两者分离开来,成为当代西方思想的一个异乎寻常事件。但这一异乎寻常事件之最异乎寻常者在于,西方思想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意识到其异乎寻常,而只在德里达那里获得了反响(即使德里达不是第一个对勒维纳斯思想进行研究的,但其《暴力与形而上学》无疑是第一篇真正有分量的研究著作)。本文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勒维纳斯对以海德格尔为靶子的存在论哲学的批判来澄清其赋予形而上学一词的特殊意义。一存在论,亚里士多德把它规定为对作为…  相似文献   

16.
张奎志 《世界哲学》2006,2(2):29-36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德里达则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命题进行了解构,他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目的出发,通过对隐喻和哲学之关系的分析入手,解构了西方“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实现了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并通过对“补充”概念的哲学内涵的挖掘,进而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证明,先验指号学可以理解为第一哲学的一种新范式,就是说,可以理解为语言分析范式的完成。语言分析范式作为第一哲学的第三种范式是继承前两种范式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以及康德意义上(或从笛卡儿到胡塞尔的近代哲学的更广泛意义上)的关于意识的先验哲学。在我看来,新的范式可以“扬弃”(在黑格尔意义上)以前的两种范式。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命题的困境和马克思在形而上学领域中的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理解从传统哲学的认识论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的转向,就应该理解传统哲学对于形而上学问题的理解上的困难以及马克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一、形而上学命题中的二律背反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在近代,人们对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沃尔夫对哲学的研究领域做了有系统的和恰当的分门别类的工作。黑格尔认为,这种分类直到他那个时代仍然被大家认为是一种权威。(黑格尔,第4卷,第189页)沃尔夫认为,形而上学可以被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本体论(ontology),它是论述各种关于“存在”的完全抽象、完全普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切严肃哲学活动的基本展开方式,柏拉图的辩证法不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方法论,而是方法论、存在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理念论形而上学框架中的辩证法。而早期亚里士多德在避免承诺理念论形而上学的前提下,仍然坚守哲学活动或哲学性科学探究中辩证法在方法论上的主导地位。不过,这种意义上的辩证法,在活动领域、起点、程序和目的等方面,都对前者进行了重要革新和发展。并且,这些革新与发展,深深渗透着亚里士多德对哲学性科学和辩证法的关系,乃至对整个人类知识图景的重新思索。  相似文献   

20.
三、什么是亚里士多德逻辑规律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一)不能把亚里士多德从实体怎样论证逻辑规律也应当怎样的唯物主义思想看作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在论证逻辑规律过程中,除了提出了上面谈到的那些积极的思想之外,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消极的思想。正如亚里士多德逻辑规律理论中的积极思想是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中唯物主义和接近辩证法的思想相联系一样,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